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敦煌 南大足(7)

宜昌石头

▲封面<br> 谢谢大家的守候,<div> 《北敦煌,南大足》的最后部分与大家见面,</div><div> 敬请指正。</div> ▲大足石刻年代表<br> 自初唐至明清,大足石刻开凿史绵延数百载,<div> 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相继破石而出。<div>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越敦煌,过云冈,经龙门,</div><div> 融汇儒、释、道三教及民间世俗文化,在巴蜀大地奏出辉煌的绝响。</div></div> ▲北山孔雀明王龛<br> 大足不仅有规模宏大、意象万千的宝顶山石窟,<div> 也有美神荟萃、形若画廊的北山石窟,</div><div> 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识联想,</div><div> 或者在实体接触和形象观赏等各个方面,</div><div> 都能让游客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启迪。</div> ▲宝顶山毗卢洞<br> 大足石刻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一种广大悉备,森罗万象的磅礴气势,<div> 不仅诸宗交融,囊括了整个佛陀世界,</div><div> 并且海纳百川,三教兼收,</div><div> 体现了“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宽容共存的宇宙大道。</div> ▲宝顶山梵根<br> 透过它的光华,<div> 我们能看到蕴藏其中极为丰富的智慧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div><div> 透过那些石像,</div><div> 在《北敦煌、南大足》最后部分说说石像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div> ▲《乾隆版大藏经》<br> 《大藏经》称:“佛祖告诉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人于地狱”。<div> 按照佛教教义,人是不杀生的。</div><div> 养鸡的目的是杀鸡食用,故养鸡女也犯了大忌,故应下地狱。</div><div> 这也应是对世俗人的一种提示。</div> ▲养鸡女石刻与邮票<br> 而“养鸡女”这幅雕刻作品<div> 却以其恬淡娟秀的养鸡女形象而曾经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邮票图案之一,</div><div> 同时也是大足石刻中具有“人性化表现风格”的经典形象。</div> ▲1940年的媚态观音<br> 在北山,有一尊数珠手观音石像,被称是“媚态观音”。<div> 她身高不过三尺,头戴宝冠,赤脚踏着两朵小莲花,</div><div> 璎珞护体,长裙拖地,衣带飘风,双目微微斜视,脉脉含情。</div><div> 体态轻盈,仿佛随风欲动,眼角嘴角含颦欲笑而又略略带羞。</div> ▲2023年的媚态观音<br> 北山媚态观音神态天真腼腆,容貌俏丽,千娇百媚,<div> 即使已经过千年沧桑,依然不改其曼妙动人。</div><div> 独特的魅力,使这尊小小神像成为北山石窟的魂,被誉为“美女神”。</div><div> 可如今风化严重,面目已经模糊了许多。</div><div> 但在当年面部轮廓清晰、活灵活现。</div> ▲孝经亭里《赵懿简公神道碑》<br> 孝经亭里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的简介上称,<div> 它是由北宋史学家范祖禹撰文、书法家蔡京书写的,但是碑却刻于南宋时期。</div><div> 更奇怪的是,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碑,可是这块碑的周围却没有坟墓。</div> ▲《赵懿简公神道碑》拓本<br> 赵懿简公为赵瞻(1019-1090年),谥懿简,陕西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死后葬于陕西。<div> 为他书写神道碑文的蔡京,既是名冠一时的书法家,也是残酷打击元祐党人的权相奸臣。</div> ▲蔡京《跋宋徽宗唐十八学士图卷》绢本<br> 蔡京(1047-1126年),北宋熙宁三年的进士,<div> 以其聪颖之才,最终在无任何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才干,</div><div> 从地方官一步步爬到了极高的位置,服务于神宗、哲宗、徽宗三朝,</div><div> 长达17年之久的宰相生涯,被誉为“三朝元老”</div> ▲宋徽宗作画,自为道士模样,青衣童贯,红袍蔡京<br> 后来,蔡京被贬,死于潭州。<div> 民众对他颇多忿恨,他的笔墨碑刻大多被毁,</div><div> 赵瞻墓前的神道碑也在那时被毁掉了。</div> ▲孝经亭<br> 到南宋孝宗(1127-1194年)时,党争已息,民愤已平。