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金帐汗国的流亡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4世纪末,“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南俄的草原上追击着金帐汗国脱脱迷失可汗的残余部队,在中亚人不可一世的巨大战争机器下,空有匹夫之勇的鞑靼人难有招架之力。一些原属于金帐汗国或其盟军的鞑靼部落,纷纷西窜进入以避锋芒。其中不少鞑靼部落进入了刚刚因皈依基督教而势力急速扩张的立陶宛大公国境内。立陶宛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公——伟大的维陶塔斯决定将他们纳入麾下,为己所用。并在1397年正式收容了他们,从此之后,这些草原游牧民便在东欧的平原上定居下来,一开始,立陶宛人用称呼克里米亚鞑靼人的词汇 Libķa/Lipķa 简单称呼他们。到后来,这一词汇演变为这些鞑靼人的代名词,“列普卡鞑靼人”成为了东欧基督徒对这些生活在自己腹地鞑靼人的称呼。</span></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公维陶塔斯,在他的统治下立陶宛迈向了历史的巅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鞑靼人作为敌人曾经让农耕的斯拉夫乡民闻风丧胆,但其精湛的战术,勇武奸诈的性格如果能为己所用,也能成为极好的战斗助力。处于扩张期的立陶宛正式看中了这一点,把鞑靼人招揽为自己的守卫,不久之后,历史就证明了他们的眼光正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生活在克里米亚的热那亚商人依赖金帐汗国维持自己的贸易路线,因此对对刚刚信奉,维陶塔斯大公决定帮助失势的脱脱迷失汗复位,于是外来的利普卡鞑靼人被重新武装起来,充做立陶宛大公国骑兵部落的主要成员,与装备了热那亚人提供的武器的立陶宛军队一起组成了远征军,虽然最后这场远征未能以胜利告终,但这些鞑靼人留了下来,他们成了中欧边缘和东欧基督徒腹地定居的第一批鞑靼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半定居的自治社群</span></p> <p class="ql-block"> 鞑靼人在混战中下马击杀条顿骑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410年7月15日,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与条顿骑士团展开决战,脱脱迷失汗的儿子贾莱尔·阿德·丁率领上千名鞑靼人加入波兰-立陶宛联邦联军。面对享誉欧洲的条顿骑士团重装骑士,鞑靼人的骑兵及弓箭手以一场被世人惊呼为“自杀式的冲锋”开启了这场战斗,这次冲锋使得世界军事术语中多出了一条:“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役过后,利普卡骑兵的声明渐盛,虽不能像大名鼎鼎的翼骑兵那样成为波兰军队的主力,但在辽阔无涯的东欧平原和南俄草原上,一直充当着抵御(或侵略)克里米亚鞑靼人及罗斯诸公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战力。这一阶段也是鞑靼人在波兰-立陶宛的黄金时期,1528年,波兰和立陶宛正式授予利普卡鞑靼贵族 szlachta(贵族) 的地位。他们得以保留自己的传统、宗教、社群,并免除大多数赋税(换取他们在战争中援助的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卢布林正式合并后,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后利普卡鞑靼人开始分散到现在的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波兰。据不完全的估算,仅1590到1591年,就有大约20万利普卡鞑靼人生活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他们建造了超过400座清真寺。除了详见外,他们在利达、明斯克、Navahradak及Iwye等地集中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然而欧洲的宗教战争,以及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重压使联邦内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势力日趋强硬,并对包括利普卡鞑靼人在内的非天主教徒采取了更严格的限制。1591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专门为此与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展开外交谈判,希望波兰能保证穆斯林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的宗教信仰自由及正当权益不受侵害。