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老,总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情怀,时不时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就像湖面上的浮萍,回忆的叶子下面生长着许多须根,飘到哪里回忆就产生在哪里。时代的车轮转得飞快,转眼从一个顽皮的少年变成满头白发的老者,可我还觉得活在年轻时,活在儿时的梦里。儿时的记忆到现在仍然是那么清晰,记忆最深之处,就是伴我生活40多年的老街。老街留待着我童年的足迹,少年的情怀。现在人老啦,可老街依然还在,只不过是沙河老街随着时代的变迁,显得那么沧桑,破败。走在如今的老街上,偶尔遇到儿时多年未见的玩伴,正印证了贺知章那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发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h3> <h3>70年代初,我随父母工作调动,举家搬到沙河,初到沙河给我感觉是半城半乡,那时还处文革时期,沙河叫新城镇。我们家租住刘八碗一家农户土坯房,我就读的新城镇小学离我们家大概有五里,路面是沙石路,汽车一过尘土飞扬。那时刘八碗还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外面黑乎乎的,晚上写作业仅靠一盏煤油灯,与赤湖总厂相比相差甚远,没有办法,只能随父母安身立命,虽然对居住的环境一百个不满意,但沙河老街对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与老街下了不解之缘。</h3> <h3>老街很小,整个镇域面积20.8平方公里,不依山但傍水。四季青幽之极,潺潺的沙河水诉说着老街的古老。儿时记忆中的老街充满童趣,老街长大概一公里,从镇中穿插而过,只记得印象中这个镇就是以这条老街为主。老街整个布局呈丁字形,分上街道,中衔道、下街道,上街道基本以住户为主,中街道最繁华,也最热闹,下街道也有零零散散的店铺,也是通往县一中必经之路。中街口有一条似街非街的路通往火车站,也是我儿时读书必经之路。道路两旁有百货商店、副食店、餐厅、冰棒厂、小学,县医院、扎花厂。老街两旁多为两层土坯木板房和青砖黑瓦房,建筑风格延续赣派建筑风貌,老街的青砖黑瓦,樟木香气、狭长的石板巷道、清风明月庭院,让我留恋忘怀。</h3> <h3>老街一天最热闹要属早上,天刚麻麻亮,太阳还懒洋洋的没醒过神来,街道就飘来炸油条、油饼的香味。四周乡邻挑着刚摘来的新鲜蔬菜摆在巷口叫卖,街道传来上班人骑车的叮当声、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小孩三五成群嬉笑打闹走在上学的路上。街道两旁的店铺打开门板开张营业,沿街铺面许多手艺人凭着手艺去挣柴米油盐,用了一双巧手裁剪绵长的岁月,点缀着老街的时光。修锁配钥匙、补锅补伞、茶壶换滴,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那些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h3> <h3>犹记得,小时候我留恋老街各种小吃,中街口蔡家的肉包子,老五家的米粉粑、小木桶的五香花生、五香豆,一餐厅的油条、油饼,下街道水泥桥旁爆米花,这些都是儿时的最爱。叫我至今不能忘记就是中街口的肉包子,那店名声最大,生意特好,每天小店人头攒动,门前摆上热气腾腾的肉包子,不一会就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那包子的肉馅、那汤汁,咬上一口,一股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使人过后仍颊齿留香。现在想起来直流口水。这些美食在泛黄的记忆里,从又飘起扑鼻的浓香,在流逝的时光里沉淀着难忘情结。</h3> <h3>犹记得,伴老街流淌的沙河水是那样充满灵性,我清楚记得,有两条小溪环老街流淌,小溪的水不分昼夜、不分一年四季、终日欢快流动,那小溪里的鹅卵石、水草,小鱼在清澈的河水里显得是那样的清晣。一条小溪经血防站沟渠流进上街道,在胡姓家排水沟流进小学旁稻田里。另一条小溪经纪念塔排水渠,流进到去县一中石条路的石桥下。这两条小溪都是沙河的先民,巧妙利用东高西低的地势,挖塘修渠,灌溉农田,用农耕文明为老街增忝亮丽秀色。·</h3> <h3>犹记得,在沙河中,有两个深水潭,潭深大概有三米多,整年不干涸。一个在刘八碗粮食局的后面,一个靠近县一中的河中,这两个深水潭叫什么名字现在想不起来。这两个深水潭就是我和玩伴们在夏天游泳的地方,也是我童年与少年的快乐的源泉,曾几何时,每年夏天我和玩伴跨过下街道水泥桥,沿着弯弯曲曲的麻石路,到县一中的河中嬉戏。看谁在水里憋气最长、比赛看谁在短时间最先游到既定目标,比赛看谁的泳姿最美。我们在河中拾捡田螺、河蚌,钓魚,这一切的一切就仿佛是昨天的故事。</h3> <h3>犹记得,沙河清波碧水,烟云淼淼,从庐山石门涧蜿蜒流淌5公里,流到下街道水泥桥下,被河中鹅卵石滩涂所阻,河里洗衣女子各具形态,捣衣声和着谈笑声,铁匠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棉花铺嘣嘣嘡弹花声,老街清砖黑瓦屋袅袅炊烟,农舍鸡鸣狗吠,随着河面水气四散。这是最乡野的画面,充满世外桃源的生活气息,清亮的沙河水缓缓流淌,而此景就是一碗心灵鸡汤,想到这些如此美妙的画面,不免让我想起刘欢的《弯弯月亮》,这首歌最能代表我此刻的心情。</h3> <h3>而今,此情此景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美好的画面已经离我们而去。老街还是那条老街,但老街的清砖黑瓦屋,清风明月庭院,临街的土坯木板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红砖楼房。河边去一中的麻石条路被水泥覆盖,老街两边的菜地、稻田,都己变成楼房,既没了菜地的清新,也没了稻花飘乡。老街也因火车站的迁移,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老街很多过去的行业,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难寻踪影。中街那间包子铺的后人没能坚守前辈的传统手艺,再也品尝不到包子过去那种鲜美的味道,街道巷口再也听不到轰隆的爆花米声,在老街里的国营商业企业,也因企业改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最令人痛惜的是环老街的两条小溪,因城市扩建被填埋,如果还在只能伦为城市的下水道,粮食局后面的深水谭,也因河道拉直改道被填埋。如今的沙河水也混浊不清,到河里游泳的人几乎不见。所有这些记忆中画面的消失,让老街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它的特有的灵性,失去了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着实让人痛惜!惋惜!</h3> <h3>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管城市如何发展,都面临老街与新街共存的问题。在老街管理上,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让它自生自灭,放任自流。怎样让老街重新焕发新的青春,让老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得到保护、传承、开发,是当地管理者面临新课题。现在全国各地在这方面都有借鉴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我们不妨借全国各地建特色小镇这股东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也可以采取政府PP模式,把老街建成集文化、商贸,美食、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名街,让老街成为九江一张亮丽的名片,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找到回家的路,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他们精神的乐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