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乡魂‖德音如江

德音如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触乡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孙德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去年在网络媒体上,偶然发现有写乡村历史文化和教育的系列文章,因是写我的家乡贾村塬上的事,一下子就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读下去。这一发不可遏止,天天关注、期待作者吴万哲老师的后续文章。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近日得到了吴老师刚正式出版的30余万字、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专著,我便迫不及待地享用这饕餮盛宴,惬意愉悦和激动钦敬地也就想说几句读后感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是创新了底层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据作者介绍,最初策划者和作者在讨论以什么为纲、为抓手统揽全书时,提出了多种见解,虽然每个见解都有它合理的成分和一定的道理,但作者总感到还未揭示出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英才辈出,蓬勃发展的共同源头和生命密码,这令他们愁肠百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作者吴万哲老师是一级编剧,著作等身,获奖众多,有很强的著述能力和丰富的阅历经验,其思维深刻,颇有真知灼见。当他常年沐风沥雨,披星戴月,行走在贾村塬上的村村寨寨采访,与贾村各界人士交谈后,他兴奋地写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教育’!”“教育令一代代贾村儿女立德树人,放飞梦想,成才成功,迹遍神州,奔波海外,璀璨华夏。教育是乡村发展的魂魄,教育令贾村这片热土腾飞。”“贾村儿女无论生活、工作在何处,从事何种事业、职业,身上都烙印着特色鲜明的贾村教育和厚重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基因。”作者的这个见解非同小可。我们经常见到都在说军魂、国魂、中华之魂,那么乡魂呢?贾村的乡魂是什么呢?在我的认知域里,从未见到过把教育作为乡魂的。本书把教育提升到乡魂的地位,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来看,揭示出贾村的乡魂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锻铸乡魂之伟业。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之见。推而广之,举一反三,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乡村,到政党、军队、国家、民族,其灵魂的铸就和血脉的延续,绝对离不开教育。甚至可以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一切。相信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大变局的当代许多人,对此一定会深有同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讴歌了负重前行育人才的“乡魂”精神。一种精神大都可以多维度诠释,乡魂精神当然也可以且应当多维度诠释,但它必然是包括重视教育,奉献教育,以教化人,立德树人,爱心助学,亲情乡愁等在内的努力延续和发展中华乡村文明的一种精神。作者热情洋溢地记述了一大批或奋斗在家乡这片热土地上,或在外乡却关心和助力家乡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身上皆凸显乡魂精神,而且也是乡魂的虔诚守望者、热情传承者和亲自煅铸者。作者用了多达九章的篇幅记述了贾村镇百年来、特别是近40年来在教育事业发展变迁中尽职尽责的教育工作者、热心育人的贤达仁人、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和可敬的家长们的致力育人、教育子女刻苦读书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没有简单、机械地对乡魂精神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故事,深刻诠释和热情讴歌了贾村镇这片神奇土地上延绵不绝的乡魂精神,使读者不得不信服几千来乡村社会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基础,在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风云中乡村社会得以稳定,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亲情乡愁得以留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魂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是展示了人文历史的教育意蕴。有读友说,贾村塬是第二个白鹿原,我读完《乡魂》后感觉贾村塬人文历史更加久远和厚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写道,这座位于宝鸡市区北面的黄土莽塬,相传中华人文始祖炎帝的母亲女登,就曾在这座塬上教民桑蚕织衣,死后葬于该塬边的白荆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9月,文物普查人员在贾村镇桥镇遗址中发现了4000年前的陶瓦,这一发现把我国用瓦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文物专家称其为“华夏第一瓦”,名噪环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著名西周青铜器“何尊”出自贾村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太伯礼让王位“奔吴”的历史事件始于贾村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贾村镇马塚村有座高大雄伟的坟堆,传说周穆王战马葬于此,马塚村的村名即源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的贾村墓葬群,地处贾村东塬边,系西周和春秋时期重要墓葬群,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葬俗、历史的重要遗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被“赐岐以西之地”,该地的主要部分就是史书上称之为“西平原”的贾村塬。西平原为何后来又叫贾村塬呢?作者说这始于明清之际,贾村塬出了个大人物——康熙朝国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太傅党崇雅,他为家乡题写了“龙川雄镇”匾额,在他陪来此视察的康熙帝时指着匾额上的“龙”字汇报说:“君为真龙,此乃假龙尔。”康熙道:“原来是个假村!”君无戏言,遂更名“假村”,后世取其谐音,逐渐唤作“贾村”,西平原也就跟着叫贾村塬了。</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记述有资料披露,20世纪40年代时贾村塬上有我党建立的秘密交通点,是“西安—甘肃—新疆秘密交通线”上分管凤翔陈村至陇县县功这段地下交通的重要站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令人称奇的有,书中记述当代贾村人在贾村北塬的万寿山上,建起了一幢三层现代化红色高楼,取名“万寿山天佛寺中华大殿毛主席纪念馆”,馆内陈列大量伟人各个时期的照片,每逢伟人生日、忌日,有西府地区众多群众自发举行悼念缅怀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令人称奇的还有,贾村镇广福村的陈侃老人,家庭原是地主成分,“文革”期间受过坎坷,改革开放先富起来后,自掏腰包,花了几十万元、用几年时间,在院子塑了一尊3.3米高的毛主席站立塑像,塑得逼真、大气,很好表现了伟人的内在气质和伟大形象。消息传出,四坊八巷及宝鸡市区的人们都争相观瞻,多年来一直热度不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探访、考察和记述这些林林总总的精彩的“陈年旧事”,我以为不光是为了引人入胜将该书读下去这点原因,而是心怀敬意地介绍源远流长的贾村地域乡魂的前世今生,彰显其经过千年风雨洗涤后至今仍然具有的传魂育人功能,确定它们是一个地域的魂灵和立德育人的重要载体,提醒新生代人们时刻清醒我们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不忘初心,奋力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四是凸显了运用榜样力量育人成才在乡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一大批贾村籍的各行各业的好榜样,无时无刻不在感召和潜移默化着家乡人们积极向上和成长成才,这当然是贾村镇教育之树结出的丰硕之果。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些榜样力量的育人作用,看做是地域文化和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纳入到构成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体系中给予记述和宣传,其意义不单是宣扬贾村镇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昭示重视运用榜样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方式,是育人成长成才的宝贵经验,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榜样的爱护、鼓励和鞭策。也许作者未必如是,但读者未必不如是。无论怎样,本书的这一特点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对乡村教育具体帮助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乡魂》的地位作用是重要和多方面的。该书在乡镇历史研究、地域文化研究、乡村教育历史和研究等方面或许是走在前面的;在著名的“西平原”即贾村塬人文历史研究上当属开先河之作;甚至在撰史记事纪实、散文报告文学等写作艺术手法上,也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可资存史藏典,感召教化,清风正气,特别是对乡镇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突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作家吴万哲老师为贾村塬、为宝鸡市、为三秦大地优秀文化传承事业所做的艰辛劳动和积极贡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吴万哲老师《乡魂》出版有寄(新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西府千年紫气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贾村塬上育才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龙川雄镇龙魂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国宝何尊国字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巨笔一支彰教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大家万语表群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树人心血功德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地长闻真史声。</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