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的困惑

东方欲晓

炎帝陵的困惑 <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认同、尊奉炎帝、黄帝为我们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遗传基因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生物、生理特性的基本元素,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上下有了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  炎帝、黄帝是上古时期大部落的首领。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在中原和长江流域。两部落争夺领地,炎帝战败,黄帝兼并了炎部落。两大部落的融合,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新部落联盟形成,势力空前壮大。在与南方的蚩尤部落争战中,又战胜了蚩尤,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古国,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尧舜禹、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p> <p class="ql-block">  远古中国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自诩为“炎黄子孙”,并成为华夏子孙共同认可的核心概念。</p><p class="ql-block">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首先须明确的是,炎帝和黄帝不是两个部落的某一位杰出的首领,是炎部落、黄部落首领的统称。它表明,我们中华民族来源于炎和黄两大部落,是民族共同的祖先。表明是两大部落体系融合成一个更为强大的部落体系的关系。所以,炎帝和黄帝是同一层面的先祖的地位,同样的受到儿女的尊敬、崇拜、祭祀。这个重要概念在语言和文字的表现上,炎在前、黄在后。两位先祖的先后排列顺序,不单是年代先后、年龄大小,也不是随意排列或读起来比较顺口的问题,它一定有专门的考虑、专门的意义。遵循了中华民族源流的史实依据,有深厚的文化习俗、积淀和考量的。</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共同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在历朝历代实际的尊崇祭拜中却出现了不一样,逐步形成了重黄帝轻炎帝的现象。炎黄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落差。我没有考证这现象出现的时代和原因,但肯定是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  对黄帝、黄帝陵的祭祀祭拜,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之后,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随着历史的演进,黄帝不但作为华夏族的始祖,也不断赢得其它部族的崇敬。因此,从两汉至清未,祭典黄帝的活动逐步成为国家的盛典,成为定制。历代王朝都会在黄帝陵举行国家大祭(往往是清明节当天),并形成了既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只是祭祀中的个别细节在不同朝代有变化。传承几千年的祀典礼仪,成为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国家公祭之外,民间也自发开展祭祀活动。黄帝陵经过历代的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宏大之规模。一年一度的国家级祭祀大典甚为隆重浩大。哪怕在日寇入侵、国家极其危难之时,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都派出相当人物,共同主持祭拜黄帝陵的典礼,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黄帝陵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及其后裔向往的地方。能参加黄帝陵的祭奠活动,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  但是,同样是人文初祖且排列在前的炎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炎帝的陵墓、对炎帝的祭拜活动明显地不能与黄帝陵对比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炎帝陵就让人不知所以,捉摸不透。在华夏大地上,号称炎帝陵的有四处,即湖南炎陵、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河南商丘。这四个地方都振振有词,拿出历史的考证依据,说自己这里是炎帝埋葬的地方,是正宗的。其中,又以炎陵县和宝鸡的炎帝陵规模最大,争论也最激烈。一个先祖去世一定只有一处埋葬之地。南北相距一千四百多公里。炎帝到底葬在何处?儿女们到底应该去哪里祭拜,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子孙后代对炎帝的敬仰之心到底应该系于何处?一个本不应该有的问题成问题了,不应该有的困惑出现了。反观黄帝陵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没有这样的困惑。中华大地上只有一个黄帝陵,它在陕西的黄陵县。华夏儿女的心都安稳地系于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因为多处炎帝陵的困惑,国家似乎也不得不回避这个矛盾。国家级的祭祀炎帝活动不举行,由地方自己去办吧。虽然也有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写陵名。