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向远方 似画在流淌

老洋

<p class="ql-block"> ——看《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后</p><p class="ql-block"> 现在,网络文化的繁荣与侵占时光的无度,国人们无不每时每刻都捧着手机度日。看手机,成了解释所有疑难和抚慰一切的妙药。呀呀学语的孩子,都视手机为宝贝,遇到孩子的哭闹和鼓噪不安,大人递上手机,孩子立刻就看进去,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手机的神奇目前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看手机,我都不怎么读书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作家莫言、梁晓声、路遥、陈忠实的一些作品挺吸引我的。这,我也是网上一读。</p><p class="ql-block"> 也是在网上,看到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矛盾文学奖,又火到销售200万册,兴趣使然,买了一本。等待4天收到书,拿到手上,朴素又不失精美的装帧,看着外观欣赏几遍,放在一边。</p><p class="ql-block"> 一天以后,我打开书,吸吮着那多年不闻的油墨芳香,书中的故事领着我,一口气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被网上引入,原因是作家迟子建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与迟子建的给予,读后思绪好像是纷乱了,想法挺多,理不清线条,这与我的期许不一致。</p><p class="ql-block">放下,再拿出来翻阅,再拿着一段段看,再拿起读细致点,反复几次。</p><p class="ql-block"> 刚才,我有了清晰可见的觉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画卷史诗!</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诗,大气广博,壮丽恢宏。</p><p class="ql-block">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p><p class="ql-block"> “安草儿在打扫营地。</p><p class="ql-block">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p><p class="ql-block">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p><p class="ql-block"> 清晨,希楞柱下面,鄂温克族最后一个老酋长的女人,伴一小安草儿,在山上,讲述着他们自己…。</p><p class="ql-block"> 此时,安静及了!</p><p class="ql-block"> 我捧着书,到正午、黄昏,荡气回肠,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民族,驯鹿逐苔藓而栖,人们随驯鹿迁徙。黄昏,河边燃起了篝火,吃着烤鱼喝着酒。月光下,萨满戴起神帽,穿着神服,敲着神鼓。人们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直到篝火熄灭,天空渐渐变亮,带着朦胧睡意回到营地。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叶落草枯。人们在山林中相遇,又在山林中分离。人们在自然中获得,也在自然中失去。时代和文明的进步,部落生活的衰落。冰雪融化,大地回春,草木发芽。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穿越历史,带走这群人的遗憾和悲伤。</p><p class="ql-block"> 开始到终止,迟子建融融的笔触,一直这样热血的抒发。</p><p class="ql-block"> 我们面前,“太阳每天红着脸出来,黄着脸落下,不带一点儿的云彩”。如“雨停了,西边天上飘荡着几缕橘红的晚霞,如果说夕阳是一面金色的鼓的话,这些晚霞就是悠悠鼓声了”。还有“清新的空气和这突如其来的绿树,就像朝我跑来的两只温柔的小猫,它们伸出活泼而又湿润的舌头,一左一右地舔着我的脸颊,将我的困乏一扫而空”。还有更美妙的,“如果把我们我们额尔古纳河右岸,比喻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的话,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就是巨人身上纵横交织的血管,而它的骨骼,就是由众多的山峦组成的”。</p><p class="ql-block"> “我这一生见过多少座山,已经不记得了。在我眼中,额尔古纳尔河右岸的每一座山,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秋天是金黄色的,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我爱它们,它们跟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有的山矮小而圆润,像是一个个倒扣着的瓦盆,有的山挺拔而清秀地连绵在一起,看上去就像驯鹿伸出的美丽犄角。山上的树,在我眼中就是一团连着一团的血肉。”</p><p class="ql-block"> 今天,迟子建头上有很多政界和文坛的光环,但她一定不觉得,这本书已经把她自己筑成了诗人。她生动形象而充满感情色彩的笔墨,对家乡的山、水、树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如画亦如诗,高傲深远流淌着。</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我们面前,鄂温克族或已经消亡和被汉族同化。</p><p class="ql-block"> 本来,鄂温克是个弱小的民族,他们还没有接受现代文明,也没有与汉民族的融合发展。因此,他们不仅要在大自然中寻求生存,也要和野兽、疾病、外国侵略者、我们的“文革”进行斗争,而且是特别艰难的搏斗。在这些斗争生活里,他们是脆弱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他们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赐,同时也备尝艰辛。生活原本就艰难,而他们是无力反抗,仅有的就只是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在迟子建的笔下,鄂温克民族的日常生活,仅仅在一个乌力楞,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无论年长年幼。迟子建书中有多处描述死亡,而死亡的年长也不长,年幼的却只有不到一天。这种残酷来自饥饿、疾病、自然侵袭和民族外部挤压。“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饥饿”,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随时可能会被饿死。面对死亡,他们把因果归结是神的安排,并且选择风葬,且多加赞美,以期待尽快再生。</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民族的人们,拯救生命的唯一就是跳神。这个方法如果不能挽留一下,那么就归结自然。他们认为,他们来自自然,又该回到自然当中去。人死了还会像树一样的发芽再生。