然而,由于双方军事冲突的不断,这样的谈判自然不会有任何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17世纪鞑靼人装备,当时还未完全西方化的利普卡鞑靼人穿桌上和克里米亚鞑靼差别不会太大,以至于两者交战时经常要插戴其他象征物进行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即便如此,利普卡鞑靼人依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出生入死,参加了几乎每一次对外的战斗,被认为是最为勇敢和忠诚的部队之一。这支为天主教国家战斗的穆斯林鞑靼军队很快引起了经常掠夺抢劫波兰的克里米亚鞑靼人的注意,16世纪末,克里米亚汗写信给他在波兰的“可怜同胞“,劝说他们抛弃“肮脏的异教徒”,加入自己的劫掠队伍。对此,利普卡鞑靼人这样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阿拉和先知(默罕默德)都没允许你们抢劫无辜,更不曾命令我们忘恩负义,背叛我们的国王。当我们击溃你们的时候,只会把这是杀死拦路抢劫的匪帮,而不是杀死我们的同胞兄弟。</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u>大叛乱和归正</u></i></p> <p class="ql-block">封建特权遭到剥夺,民族特性受到威胁,导致了1670年代叛乱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7世纪中叶,波兰-立陶宛王国面临持续的内部动荡和混乱,显著恶化了利普卡鞑靼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被要求持续为保护王国的统一提供兵源,却因为身为鞑靼人,经常只能拿到四分之一的军饷。不仅如此,在与俄罗斯和哥萨克的战争中,波兰人雇佣和招募了许多来自克里米亚的鞑靼军队,这些人在波兰境内烧杀劫掠,对自己的鞑靼人同胞毫不手软,弄得利普卡鞑靼人的定居区域鸡飞狗跳,民不聊生。雪上加霜的是,波兰王国把内部的不稳定归结为宗教和族群上的分裂,进一步采取了敌视列普卡鞑靼人的态度。1672年,波兰禁止列普卡鞑靼人建造自己的清真寺,同年,又禁止他们担任军队的军官。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终于使得本就不满的列普卡鞑靼人走上了反叛和报复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672年,随着波兰-立陶宛联邦与奥斯曼帝国战争陷入胶着,驻守其间的利普卡鞑靼骑兵们终于找到了得以叛乱的机会,参与叛乱的利普卡骑兵人数约两到三千人左右,另有一些零散活动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混迹其中,自哥萨克起义以来,他们就一直游弋于波立联邦南部地区。利普卡叛军在整个叛乱期间,充当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及其盟军——哥萨克黑特曼彼得·多尔诺申科(Petro Doroshenko)军队的行动向导的作用,因为他们非常熟悉波多利亚地区的地理和交通线,使得波兰-立陶宛军队方面损失惨重,更直接导致了联邦军队在与土耳其军会战中的失利。</span></p> <p class="ql-block">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奥斯曼为争夺南俄草原,在17世纪后期长期激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土耳其军围攻卡梅尼察要塞期间,利普卡鞑靼叛军报复波兰、立陶宛人,将周边市镇烧杀、掳掠一空。战后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为酬谢利普卡鞑靼人的功劳,专门册封其首领亚历山大·科瓦捷茨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然而,利普卡鞑靼人很快发现在奥斯曼的统治远比联邦可怕很多,这些草原的游牧民在自由的封建国家生活的太久,早已忘记了来自内亚深处的集权恐怖。1674年,索别斯基成功通过恢复鞑靼人权益的承诺,吸引到大部分利普卡鞑靼人归正重返联邦,随着1676年索别斯基当选波兰-立陶宛邦联的国王,利普卡鞑靼人很快成为了他在战场上仰仗的重要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利普卡鞑靼骑兵在维也纳解围之战中站在基督教军队一边对抗奥斯曼帝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83年,2000名利普卡鞑靼骑兵加入索别斯基国王率领的波兰骑兵大队前往维也纳,以对抗奥斯曼亲兵、叛教者、克里米亚鞑靼人和新教匈牙利组成的围城不对。波兰人很快攻入疏于防备的土耳其人阵中,但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匈牙利叛军和包围之中,索别斯基国王甚至和自己的士兵断绝了联系,此时,一队利普卡鞑靼骑兵勇敢杀入敌阵,拯救了国王的生命。战役结束后,索别斯基将率领这队骑兵的中尉提升为上校,并授予他Kruszyniany作为封地。</span></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的利普卡骑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与到对抗当时最大伊斯兰帝国的战役让利普卡鞑靼人获得了波兰人的信任,也让他们和当地基督徒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融洽。此后利普卡鞑靼的上层贵族和波兰贵族融合程度加深。