<div> 赵瞻的曾孙赵范,带着碑的拓本,在大足任职。</div><div> 他请人复刻此碑,并刻《古文孝经碑》于其周围,</div><div> 是为了表达不忍祖德湮灭之意,蔡京的书法也由此保留了下来。</div> ▲残缺不全的拓本<br> 清末,大足县贩卖碑帖商人马瞎子,每年拓蔡京碑不下千本,转售它地。<div> 为使孤本售得高价,每拓一次,即毁部分字迹,致使此碑字迹残缺甚多,实为千古憾事。</div> ▲北山通编第180窟<br> 现大足北山编号为第180窟的十三观音变相窟,<div> 开造于北宋政和六年,到宣和六年完工,此时已经是北宋末年。</div> ▲梁思成<br> 梁思成当年对这一窟造像有明确的文字描述,<div> 他写道:“再南一龛,中镌观音半跏坐像,丰神丽容,宛若少妇。</div><div> 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靓装冶容,如暮春花发,夏柳枝低,极逸宕之美,</div><div> 佛像至此,可谓已入魔道矣”</div> ▲180窟右壁菩萨群像(部分)<br> 其实,梁思成所谓的“魔道”,<div> 是指将这些原本庄严肃穆的神像塑造成具有世俗姿态、人间神情的模样。</div> ▲180窟左壁菩萨群像(部分)<br> 将其高高在上的“神格”降格为“人格”,其神格威力就转化为人格魅力;<div> 将其无所不能的“神性”弱化为“人性”,其神性光辉就转变为人性力量。</div> ▲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br> 大足石刻雕造中出现的“魔道”技法,<div> 也恰恰标志着佛教信仰的广泛与普及程度。</div><div> 巴蜀佛教造像就开始逐步摆脱来自中原正统佛教造像的影响,独辟蹊径,自成奇葩。</div> ▲大足石刻<br> 大足石刻除宝顶山道场为主持僧人募化集资开凿外,<div> 大多数是信众捐资求神灵保佑而镌造的,并刻像入龛。</div><div> 这样挤入神龛之历史人物,供养人在大足石刻中大约1000人。</div> ▲北山石窟一角<br> 在我国所有石刻作品中,成功的因素除了发愿捐资者、设计缮写者外,<div> 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镌刻。即刻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每件石雕成就的大小。</div> ▲北山石窟一角<br> 遗憾的是,在众多的石刻、石雕巨著中,<div> 一大批镌刻家却未能留下他们的名字,</div><div> 虽其成果永留人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但却永远不知为何人所刻。</div><div> 在大足石刻中,虽有类似情况,但还是留下了部分刊刻家的姓与名。</div> ▲北山弥勒下生经变窟<br> 据初步统计,从北宋元丰到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078—1149年),<div> 尚有21位雕刻匠师的名字、作品被留传了下来。</div><div> 如北山孔雀明王龛、弥勒下生经变窟、地藏化身窟的作者为本州匠人伏元俊、男世能。</div> ▲打开暗格<br> 宝顶山千手观音石像正面腹腔的“装藏”处其实早在2008年就已经发现,没媒体写的那么夸张。<div> 2014年4月26日打开那个0.3X3.1X0.9米的装藏却一无所获,</div><div> 猜想最早放在里面的经书或珍宝可能已被前人取走了。</div> ▲暗格清晰可见<br> 好在发现封堵装藏口的那块石砖上正反面都刻着许多文字,<div> 这些文字形态清晰、色彩鲜红。</div> ▲封口砖<br> 原来封口砖是一块石碑,篆刻了一篇修葺祭文:<div> “遂宁县中安里,地名七佛寺,善士张龙飞同缘黄氏,族男昌文、昌德,</div><div> 合家发心,装修宝顶观音大士金容一尊,</div><div> 装修圆满,天赐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受享,洪福悠久无疆。乾隆四十五年四月立。”</div> ▲修复中的千手观音<br> 于是就知道了这尊雕凿于南宋中后期,<div> 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只手、眼,</div><div> 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的前世今生。</div> ▲装藏石碑<br> 知道了石像曾经历过的四次修缮:<div> 分别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div><div>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div><div>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div><div> 以及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div><div> 没有人知道建成时是否有过装藏,也不知道是否被哪一次装修的工匠取走。