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农历除夕(春节前一天)举行,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团圆时刻。</p><p class="ql-block">年夜饭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在拜祭神灵和祖先后,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享用餐点。这个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团圆的渴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寓意。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不仅味道可口,而且每道菜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和饺子寓意团圆和财富)是常见的年夜饭菜肴。此外,年夜饭还象征着辞旧迎新人们通过守岁和放鞭炮等方式告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吃饺子 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你知道吗?关于饺子还有一个传说哩。 传说,一年的大年三十,天气十分寒冷,许多穷人冻掉了耳朵。名医张仲景见此十分心痛。于是,他就让妻子把羊肉、辣椒用包在一起,做得象耳朵的开关,然后放到锅里煮,煮熟了就分送到穷人家中,人们吃了身上发热,就不怕寒冷了,也不会冻掉耳朵了。这就是“饺子”的原型了。不过,那时候可不叫饺子,因为它像一个个耳朵,所以叫“银耳”。年夜饭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农历除夕(春节前一天)举行,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团圆时刻。年夜饭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在拜祭神灵和祖先后,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享用餐点。这个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团圆的渴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寓意。年夜饭的菜肴通常非常丰盛,不仅味道可口,而且每道菜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和饺子寓意团圆和财富)是常见的年夜饭菜肴。此外,年夜饭还象征着辞旧迎新人们通过守岁和放鞭炮等方式告别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春节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p> <p class="ql-block">放烟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名叫“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夜里,它都会从山里跑了崃,残害生灵,还喜欢吃人。但是,年有三个弱点,一是怕光,二是怕红色,三是怕“啪”的响声。于是,每年到年三十的时候,人们就贴上春联,点上明亮的蜡烛,燃放鞭炮,把“年”兽赶跑。后来,这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