到18世纪,许多贵族除仍然信仰伊斯兰教之外,已经在习俗和语言上完成了本土化过程,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上层利普卡鞑靼人越来越波兰化,开始使用波兰语并接纳波兰习俗。而中下层利普卡鞑靼人改为使用鲁塞尼亚语(Ruthenian,白俄罗斯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命运多蹇的现代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世纪初,利普卡鞑靼人已和波兰社会融为一体,但与此同时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认同。1917年,利普卡鞑靼人成立了穆斯林宗教协会,1929年建立了鞑靼国家博物馆,并于1931年发展成鞑靼国家档案馆。此外,他们还加入了波兰人向美国的移民浪潮,甚至在纽约布鲁克林建立了自己的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波兰境内的利普卡鞑靼人村落分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19年波兰独立战争爆发后,利普卡鞑靼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团,后来成为第13骑兵团的鞑靼骑兵中队,继续波兰立陶宛联邦时期的军事传统,为波兰作战。骑兵中队使用自己的制服和横幅,入伍时在波兰军队的大伊玛目阿里·伊斯梅尔·沃罗诺维奇(Ali Ismail Woronowicz)的面前宣誓,并在“在先知的绿色旗帜下”对抗rojo侵略,保卫波兰的独立。</span></p> <p class="ql-block">第13骑兵团鞑靼骑兵中队,1937年拍摄,照片中的很多人在两年后对抗纳粹和ROJO的战斗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9年,利普卡鞑靼人最后一次成建制参与军事行动,他们的骑兵向着德国坦克冲锋虽然被后世嘲笑和误解,却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绝对忠诚。在被占领期间,许多利普卡鞑靼人参加了波兰流亡当局的军队,为复国浴血奋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然而,二战后老大哥对欧洲东部的人口、边界重组让他们再次成为了受害者,1945年后,波兰境内只剩下最东边与白俄罗斯接壤的Bohoniki、Kruszyniany 和Sokółka 三个利普卡鞑靼人村落。苏联境内的3000名利普卡鞑靼人被驱逐进入波兰,多数安置在大城市之中,以便消除他们的族群并进行同化,多年的在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以及波兰的格式化/国族化洗牌中,许多利普卡鞑靼人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认同,有些人即便偶尔回忆起长辈口中那些在马上驰骋先祖,但只存在遥远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波兰仅存的利普卡鞑靼人村落,此地因为地处偏远,又为波兰当局在二十世纪中叶强行移民,常住人口基本不超过三位数,原本的社群已然解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0年冷战结束后,少数波兰境内利普卡鞑靼人的后代开始和他们立陶宛的同胞一起,重新发现和恢复民族认同。这对于一个在20世纪遭受诸多苦难,几近分崩离析的族群而言,尤为不易。如今,在前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境内(包括波兰、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还有一万五千到两万利普卡鞑靼人生活。他们在波兰被认定为是本土的穆斯林族群。波兰当局在2010年在格但斯克(这座波罗的海港口在二战后讽刺性的成为了这些游牧民后代的聚居地)为利普卡鞑靼人树立了纪念碑,波兰总统布科莫罗夫斯基亲自出席,并感谢鞑靼人在波兰历史的历次重要时刻为国家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为鞑靼人后裔修复的清真寺,现在已经成为鞑靼人的文化中心和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总结</span></p> <p class="ql-block">1997年立陶宛发行的纪念币,纪念并感谢利普卡鞑靼人在立陶宛历史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利普卡鞑靼人和许多哈喇族群不同,对伊斯兰的虔诚并不妨碍他们将波兰-立陶宛是为祖国,并对基督教文明有强烈的忠诚感。,他们是欧洲传统的坚定捍卫者,为抗击奥斯曼苏丹和ROJO吞并欧洲的野心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东欧民族主义狂潮下,他们因为自己的宗教和族群而遭受了诸多排挤苦难,今天利普卡鞑靼人正在缓慢的恢复自身的传统和认同,他们的努力应该得到的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aoye Mountain Cit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