菏泽十二座名人桥

A0燕子【咨询先翻朋友圈】

<h3>  大家应该都知道,菏泽有十二座名人桥,但究竟是用了哪些大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h3> <h3>1、范蠡桥以范蠡定名范蠡(公,字少元前536年一公元前448年)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h3> <h3>2、汤王桥。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一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h3> <h3>3、庄子桥以庄子命名,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h3> <h3>4、伊尹桥以伊尹命名,古代商朝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善于烹饪被汤看中,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创立“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参与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代表作有《汝鸠》、《汤誓》、《伊训》。</h3> <h3>5、登禹桥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h3> <h3>6、禹王桥以禹王大禹命名。禹王大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是黄帝的第四带子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距今5000多年前的部落联盟领袖,是上古治水英雄。</h3> <h3>7、刘宴桥。刘宴(715~780),字士安,是中唐杰出的理财家。从760年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到779年为止,他主管全国财政工作达20年之久,在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h3> <h3>8、思源桥。何思源(1896年1982年4月),山东菏泽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国民党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并委派了专员、县长。与此同时,何思源还尽量把国民党地方部队收于麾下,收编了日伪武装,扩大了武装力量。1946年(民国35年),国民党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成立,以王耀武为主任,何思源、庞镜塘为副主任。1946年10月调任北平市市长。何鲁丽是其女。</h3> <h3>9、孙膑桥。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h3> <h3>10、尧王桥。尧王为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陶(音yao)唐氏”部落联盟领袖,名放勋,史称唐尧,都平阳。</h3> <h3>11、临济桥。临济唐代高僧。在黄蘖和尚座下修法,志行纯一,深得佛法大意。后住镇州临济院坐化;秦汉时邑名;东汉所置县名,东汉改故狄县置临济县;隋代所置县名,隋改故汉朝阳县为临济县。</h3> <h3>12、舜王桥至临济桥,是菏泽城区步行街广场。舜王桥。舜应该是历史人物,但是由于时代太过于久远,就被人为的神话了,舜被称为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后人对舜的尊崇,在舜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皇帝这个尊号,他应该只是一个大部落的酋长,毕竟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属于奴隶社会。</h3> <h3>  菏泽牡丹区环城公园整体印象不错,是一处市民群众晨练和旅游的地方,对改善老城区环境、美化市容启动一定的作用。但是,公园环境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脏乱差的现象,所以这样如此美丽的景色应该由我们一起保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