于是,他们对生命的无法挽回,就隆重的仪式,把死人高架在几颗大树之间叫风葬,然后去礼赞。如此,鄂温克人冷静平淡对待死,像他们狩猎和与灾害斗争,是毫不恐惧的信念与坚守。</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这种抒发,是对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的顽强的精神礼赞。</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对大自然利用开发爱护的最高境界,概括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经验积累。</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说,上帝把我们放到大自然,就有让我们从中索取生存所需要的安排,而现实的我们攫取的过快了。</p><p class="ql-block"> 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大片森林,成群结队的采伐人们纷纷涌入,水路、公路、铁路向外运材昼夜不停。这是颚温克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的巨大反差。</p><p class="ql-block"> 他们认为,大自然是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万物有灵”使颚温克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不砍正在生长的树木。而面对山外人员大批砍伐拉运树木,感到气愤而无奈。马粪包这个人,就是用枪击运材汽车而死的。</p><p class="ql-block"> 被《额尔古纳河右岸》带着,置身于月明风清、鸟语花香的原始自然当中,走入了颚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了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着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一个弱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沧桑。无不感觉痛楚的是,多么好的骨肉相连、一脉相承的民族兄弟,书中只剩一个老人和安草儿了…。然而,这两个人的境遇又是让人担忧的。</p><p class="ql-block"> 颚温克人敬畏热爱自然,对我们启发很大。“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驯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p><p class="ql-block"> 老人,平静的心里诉说,高度的警示我们。</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我还有对作家迟子建致意。</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是人生的巨人。她精辟概括出当下浮躁环境做人的哲理。</p><p class="ql-block"> 放下面子:书中曾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面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枷锁,放下面子就等同于丢掉了枷锁,不再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的生活,不再对未来有过高的期望,不再被情绪左右而失去平静。</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是跑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放下面子,才能活出希望。</p><p class="ql-block"> 放下执念:书中还说,“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抓月光一样的,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执念,是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陷入痛苦,就是因为本身的执念太深。</p><p class="ql-block">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算是拼了命去追,抓到了也一样会失去,人生一场,人只有学会放下执念,才能活得洒脱、通透。</p><p class="ql-block"> 放下名利:书中又说,“在一个喧嚣的环境中,只要你能保持独立的姿态,那么,即使身居闹市,也不会为浮尘所迷。”文学造就了不平凡的迟子建,面对很多荣誉,她是淡定和从容。</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迟子建,对生活的定义很简单,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她只求生活简单、朴素、自然、安静,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让她在文学创作上屡创佳绩。</p><p class="ql-block"> 莫言高度评价,迟子建的作品具有博大的情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她的作品开始像一泓清水,后来则像宽阔的大河。</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6岁时,被母亲送给不能生育的姨妈家。她不愿意待在姨妈家,自己经常跑到外婆家去。离开母亲,又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从小善于观察事物的禀赋,历练了她独有的思想成熟。16岁她开始写作,大学考入作家创作专业深造,她一直潜心刻苦笔耕,而立之年成婚,恩爱夫妻仅仅4年多,事业有成的丈夫因公车祸离世。</p><p class="ql-block"> 生活坎坷的磨砺,迟子建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额尔古纳河右岸》她自称是纪念爱人之作,孕育铺垫成熟后,一口气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如诗似画的书写,源于她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悟。她自己说,她描写的苍凉悲切温暖,与她出生在北极村有关系,寒冷的环境里生活,人自然向往温暖烤火。</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对家乡真挚深沉的爱,到了极致。她对父亲母亲、妹妹弟弟,她视觉中的山、水、路,草木,以及春天、夏天、秋冬,雨和雪,亲切眷恋,她深爱她的爱人…。这些精神力量,筑成这部书的灵感,每一刻都在她的爱里。她自己说,离开她深爱的家乡土地,她自己的感觉似乎写不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她释然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一气呵成,让我们也一口气读完。</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春节于三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