</div> ▲千手观音的佛手和法器(局部)<br> 最终,在耗尽850公斤加固剂、<div> 100多万张金箔、</div><div> 1260公斤大漆</div><div> 以及100余公斤矿物颜料之后,</div><div> 千手观音得以“重塑金身”。</div><div> 最后修复人员在佛像全身涂抹了一层透明的特殊物质,隔绝空气防止氧化,延缓风化。</div> ▲日藏宋版《舆地纪胜》<br> 关于宝顶山这座宏伟的石窟艺术殿堂,<div> 主持开凿的一代大师赵智凤的生平事迹</div><div> 最早出现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成书的《舆地纪胜》一书中,提到23字:</div><div> “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div> ▲刘畋人撰《重修宝顶山碑记》<br> 然后在明代洪熙、宣德元年(1425、1426年)<div> 两通基本相同的《重修宝顶山碑记》,</div><div> 以及弘治十七年(1504年)曹琼撰《恩荣圣寿寺记》等碑刻中,也记载有赵智凤的相关事迹。</div> ▲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br>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七月十四日<div> 出生的于大足县米粮里(今智凤街道)的</div><div> 沙溪赵延富家的赵智凤五岁之际在古佛崖“落发剪爪”为僧,</div><div> 一生之中“凡可以济人利物者,靡所不至”。</div> ▲赵智凤(左)与师傅柳本尊<br> 在他十六岁时,西往今成都附近的弥牟,云游三昼(三年)后返回大足,<div> “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于今宝顶山,</div><div> 发下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从而德洽远近,莫不皈依。</div><div> 并在宝顶山“前岩后洞,琢诸佛像”,这就是今仍存的宝顶山石刻。</div> ▲牟群<br> 四川美院教授牟群却在2020年《大足宝顶山石刻开凿者重考》中,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div> 核心论点:大足宝顶山石刻不是民间工程,而是皇家工程。</div> ▲上世纪40年代宝顶山大佛湾局部<br> 他声称:<div> 赵智凤不是开凿者,赵智凤这个姓名不是某人,而是工程代号。</div><div> 传世赵智风雕像原型亦非赵智凤。</div> ▲上世纪四十年代宝顶山释迦牟尼涅槃图<br> 释迦涅盘卧像前头戴冕旈者正是宋光宗赵惇本人。<div> 宝顶山摩崖不是密宗道场,而是佛教六宗集成。</div><div> 核心论据:</div><div> 宝顶山石刻是皇储太子妃祈福祛病以保皇祚和宋宁宗为父皇光宗讳垢护短的结果。</div> ▲胡适<br> 不知道这是不是胡适先生推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皇后礼佛图<br> 大足石刻的建造时期正是佛教兴起的唐代。<div> 那时上至皇帝,下至老百姓为舍利虔诚和疯狂。</div><div> 有钱的人把全部身家都捐了,破产以趋佛;</div><div> 没有钱的人则焚顶烧指,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香疤,</div><div> 甚至把某个手指烧掉,以身布施。</div> ▲北山转轮经藏窟<br> 大足石刻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div> 于是就有了当时的那个节度使韦君靖建造的毗沙门王石像,</div><div> 就有了北山唯一用木栏整体拦住的转轮经藏窟,</div><div> 就有了蔚为壮观的“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div> ▲赵智凤<br> 国人信佛的历史源远流长,<div> 后续的五代十国、宋朝皆是佛教盛行一时。</div><div> 于是就有了靠水滴筹募集资金,</div><div> 凭一己之力造就了宝顶山辉煌的一代名僧赵智凤。</div> ▲大足石刻<br> 如果说韦君靖是大足石刻造像的开山鼻祖,<div> 那么赵智凤则成为大佛湾的重要推手;</div><div> 唐朝的节度使出于为自己和军队的祈福;</div><div> 宋朝的僧人为他人指点迷津,</div><div> 虽然际遇、心态、目的完全不同,</div><div> 但他们两人造就了大足石刻这一人间瑰宝却是不争的事实。</div> ▲俯瞰大佛湾<br> 如此精美,却能够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的大足石刻,<div> 皆缘于这里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蜀道之难,才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div> ▲1940年拍摄的卧佛<br> 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div> 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div><div> 古籍整理研究与编辑出版专家杨家骆</div><div> 先后组织人员到大足考察,</div><div> 以大足石刻“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正告国人,</div><div> 那些精美的石刻方才为世人所知。