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它乾城的历史记忆

兵之缘传媒中心

<p class="ql-block">  沙雅古名“沙雁州”,最早见于《新唐书·西域传》:“唐之突骑施沙雁州”。沙雅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龟兹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四大古代文明在此融汇,诸多文化元素交融荟萃、共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视频欣赏</b></p> <p class="ql-block">  位于沙雅县英买力镇以北的“乌什喀特”古城遗址,是龟兹古城群遗址中规模宏大的一座。由宫城、内城及外城组成,当地人称“乌什喀特”,意思为“三重城”,是南疆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晋书》中记述,“龟兹国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据《后汉书》卷四十七《班超传》记载:“明年,乃以超为都护,……超居龟兹它乾城。”另外,《后汉书·西域传》也记载:“班超居龟兹它乾城”。由此可知,在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时,汉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班超所居的它乾城即应为东汉初年西域都护府府治所在。1928年9月在沙雅“乌什喀特古城”附近发现(黄文弼在抢手手中收购)“李崇之印信”和1953年在此处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李崇为新莽时期西域都护,充分说明该城在汉统辖西域时的重要地位。此两枚印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标签注明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p> <p class="ql-block">  沙雅县乌什喀特古城,内城周长510米,中城周长2493米,外城周长3351米,是阿克苏地区东部库车、新和、沙雅三县(市)所知年代比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城。历史、考古、地方志工作者进行多次调查,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乌什喀特”古城(三重城)的保存状况。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黄文弼先生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对“乌什喀特”(三重城)的位置、大小及布局有详细记录。考古学家武伯伦先生1953年也调查过沙雅县的乌什喀特古城,武伯纶先生认为:“由(乌什喀特古城)位置和建筑的形制推断,可能即是古龟兹国都延城,唐西域都护府的所在。进一步说明,‘乌什喀特’古城(三重城)即它乾城。</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4日,“乌什喀特”古城遗址(它乾城)被列入第一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它乾城是中央政府有效管控西域的另一个地标,是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最高军政中心。从公元16年起西域都护李崇西迁西域都护府至它乾城,驻守长达8年,公元91年东汉政府又在它乾城设立西域都护府,到班勇平乱,西域“三绝三通”,延至公元152年王敬任西域长史,它乾城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为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凝聚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沙雅县在县城西南25公里处建设完成了它乾城复古工程。它乾城总占地面积747亩,总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按“乌什喀特”古城遗址的“三重城”形制规划布局。该项工程旨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尽量还原西汉中央政权对西域行使有效管辖的历史史实。通过系列仿古建筑,再现西城都护府治下古代沙雅官方及民间的生活形态,并通过后期的情景式、沉浸式演艺等表现手法,让各族群众和各方游客充分感受沙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体验独特的古西域风情,自觉接受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