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5)十七世纪上半叶

Charles 沈

<p class="ql-block">《维图努斯和波莫娜》(Vertumnus and Pomona),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Hendricks Goltzius, 1558-1617),布面油画,1613年。</p><p class="ql-block">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es)是关于转世的。其中一个故事关于季节之神维图努斯(Vertumnus),他疯狂地爱上了果树女神波莫娜(Pomona)。维图努斯乔装成一位睿智的老妇人,向波莫娜大肆宣扬自己的美德,并用这样的比喻赢得了她的心:没有榆树的依附,就没有藤蔓的立足之地,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伴侣。画家展示了维图努斯指着缠绕在榆树周围的藤蔓。</p> <p class="ql-block">《基督在博士之中》(Christ among the Doctors),奥拉齐奥·博尔贾尼(Orazio Borgianni, 1574-1616)</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约1609年。</p> <p class="ql-block">在罗马,博尔贾尼熟悉了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新风格,其影响可以从围绕着光芒四射的年轻耶稣的长者中看出。根据圣经,基督的知识让他们感到惊讶。此类画作给17世纪访问罗马的荷兰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和阿多尼斯》(Venus and Adonis),巴塞洛缪斯·斯普兰格 (Bartholomeus Spranger, 1546-1611),木板油画,约1585-1590年。</p> <p class="ql-block">爱神维纳斯不希望她的爱人阿多尼斯去打猎。她担心他会受到伤害。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了。身材修长,头小,体现了斯普兰格优雅的“矫饰”主义风格。这里的风景出奇地古老,是根据一幅 16 世纪早期的绘画临摹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注:矫饰主义(Mannerism)源于意大利文 Maniera,是文艺复兴晚期(1550-1580)出现的一种潮流,反对理性对绘画的指导作用,强调艺术家内心体验与个人表现,绘画精细,表面效果华丽,多戏剧性场面,用不对称和动荡,取代拉斐尔式的统一风格。</p> <p class="ql-block">《芭丝谢芭的梳洗》(Bathsheba at her Toilet),科内利斯·科内利兹斯·范·哈勒姆(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1562-1638),布面油画,1594年。</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芭丝谢芭在两名女仆的帮助下在户外洗澡。大卫王在宫殿的屋顶上发现了这位年轻女子,并立即坠入爱河。尽管画中没有描绘大卫,但远处的城堡暗示了大卫的存在。奇怪的是,从后面看到的仆人是男性身体。</p> <p class="ql-block">《无辜者的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科内利斯·科内利斯·范·哈勒姆(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1562-1638),布面油画,1590年。</p> <p class="ql-block">当犹太国王希律(Herod)得知伯利恒将诞生一个注定成为“犹太人之王”的孩子时,他下令屠杀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孩。画家将这场大屠杀描绘成一场可怕的噩梦。恐怖接踵而至:左下角,一名士兵割开了一个孩子的喉咙,在他们上方,一名妇女挖出了一名士兵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一名士兵割开了一个孩子的喉咙…</p> <p class="ql-block">…一名妇女挖出了一名士兵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Democritus and Heraclitus),亨德里克·特·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 约1588-1629年),布面油画,1628年。</p><p class="ql-block">这些是又笑又哭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年轻而享乐,赫拉克利特则显得年老而忧郁。德谟克利特指向远方,那里或许可以发现人类的愚蠢;赫拉克利特靠在一个地球仪上,轻蔑地打着手势,仿佛在说:“一切都是徒劳的?”他们共同传达了一个道德信息:无论你笑还是哭,这个世界仍然是无可救药的愚蠢。</p> <p class="ql-block">德谟克利特。</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利特。</p> <p class="ql-block">《牧羊女》(A Shepherdess),保卢斯·莫雷尔斯(Paulus Moreelse,约1571-1638年),布面油画,1630年。</p> <p class="ql-block">这位迷人的牧羊女永远不会去牧羊。她居住在一个理想化的田园天堂,叫做阿卡迪亚(Arcadia)。荷兰17世纪的诗歌不断歌颂这片想象中的土地。那里的牧羊女无一例外都是妖艳而放荡的。