这“级别”一降,影响力就降了。久之,炎帝陵的知名度比黄帝陵低了,拜谒祭祀炎帝陵的规模、格局、档次也小得多。两个并列的先祖,排列在前的炎帝,不知不觉地受到后人的“冷落”。只要去黄帝陵和炎帝陵去看看,厚此薄彼,一看便知。这是困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祭典也有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先民很早有了祭祀炎帝的活动,历代祭祀不断,香火鼎盛,延续至今。据史料记载,官方对炎帝陵的公祭、告祭活动源于黄帝(这也说明炎帝在前,黄帝在后,黄帝尊崇炎帝),沿袭于秦,兴始于汉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十五次,清代则有三十八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和沉淀,无论是规格、内容,还是形式、仪程、载体,都形成了规范完备的规制形式。明清两代不断扩展规模和档次。清道光年间,炎陵(是指湖南的炎帝陵)进行了一次史上最大的全面修复、扩建。之后,随着晚清步入衰败,虽然也遣官祭祀赐福,但规模小,层次低。至清末民初,官方对炎帝陵的祭祀就基本停止,陵墓修葺之事更无从谈起。1949年后,官方祭祀也不再有。</p> <p class="ql-block">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改革开放后,对炎帝陵的祭祀开始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逐渐恢复,规模也日渐隆重。但是是地方官方和民间祭祀。1989年国家重修了炎帝陵。竣工后,湖南省政府及各界举行了大型公祭活动。以后,地方各级政府也不定期的进行祭拜活动,大都在清明节或国庆节前后进行。国内民众、港澳台胞、海外华人不拘规模,不究时节,去炎陵县祭拜炎帝陵,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006年5月,湖南省炎陵县将炎帝陵祭典活动向国务院申报获得了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然,地处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相比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不是一个层面的待遇。在中华儿女心中不一样的地位的客观事实。至于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河南商丘的炎帝陵就更是一般化了。</p> <p class="ql-block">  黄帝陵与炎帝陵厚此薄彼的现象,炎帝与黄帝在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里的不一样的地位,已经客观存在了。也形成陵园级别和管理层次的不一样。陵园的规矩、秩序现状也不一样。在湖南的炎帝陵看到的景象使我又添新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我千里迢迢去了湖南炎陵县,拜谒炎帝陵。重修后的炎帝陵,其规模虽然不及黄帝陵,但也称得上阔大庄严肃穆,园内古木参天,幽深安静。是可以让前来拜谒的人肃然起敬的地方。陵园正寝后面有一块草地,树立着几十方高大的石碑。前排的位置有几块石碑上分别铭刻着✘✘省长、✘✘市长、✘✘县长率众官员祭拜。告诉人们当地省市县政府举行过祭奠活动,有碑为证。之外,让我特别惊讶意外的是,整齐排列的众多的石碑上,清清楚楚刻着某公司、某企业、某单位的某人率员工祭拜炎帝。文字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匆匆一瞥,这样的石碑塞满了炎帝陵十分有限的宝贵的园地。我猜度,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企业、地方部门,某老总某人士,一定是给陵园“赞助”了一笔款子,进行一个冠冕堂皇的活动,顺便把自己和自己的公司企业单位,与炎帝铭刻在一起,把自己的名字与民族的始祖永远绑在一起,与我们的老祖宗永存。世世代代的人们拜谒祖宗时,也顺便瞻仰他了。这样的考虑高,实在是高。这样的“赞助”实在是值得。</p> <p class="ql-block">  先祖的陵寝是非常神圣庄严的地方。在这样神圣庄严的地方,可以允许每一个进行了祭拜的活动的人和单位,留下自己的石碑、自己的名字吗?我们的政府,炎帝陵的管理机构有没有这方面的章法和规矩呢?</p>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子孙后代祭拜先祖是理所当然的,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论是政府、机构、企业、单位,还是平民百姓,都应该牢记自己的祖先,尊崇自己的先人。祭拜祖先的行为根本不需要他人知道,甚至留下“证据”。所以,在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所见到的,让人匪夷所思,简直是乱弹琴!</p> <p class="ql-block">  我想,炎帝陵有这样的“引资”办法吗?只要缴纳足够的钱,就可以在此立碑,可以与炎帝同在?就可以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需要多少钱办这样的事呢? 我还想,是否炎帝陵承包给了他人、他公司,于是创造性地实行了这样的办法?对此,有必要问责湖南省地方各级政府,特别责问炎帝陵的管理方。谁让你们这样做,出于怎样的目的?中国有炎帝的子孙十四亿,即使很少的团体或个人来拜祭先祖,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他们给予了相当的“赞助”,要求立一个碑。陵园方面是否都会笑纳并同意?如此下去,陵园方面是否得不断扩大地盘,以满足形形色色的团体和个人立碑的需要呢?</p> <p class="ql-block">  作为炎黄的子孙,看护维护保护好炎帝、黄帝的陵墓,是历代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在重要的日子隆重祭奠祖先也很有必要,历代形成了制度。中国人不会数典忘祖。但绝不容许在他们庄严神圣的陵园随心所欲。</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