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慧”处世(62)要“风骚”,不要“牢骚”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张景峰,画家、书法家,红山画院院长,出版个人绘画集、书法集、艺术论近二十部,创建红山画院、艺术馆所、文化中心三十余家。</span></p> <p class="ql-block">  孙子尚“和”,注重追求一种内在的“和”,一种最高形态的“和”---“心和”。《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下同欲者胜。”对此,《十一家注孙子》中的王晳注曰:“上下一心。若先毅刚愎以取败,吕布违异以致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p><p class="ql-block">《周易·系辞上》有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二人同心尚有此效,何况“上下同欲”乎?</p><p class="ql-block">一个群体要实现“和衷”,既得益于“道”的奠基与主导,即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也离不开每个人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和解,即排“怨气”、生“和气”。</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任由怨气积聚,固然有害于整体,但最伤害的还是自己。范晔是南朝著名历史学家,他博涉经史,精于文章,擅长隶书,通晓韵律,多才多艺。所著《后汉书》作为传世之作,在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史记》《汉书》及《三国志》合称“前四史”。</p><p class="ql-block">然而,范晔恃才傲物,常常是牢骚满腹。后来他与一些对朝廷不满的人往来,听信所谓“天象”,卷入叛乱的漩涡而不能自拔。最后东窗事发,他被斩杀那年才四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景峰画)</span></p> <p class="ql-block">范晔有怨气,也与他总以尖刻的眼光看人、以自负的眼光视己有关。他曾撰写《和香方》,在序中说:“麝香本身有种种忌讳,用量过分必定有害;沉香坚实,性质平易温和,成斤使用也无害。陵零香藿香令人气虚燥热,詹唐香性质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一类,在外国都受到珍惜,不出产在中国。又枣膏令人昏睡,甲煎淡薄一般,不仅不能增加香气的浓烈,将会更增加人们的疾病。”</p><p class="ql-block">范晔在序中说到的,全是用来比喻象征朝中人士的:“麝本多忌”,比喻庾炳之;“零藿虚燥”,比喻何尚之;“詹唐粘湿”,比喻沈演之;“枣膏昏钝”,比喻羊玄保;“甲煎浅俗”,比喻徐湛之;“甘松、苏合”,比喻慧琳和尚;“沉实易和”,则是用来自比的。如此比喻来比喻去,怨气能不积聚?</p><p class="ql-block">世事复杂,人生多坎。一个人无论做人处事还是做官为属,不可能事事顺达尽意,有不满、有怨气也再所难免,但怨气宜解不宜结、宜排不宜积。怨气太盛,损心伤体是小事,被小人利用受到诬告打击或误入歧径走向深渊才是人生的大害。</p><p class="ql-block">常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人怨气不断,就会反映在情绪上,表现在嘴巴上,浸蚀到心智上,不仅容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还由于理智力、抵抗力的降弱,很容易与负面的东西一拍即合、同频共振,而稀里糊涂地成为逆流恶为的俘虏和帮凶。</p><p class="ql-block">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对怨气,要知道排解,但更要知道怎么排解。发发牢骚,看是一种排解郁闷的方式,其实不然,反而是在不断累积不满情绪,持续强化忧愁哀怨心态。明·陆世廉《西台记》第四出就说:“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p><p class="ql-block">排解怨气,最大的功课是修心养性,最高的功夫是超越自我:客观看待所谓的不公,多以欣赏的心态看人品事,多以反思的思维回检自视,多以感恩的情怀荡涤心灵,让“怨”成不了气,让“气”着不了床。</p> <p class="ql-block">老路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