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离开教坛十五年,从事教学研究十年,指导的部优课、省优课、市优课算是不胜枚举吧,却一直没有勇气重上讲台,不是不想上,而是怕演绎不够当年,丢了景仰,坏了面子。多少次,“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藕断丝难断,欲罢不能。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想做逃兵,也不想无底气地去指导直面教材直面学生的教师授课,不想做纸上谈兵的事情了,累了。鞭策,无尽的鞭策困扰了我十年,每当研课、磨课,尤其是同研者提出异议时,没有亲身实践的我,心里那个虚啊,生怕授课者来一句,你行你试试,那滋味啊,非个中人所能理解,真的心伤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课</p> <p class="ql-block"> 找回当年激情洋溢的教书岁月吧,做一回底气的教研员吧,做下这个决定,虽年近半百,却忽然就有了辛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泪弹了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尝试授课(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悄悄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购置了触摸一体机、白板 ,并趁</span>着年假,一个人默默钻研教材,一个人静静备课、做课件,乐此不疲。六个备课本,小三下册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初三下册道德与法治,高一历史、思想政治,跨学段跨学科的备课算是我从教从研生涯中的一次巨大的挑战吧!很庆幸当年从教时不怕辛苦跨学科的历练(十年教学生涯,教了初三语文、政治、英语、历史以及初二数学。),也感恩十年踏踏实实的跨学段跨学科教学研究经历,武陵源特有的教育环境给予了我丰富的底蕴,做一次心理救赎,给予老师们一份底气的信赖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开工了,安装一体机却发现移动架厂家忘记发货了,直播看来不行了,有点遗憾,但赶路继续。打开手提电脑,切换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PPT,女儿是我唯一的学生。大单元教学吧,打破逐课逐段详细分析的模式,拿出学习单,让女儿从单元入手,分析第一单元的四课为什么会放在一起,每课的中心主题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和异同点?对比教学,类文教学等等,将四课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摒弃了逐段逐句分析,忽略了单独教学生字词,而是在授课时将生字词放在了课文场景中理解,抓了关键段关键句分析,尤其注重了孩子的思维训练,一堂课下来超时3分钟,还算收放自如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豚也是鱼”,是我给予女儿的最高欣赏。在授苏轼的《恵崇春江晚景》一课时,我放弃了以往先翻译后释疑的惯用教学方式,而是首先就展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作者在“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中,为什么写“鸭先知”,而不写“鱼先知”?看似简单的单个问题,却蕴寒了丰富的内容,它需要你去破题,需要你弄清诗意,还需要你有社会常识的体验。女儿平时是最不勤于思考的,遇到陌生的问题,直接底气告知:没学。许是第一次听一个熟悉的人上课,有点新鲜感吧,注意力出奇集中,原以为对此问题她会认怂,我承认我远远低估了一个孩子的思维力,十分钟,女儿给予了我一份算满意的答卷吧!她说,鱼常年生活在水中,它的体温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它“冷木”哒(冷木:方言,冷得反应迟顿了。)。还有不用鱼,因为最后一句是“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也是鱼啊,如果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了“鱼先知”就和后面的“河豚”重复了。三个预测参考答案,女儿算是回答了两个了吧。针对女儿的回答情况,我给予了补充,告知女儿,冬天,室外的鱼儿一般躲在石头缝隙或者深水中,在春天河水温度与冬天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它们一般不会出来,又怎能先知春江水暖呢?其次简要分析了诗意,并重点进行了“破题”,告知女儿,《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根据他的好友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题的一首诗,从诗的前三句描述内容来看,画上估计只画了“鸭”而没有画“鱼”,所以苏轼借画而题,用了“鸭先知”,并在诗的后一句联想中写了“河豚”,弥补了画中春江无“鱼”的缺陷(个人看法)。