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193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米佳的爱情》等。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p><p class="ql-block"> 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190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1)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色、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获奖成就是关于他的散文创作的,但是他也是一位全能的作家,一生的主要成就是中短篇小说,另外通过诗集《落叶》获得普希金奖。</p><p class="ql-block"> 蒲宁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家族的没落,他在15岁便弃学并在19岁开始谋生,同时在15岁也开始创作诗作,17岁便陆续在杂志上发表诗作。1892年,也就是蒲宁22岁时,进入莫斯科大学读书,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露天下》,这是一部有别于当时实用主义诗歌的抒情诗集。次年出版了短篇小说《田间》并完成了《塔尼卡》,其早期作品主要描写贵族生活上的华丽和精神上的贫瘠,为贵族的没落哀悼。1895年遇到契诃夫,并成为情投意合的知己。1897年,蒲宁凭借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1899年结识高尔基,这促进了他形成民主主义的观点,次年完成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1901年完成并出版诗集《落叶》,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末日》和《松树》。1909年,蒲宁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名誉院士,次年完成小说《乡村》并于文学界名声大噪,这部小说的问世,也显示蒲宁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不再将目光停留在“贵族圈”,而是转向了更加广泛的社会题材 -- 俄罗斯农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此后,他又接连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例如《欢乐的庭院》、《蟋蟀》、《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夜话》和《一百零八》等。1916年,蒲宁完成了短篇小说《来自旧金山的绅士》,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爆发后,蒲宁开始流亡国外,1920年移居法国,期间创作了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不幸的日子》和《回忆录与画像》,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米佳的爱情》。在流亡33年后,于1953年,蒲宁病逝于他乡 -- 巴黎。</p><p class="ql-block"> 蒲宁的创作是矛盾的,但也是融合的、进步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高蹈派”的影响(高蹈派是法国十九世纪末的诗风,反对浪漫主义的粗率和自我表达,主张客观的表达和对纯洁的追求,是当时一种新的古典主义),同时他又崇尚着普希金的传统浪漫主义。他在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在文学描写上不同于古典传统,他热衷于描写和赞美自然。在蒲宁的笔下,自然中的植物是活跃的,是生动的;自然中的动物是富有灵性的。无论是清新的白桦树还是如美人般的燕子,都给予读者听觉、视觉、触觉各个方面直观的感受,令读者沉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笔下,植物和动物都是富有感情的,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赋予自然人格化的特征,还时常将自己的处境与自然相连接。蒲宁用细腻的语言赞美歌颂着自然,同时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表达着对曾经贵族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贵族没落的叹息。正因如此,文学评论界认为蒲宁的作品已经成为俄罗斯经典散文的范例,他在描写俄罗斯的自然和人物时具有独特的技巧,而其语言节奏明快而准确细腻,给予读者音乐般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能够给予读者音乐享受的不仅仅是蒲宁的诗歌和散文,还有他的小说。蒲宁在小说创作中擅长运用排比、倒装、对偶、平行结构和俄语成语等技巧,同时他也善于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音素增加小说的诗意,使小说更具有韵律和节奏。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诗歌化特征,因此也改变了俄罗斯传统小说叙事的风格,这也使其发展和改革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p><p class="ql-block"> 蒲宁在小说情节中添加了大量的抒情表述,这极大的压缩了情节的描述,使情节的发展淡化在诗意的抒情中,打破了小说原有的完整性,进而使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也显得模糊不清。尽管如此,蒲宁的小说还是极度关注人性的张扬和生命的价值的,进而使得其作品上升至哲学高度。虽然蒲宁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是他试图去理解和解释生死与爱恨,将爱情、生命、死亡等作为其创作的永恒主题,这一主题独到的展示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和文学新发展趋势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蒲宁擅长为他的每一篇散文“寻觅”最生动、最细腻、最准确的词汇,而这些描写将与文中的情节和感情达成不可描述的神秘“共振”,这些“共振”激荡着读者的心,使读者畅游于他的文字中间,看他之所看,感他之所感。在阅读蒲宁的作品时,能体会到一种强烈而高级的意识流,那种极度的美和自由,让人无法不沉迷其中。</p><p class="ql-block"> 他擅长敏锐的捕捉光线和色彩,因此他对自然的描写是准确的,但是这些描写貌似又不是那么的真实,因为在他的笔下,自然往往被笼罩在无望与忧虑之中,给人一种美丽迷人又遥远模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1933年,凭借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获奖理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p><p class="ql-block"> 《米佳的爱情》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卡嘉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对米佳忽冷忽热,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嘉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绝望而开枪自杀。作品描述了恋爱过程中米佳对卡嘉的肉欲依恋:“每次约会结束,卡嘉都跑到米佳的宿舍里,两人进行长时间的狂热的亲吻,最终才分开”,“每当米佳解开卡嘉的上衣,那少女的酥胸便秀美而圣洁地展现在米佳的面前……令人心颤的温柔将米佳带入即将昏厥的极乐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跨越最后的界限,米佳也极力掩饰自己越来越强烈的情欲诉求。米佳回到乡下,他的脑海里时刻闪现着卡嘉的影子,最终禁不起管家的诱引,和庄园女工阿莲卡发生了肉体关系。米佳也随之陷入了极度的彷徨与苦闷之中,他怀疑卡嘉在肉体上背叛了自己,他自身也违背了忠贞的信条。随之而来的卡嘉的一封迟到的分手信让幻灭中的米佳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饮弹之举。关于米佳对卡嘉的爱欲,作者把米佳那份炽热的爱恋渗透于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之中。当米佳回到乡下,春天来临之时,他认为“世界充满了奇特……包含着生命与激情。那种奇特的东西就是卡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米佳从卡嘉那里渴求得到的、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卡赛的身影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融入了春天里的一切美景之中,随着花儿一同绽放,信着花园一道繁华,伴着天空一起变蓝”。每一处景色描写都镜刻着米佳对卡嘉的那份执著的、炽热的爱恋,他的灵魂已经与之相伴。即使是与阿莲卡在一起,“他只是有肉体上的强烈欲望,却没有转化为心灵上的渴求,也没有产生幸福、狂喜和全身懒洋洋的快感”。&nbsp;[2]在米佳的爱情悲剧中,作者既表现了年轻一代在爱情生活的追求上过于浪漫和虚幻,又反映了俄国社会城市生活的轻漂和农村生活的粗俗,文化批判的意味是深沉而浓重的。但由于作者自己的忧郁心情所致,作品带有极其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所幸的是,作者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结构作品严谨而自然,运用笔法简洁而抒情,心理刻画生动传神,景物描写玲珑剔透,从而以唯美主义的典型特征,使《米佳的爱情》得以俄罗斯的风格再现了俄罗斯的风情。</p><p class="ql-block"> 因而,在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种这样写道:“在《米佳的爱情》中,蒲宁以对心理的全面的娴熟把握,来剖析年轻人的情感。在这种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状态得到了出色处理,这是特别不可或缺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