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颅部(一)

韩若冰

<p class="ql-block">颅部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颅底有内、外面之分。内面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3部分。颅底有许多重要的孔道,是神经、血管出入颅的部位。</p> <p class="ql-block">颅顶 一、额顶枕区1.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2.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p> <p class="ql-block">颅顶层次(额状断面)(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p> <p class="ql-block">(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以及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两动脉均为眼动脉的终支;伴行静脉末端汇合成为内眦静脉;同名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分支。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枕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大神经来自第2颈神经后支。</p> <p class="ql-block">枕额肌和颅顶部的血管、神经 (3)帽状腱膜:后连枕额肌的枕腹,前连额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因枕额肌收缩,伤口裂开较大。缝合头皮时,应将帽状腱膜仔细缝合,以减少皮肤张力,利于伤口愈合。(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腱膜下间隙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眼睑皮下。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腱膜下间隙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二、颞区1.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2.层次: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亦有5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还是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浅筋膜:含脂肪组织较少。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其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该动脉在颧弓上方约2-3cm处分为前、后两支;颞浅静脉汇人下领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领神经的分支,可在耳轮脚前方进行局部阻滞麻醉。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丛的分支。(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颞中动脉(发自上颌动脉)及颞中静脉由此经过。(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逐渐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神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领神经,支配颞肌。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颞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的作用,故开颅减压术常采用颞区入路。(5)骨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再向前则与面的颊脂体相连续。因此,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出血或炎症时,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肿或脓肿,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p> <p class="ql-block">颞区层次 三、颅顶骨颅顶骨在胚胎发育时期是膜内化骨,出生时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结构,如前囟和后囟等处。颅顶各骨均属扁骨。前方为额骨,后方为枕骨。在额枕骨之间是左、右顶骨。两侧前方小部分为蝶骨大翼;后方大部分为颞骨鳞部。颅顶各骨之间以颅缝相接合,发生颅内压增高时,在小儿骨缝可稍分离。</p> <p class="ql-block">小儿颅骨颅顶骨呈圆顶状,并有一定的弹性。受外力打击时常集中于一点,成人骨折线多以受力点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儿颅顶骨弹性较大,故外伤后常发生凹陷性骨折。颅顶骨分为外板、板障和内板三层。外板较厚,对张力的耐受性较大,而弧度较内板为小。内板较薄,质地亦较脆弱,又称玻璃样板。因此,外伤时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内板却发生骨折,同时,骨折片可刺伤局部的血管脑膜和脑组织等而引起血肿。板障是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骨髓,并有板障静脉位于板障管内。板障管在X线片上呈裂纹状,有时可被误认为骨折线,应注意鉴别。由于板障静脉位于骨内,手术时不能结扎,常用骨蜡止血。板障静脉通常可归纳为4组:①额板障静脉;②前板障静脉;③颞后板障静脉;④枕板障静脉。</p> <p class="ql-block">板障静脉 当头皮撕脱伤伤及颅骨骨膜时,应在颅骨上密集钻孔至板障层,等待肉芽组织长出后再植皮封闭创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