课后,为了让女儿直观感受春天鱼入石底和深水中的现状,我带着她直观感知了索溪河水中的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课课相扣,对比教学吧。学完《惠崇春江晚景》,我布置了一道拓展题:杜甫的《绝句》写的是春季,为什么在第一句“迟日江山丽”中写“迟日”而不直接写“春日”?文中“迟日”的含义仅仅只是“春日”吗?又一次拋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需要了解一片森林的问题。因有了前面巜惠崇春江晚景》的铺垫解析,女儿很轻松地给出了答案。她说因为如果用“春日”,就和后面“春风花草香”中的“春”就重复了,并简略解析了“迟日”的粗浅认识。针对女儿的回答,我结合全文进行了深层指导,“迟日”虽是“春日”的意思,但在文章里还有春天里晚落的太阳的意思,因为春天来了,白天的时间也慢慢变长了,太阳照射的时间也就长了,所以太阳落下的时间也就迟了。也正因为太阳照射时间变长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滩便晒暖了,于</span>是就有了后文“沙暖睡鸳鸯”。巧妙地剖析了因“迟日”而“沙暖”的原因(如果师在文中不引申解析“迟日”,而仅仅释为“春日”,后句“沙暖睡鸳鸯”便极难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几的《三衢道中》没有直接写出哪个季节,而是写了“梅子黄时日日晴”,很多孩子受前两首诗的影响最易认为也是写的春季,另外,诗句“绿荫不减来时路”最不易理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模糊“概念”多,余以为是此诗的难点。鉴于此,</span>在研课时,我便针对这两个疑难点,作了如下两个开放性地预设:《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你怎样理解“绿荫不减来时路”?果不其然,受惯性思维影响,女儿想都没想答出了三首诗都写的是春季,并补充说三首诗都写了春季中可爱的生灵——动物,都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除了季节有误外,其他的回答我个人认为还是满意的。为了加深她对“梅子黄时”季节的印象,我查找了“梅子黄时”的图片和简介,让她自己去认识“梅子黄时”的季节——初夏,自己悟的远比别人口头说的要深刻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绿荫不减来时路”,女儿的理解是诗人旅游归来,重走在来时的山路,路边树木绿荫没变,只是“添得黄鹂四五声”,增添了一些乐趣而已。我对她的回答给予了高度地赞赏,并对她积极思考问题给予了适时鼓励,教学相长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尝试授课(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绿荫不减来时路”,网络上也解释不一,有说“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解析有点模糊(未告知去、归是否是同一条路。);有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写了去和归是同一条路,也有说“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写了去和归路上的风景对比……莫衷一是。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搞清真象,我微信了几位衢州的朋友,询问了通往三衢山景区的路况,遗憾地是他们都没去过。于是我结合诗人当时的生活现状和现今景区不走回头路的实际,给予了女儿两种解释,一是去和归走的不是同一条山路,归途中的山路与来时的山路两边树木一样茂密,绿荫未减,不同的是,归来的路旁密林深处添了四五声黄鹏的鸣叫声而更显幽趣,缓解了旅途劳顿。这似乎是最易理解和最易接受的。二是去和归是同一条山路,路没变树木风景所以也没变,绿荫所以也没减,变的只是归来时添了几声黄鹂的鸣叫声,多了几分幽趣。生活在景区的女儿听后,没有太多质疑,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我的观点(我们生活在景区,回老家必经过景区路段,就选择过去、归时不同的路和相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张截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堂课,三首古诗,三个问题,一次彻彻底底淋漓酣畅地尝试和释放,授完百感交集,第一次填补了十年来研课磨课的落寞,满腹都是实在,曾经千万次“浮萍”般的为他人研课磨课,经历了预设——实践——再预设——再实践……,浪费了几多时间,现在想来还不如自己亲身体验来得实在,因为体验过,所以懂得,所以厚重,所以从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尝试授课(数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堂好课的标准,余一直认为是有效加艺术,而荒废了十五年教学的我,为了执着追求真实,已在拾起粉笔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天来了,忍冬不畏寒霜茁壮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