</div> ▲基辛格博士<br> 1987年,<div>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看了大足石刻后在留言簿上写道:</div><div> “我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这里使我觉得它是最生动、最宏伟的古代博物馆,令人不可思议。</div><div> 中国人了不起,到了中国不参观大足石刻是个遗憾”。</div> ▲古丝绸之路<br> 如果说,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节点。<div> 那么,大足则是唐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div><div> 沟通川藏、川滇联结南亚与东南亚。</div> ▲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北山佛湾<br> 如果说,<div> 敦煌展现了石窟艺术在北朝、隋唐之际鼎盛时期的风貌,是佛教艺术至高的起点。</div><div> 那么,</div><div> 大足则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后的再度辉煌,代表了中古石窟艺术的句点。</div> ▲宝顶山原出入口<br> “北敦煌,南大足”,是对中国境内石窟艺术的客观评价。<div> 而“北山看门道,宝顶看热闹”也是颇为流行的一句。</div> ▲北山石刻<br> 比起在视觉上具备有强烈冲击力的宝顶山石窟,<div> 北山的“可看性”似乎要逊色一筹,所以有些显得小众,</div><div> 但对于那些拥有更多意愿想要关心中国石窟发展史的深度旅行者而言,</div><div> 北山具备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div> ▲北山第177号“泗州大圣龛”,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br> 北山石窟开启了大足石刻极具个性与特色的审美趋势。<div> 来自佛教的雕刻传统与民间的精神与趣味在大足汇流一处,</div><div> 于唐末至两宋时期引领了一场极有突破意义的石窟革命,</div><div> 诞生出中国石窟史上以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新高峰。</div> ▲宝顶山石刻<br> 而从踏上宝顶山大佛湾的那刻起,笔者就被眼前令人震撼的图景所吸引:<div> 那绵延500米的崖壁上,刻画了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石刻画卷。</div><div> 这守望了千年的石刻,将石刻艺术的美发挥到了极致。</div> ▲宝顶山石刻<br> 走遍千山万水,见过无数精彩与奇迹,<div> 却很少能有大足石刻这样给人震撼、让人恋恋不忘,月余之后还不能自拔的景点。</div> ▲精彩绝伦的菩萨<br> 站在这些石刻像前凝视,似乎能回到往昔场景。<div> 长达千年的历程中,大足石刻记录着故事,也发生着故事。</div> ▲南宋圣寿寺的香火<br> 古人的愿力与今人的巧思,曾经的匠心与此刻的科研,<div> 在不同的时代,人类在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艺术的尊崇。</div><div> 时光斗转星移,不变的山河,因为它们的沉默,而显得更加深刻。</div> ▲步步向上<br> 对于重庆乃至整个中国而言,大足石刻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div> 走进北山和宝顶山,带着崇敬的心情去欣赏那些石刻,</div><div> 上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艺术的历史课,亲身感受跨越千年的信仰,很有必要。</div> ▲锁愿<br> 这次去重庆,狂飙似的去过很多地方,最惊艳的就是这里,美到极致,不可方物。<div> 可以不从宗教的角度了解,完全从雕刻艺术的角度来看,也让人非常震撼。</div><div> 人生能欣赏到这些艺术品也是一大幸事。</div> ▲宝顶山的日出<br> 实话实说,<div> 本来只是这次重庆之行凑数的一个景点,没想到却是全程最棒、最值得一游的。</div> ▲一种艺术的享受<br> 佛从西方来,像成中国人。 ▲封面<div>钩沉重庆系列二已经连载完成,系列三是《一片丹心向阳开》,您能猜到是重庆的哪个景点吗?(20240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