莫雷尔斯以此主题创作了许多吸引人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色狼和仙女》(Satyr and Nymph),杰拉德·范·洪索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 1592-1656),布面油画,1623年。</p> <p class="ql-block">大笑的色狼(性感的象征),向一位仙女倾斜,轻轻地抚摸她的脸。对于一幅17世纪的荷兰绘画来说,仙女做出的俏皮反应堪称大胆。杰拉德·范·洪索斯特从下到上对人物的视角,表明这幅画是置放在壁炉架上。他早期轻松愉快的描绘在他的家乡乌得勒支(Utrecht)被广泛模仿。</p> <p class="ql-block">《罗得和他的女儿们》(Lot and his Daughters),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Hendricks Goltzius, 1558-1617),布面油画,1616年。</p> <p class="ql-block">《德克·雅各布斯·罗斯克兰斯和鮑中尉的连队》(The Company of Captain Dirck Jacobsz Rosecrans and Lieutenant Pauw),科内利斯·凯特尔(Cornelis Ketel, 1548-1616 年),布面油画,1588年。</p><p class="ql-block">这里描绘了阿姆斯特丹民兵(该市的武装公民卫队)的13名自信的军官。从1580年开始,在奥兰治的威廉(Orange of William)的倡议下,旧的民兵行会被改造成按照军事组织的公民卫队。这些官员是从社会上层招募的。右边那只带嘴套的狗与中间那只在主人腿上跳起来的活泼的小哈巴狗形成了滑稽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上帝决定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Sodom),只留下正义的罗得和他的家人。因为罗得的女儿们害怕不能生孩子(所有的男人都死了)她们把父亲灌醉,并引诱他。戈尔齐乌斯在年长的罗得晒伤的皮肤和他两个女儿光滑的皮肤之间刻画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布鲁塞尔查理五世退位寓言》(Allegory on the Abdication of Emperor Charles V in Brussels),弗朗斯·弗兰肯二世(Frans Francken II, 1581-1642),布面油画,约1630-1640年。</p> <p class="ql-block">查理五世(中央)登基。 1555年,由于战争的疲倦和疾病的折磨,他的帝国被瓜分了。他将神圣罗马帝国交给了他的兄弟费迪南德(王位左侧),而他的儿子菲利普(王位右侧)则成为西班牙国王和荷兰领主。右侧前景中的三个人物代表了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查理五世的庞大帝国也延伸到了这些大陆,左侧的海神(左)象征着他在海上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中)查理五世,(左)兄弟费迪南德,(右)儿子菲利普。</p> <p class="ql-block">头领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巴达维亚人的起义》(The Revolt of the Batavians),奥托·范·维恩(Otto van Veen, 1556-1629),布面油画,约1610-1613年。</p><p class="ql-block">1613年,荷兰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为其议事厅购买了12幅系列画作。该系列的主题是公元69/70年巴达维亚人反抗罗马的起义。每幅画都展示了这一事件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荷兰人反抗菲利普二世和这个故事有历史的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中一)《巴达维亚人在维特拉包围了罗马人》(The Batavians Surround the Romans at Vetera)</p> <p class="ql-block">(中二)《巴达维亚人围攻维特拉的罗马军团》(The Batavians Besiege the Roman Army Regiments at Vetera)</p> <p class="ql-block">(中三)《朱利叶斯·西维利斯在维泰拉倒台后剪掉了头发,而他的儿子则杀死了一些俘虏》(Julius Civilis Having his Hair Cut after the Fall of Vetera, while his Son Kills Some of the Captives)</p> <p class="ql-block">(中四)《高卢人在兰斯开会》(The Conference of the Gauls at Reims)</p> <p class="ql-block">(下二)《夜宴》(A Nocturnal Banquet)</p> <p class="ql-block">(下三)《因巴达维亚人的背叛罗马人几乎击败了朱利叶斯·西维利斯的军队》(The Romans nearly Overpower the Army of Julius Civilis through the Treachery of a Batavian)</p> <p class="ql-block">《代尔夫特新教堂的内部,威廉一世亲王之墓》(Interieur Nieuwe Kerk te Delft,Met Het Praalgraf van Prins Willem I),德克·范·迪伦(Dirk van Deelen, 1605-1671)。</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