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礼,河南永宁(今洛宁)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任工部尚书,九年受命重浚会通河。当时已迁都北京,而京杭运河的济宁至临清河段,由于水源不足,不通舟楫。南方的大批漕运物资,或由海运至天津,或由淮河转沙河,过黄河入卫河,转运北京。陆运耗费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整治会通河。会通河的整治关键在于解决水源问题。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修筑堽城和戴村坝,横截汶水向南,由运河经过的面最高处的南旺分水入运河,成功地解决了运河水源问题,促成了京杭运河航运史上的重大转变。宋礼取得首功。后人追念他的功绩,在南旺为之立祠纪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季驯,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30岁中进士,先后在江西、河南、广东等地任地方官。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在沛县决口,河水在曹县至徐州间泛滥,淤塞京杭运河沛县以北一段。十一月任命潘季驯为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河。潘季驯提出开导上源与疏浚下流的方案,但未被采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因母亲去世离职归家守孝。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擢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三年后,朝廷第二次任潘季驯总理河道,并授权提督军务。为治理淤塞的一百八十里河漕,提出堵口、修缕堤、挖淤河的救急措施,结果用半年多时间完成,保证了漕运的畅通。为了黄河的长治久安,提出修筑遥堤和缕堤的方案。后因意见与当朝者不合,于隆庆六年(1572年)闰二月被去职。万历四年(1576年)在张居正推荐下第三次出任总河,兼管漕运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50多岁的潘季驯积两次治河经验,提出全面治理黄、淮、运规划的《两河经略疏》,详尽阐述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战略思想。由于朝廷的支持,潘季驯排除阻力,亲自监督治理工程,获得很大成功。万历八年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机事务。二年后调回京城任刑部尚书。不久张居正去世,反对派以党庇罪名,再次罢免了潘季驯的官职。到万历十六年黄河连年决口,上下告急,不得已朝廷第四次任命潘季驯为总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总结经验,提出加强堤防修守的八项措施,接着又提出四防二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主张只有坚筑堤防,才能确保黄河的安全。他不顾70岁高龄,带病治河。此时,他的代表著作《河防一览》辑成。万历二十年他病势加重,朝廷同意他的去职要求。离职前提出《条陈熟识河情疏》,强调治河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熟悉黄河特点。他回家后便卧病不起,万历二十三年四月病逝,终年75岁。潘季驯一生在治河上的巨大贡献和总结的宝贵经验,一直为后人所借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恭,江西南昌人,生于明正德十年,卒于万历十九年,终年77岁,与潘季驯是同时代人。他在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开始作官,历任南京文选主事、光禄寺少卿、北京大理寺少卿等职。嘉靖四十二年因防守北京城有功,升任兵部右侍郎,次年任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二年后因母丧回乡,家居8 年之久。隆庆以来黄河连年决口,洪水横流,运道受阻,总理河道的官员连年更换,成效甚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隆庆六年正月,万恭从家乡被召回朝廷,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并提督军务。万恭上任后采纳了一位河南生员(秀才)的建议: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借河水之力可以深河,可以淤滩。万恭进一步阐述加强堤防建筑,可以实现束水攻沙的想法。他主持修筑了徐州至宿迁小河口黄河两岸堤防等工程。万历二年四月被劾罢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他完成了《治水筌蹄》一书,总结了治河经验,影响很大。万恭回籍家居达17年之久,再未任职,至万历十九年去世。他的著作还有《京营奏议》、《漕河奏议》、《洞阳子集》及《续集》等。徐贞明,字孺东,一字伯继。江西贵溪人,明代后期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万历三年任工科给事中。他认为,当时首都在北京,而赋税集于东南,每年从江南一带通过运河运输数百万石粮食北上是巨大的浪费。为此必须发展海河流域的农业和水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主张在海河上游开渠灌溉,下游开支河分泄洪水,低洼淀泊留以蓄水,淀泊周围开辟圩田,则水利兴而水害除。并著《潞水客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万历十三年徐贞明被任命为尚宝司少卿,受命兴修水利。他先踏勘京东地区水源,并选择永平府(治今卢龙县)一带试行,次年即得到水浇地三万九千多亩。取得经验后,他又履勘海河流域各地,准备推广,但由于豪强权贵的反对,工程被迫停止。《明史》有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