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位于中山大学美丽的南校园的中轴线上,庄重、典雅,富有历史感,是中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三层建筑,设有地下室,坐南朝北,正中三开间为两层门廊,两侧塔楼三层,塔楼两侧各伸出一层,台顶为露台。整座建筑东西对称、错落有致;红砖外墙间以翠绿通花装饰。四周绿荫环抱,前面碧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南面草坪上矗立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作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p> <p class="ql-block">这座凝聚中大人文精神的小礼堂,大门常年紧闭,保持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令人肃然起敬,可望而不可及。正因为进不去,便越觉得神秘,越想进去看个究竟。 </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中大的学子们是否都有幸进过怀士堂,我在中大读书期间,也仅仅幸运地进去过两次,一次是仍然处在入校的兴奋之时,一次是即将离校的眷恋之际。 </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怀士堂是1988年5月12日。当天上午,学校通知,广东省体改办副主任曾广灿同志来校作关于广东改革的报告,要求我们工业经济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参加,报告地点在怀士堂。正在上课的数学老师说:“这个报告大家一定要去听,因为怀士堂是不容易进的。”大家哄笑起来。“1986年为迎接英国女王来访,把怀士堂装修得很豪华,但我还没进去过,” 他接着说,同学们又大笑起来,“当时装修好了,但女王没有来。”他补充说。教室里又暴发出一阵笑声。同学们的欢笑显然不是因为老师的幽默,而是听到可以走进那座神秘建筑而高兴;心情愉悦,笑声就多。我们多想进去看看啊,今天终于可以了却心愿了。 </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心里好像挂念着一件特别珍贵的东西一样,午休都打破了惯例,早早起床,兴奋得满脸光彩,奔去校园中区,走向怀士堂。 </p><p class="ql-block">怀士堂终于收起了那整日蒙着的神秘面纱;它的外表像是一座远古的城堡,里面却如高级宾馆。一踏上怀士堂的石阶,便产生一种庄重之感。我小心翼翼走进去,就被一种奇异的气氛笼罩。我首先注意主席台上那幅巨大的油画:广袤无垠、万山奔涌的大地上,蜿蜒着巍峨的万里长城,一轮明月高悬在深蓝色的苍穹之中。我听中文系主任黄天骥教授讲授诗词欣赏时,曾听他说,这幅油画就是表达“高高明月照长城”的意境,但他认为此画跟这里的现代装饰不够和谐。那也罢了,我感到这幅油画还是十分壮美的。 </p><p class="ql-block">欣赏了油画,我才细细观察怀士堂的内部结构。它是拱形圆弧顶,大厅中间悬挂着花状大型玻璃灯,散发出乳白色清辉。大厅两侧,两台大空调,吹送清爽的凉气,使整个大厅柔和宜人。地面通铺猩红地毯,四周墙壁和前面的顶蓬,贴满米黄色墙布,顶蓬的后半部分是朱红色的方格饰面,大概为了体现中国文化元素。金黄色的窗帘,体现了中国人对华贵的表达。总之,整个大厅显得格外豪华典雅。 </p><p class="ql-block">大厅共有五六百个座位,中间是电镀折叠椅,坐板包裹猩红色绒布,两旁摆放藤椅。</p><p class="ql-block">作报告的曾广灿副主任理论功底深厚,工作经验丰富,口若悬河,引人入胜,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没人离开。他阐述的许多观点,他透露的诸多信息,闻所未闻,是大学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听了报告,感到广东的进取心很强,别的省份很难相比。</p><p class="ql-block">这次报告让我受益匪浅,而与怀士堂的亲密接触更令我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走进小礼堂是1989年6月17日下午,我们到怀士堂参加毕业典礼。当我再一次来到这里,那种庄重的心情再次显现。毕业典礼放在这里举行,副校长胡守维教授讲话并亲自颁发毕业证书,体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倍感自豪。当我从胡副校长手中接过那鲜红的毕业证书时,心里既激动又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唯恐辜负母校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在怀士堂前拍毕业照。这是和母校最后一次亲拥,也是和母校最好的亲切告别。</p><p class="ql-block">每每想起大学时光,每每想起毕业惜别,就会想起中大的怀士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