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紫牛坡聂氏探源

经生逐安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昆明市东川紫牛坡聂氏源流辨析</p><p class="ql-block"> 每个寻根问祖的过程,都想要了解自己的来源,弄清楚从哪里来,这是首要的出发点。这里有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也有文字书籍遗留记录,更有墓葬碑刻记载。甚至他姓族谱记载,国史县志收录,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这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许能一蹴而就,也许长途跋涉,最后得到的结果半点不由人。</p><p class="ql-block"> 中华聂氏湖庄友回公族裔,在2016年之前还是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烟火里。2017年机缘巧合,也算是柳暗花明,才从贵州镇远面世了半部谱书,而后安顺鹏云叔又从电子书商手里购得全本的影印件,顺着这条线镇远开阳继而收获彩色影印版,大家日夜分析,拜托江西的聂氏宗亲,根据谱内记载,寻找到新干县大洋洲王庄的晓荣,湖庄聂氏友回公后裔才逐渐一支又一支的归宗。并且在晓荣开阳的劳心劳力下,统计出谱内外迁各地先祖的情况,几个节点特别突出,迁过去很多先祖,比如贵州走马坪、云南东川紫泥坡、四川绵州、贵州平溪场、重庆柿花园等这些地方迁过去很多先祖,如今都没有人回来寻根,有的甚至找不到具体位置,如今在晓荣和镇远家人的努力下找到了贵州凤岗县走马坪的同宗,以及云南东川紫牛坡的本苍。现在我堆砌这些文字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分析并探寻紫牛坡聂氏在湖庄友回公后裔中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根据本苍提供的资料,有记载的一世祖君荣公,二世祖维臣公,按三世祖睿敏原籍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柳树湾,后迁居云南澄江府河阳县曹官营,直到1817年到东川府会泽县集义乡碧谷坝新厂定居。为什么睿敏公颠沛流离的迁移呢?1802年嘉庆七年二月,云南丽江府维西厅发生恒乍绷农民起义,澄江府多有波及,民众生计大受影响,迁走四方。</p><p class="ql-block"> 由于资料匮乏,寻根问祖实在是有难度,寻根之初,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先祖从哪里来?第二、先祖为什么来?</p><p class="ql-block"> 西南的开发,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楚国大将庄矫入滇,然后三国诸葛亮七擒孟获,当然汉民集中移民还是明初的调北征南,接着来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移民的确是有随军家属,但是非常稀少,江右移民还是清朝早期康雍乾时期江右商帮非常活跃,随着茶马古道的贸易路线,江西很多移民进入贵州云南,当时贩运江西等地的布匹以及云南贵州的木材药材茶叶等。查阅了《湖庄聂氏四修谱》内云南东川亡故后,返归故里的奇珍《聂处士奇老先生传》,直接阐明了“清江地隘而不足耕,乡人士好远游,有余资,輙娶妇不复思归,甚有弃其父母妻子壻他乡终身不顾者。”这就指出了当时之人去往云贵经商是很多人的求生之计。本仓曾和我沟通过,聊到先祖来云南的缘由,本仓是认为先祖是随军出征,进入云南,因为先祖曾以开采铜矿为业,铜矿又是古代云南经济命脉,一般人不可开采,认为随军队得到的开采权利,所以推断先祖是随军入滇。我听后也觉得不排除这个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当时历史状况。我们来看看以下关于云南铜矿开采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云贵总督蔡毓棠对滇矿实行招商开采,抽税20%,并定奖励办法,产品听民自售。一时各地商人来投资者甚多。滇铜生产至乾隆朝前期达到全盛。云南滇铜产量东川占60%,名副其实的天南铜都,东川大厂排名第六的就是紫牛坡厂,位于今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绿茂的紫牛村。乾隆四十年开采,年产铜六七万斤至十余万斤不等。自开采以来逐渐降至三万斤左右。因其产量稀少,虽为正厂,并未专门设立厂员,由东川府经管。综上所述,滇铜开采也并非官办,而是实行招商开采,价高者得之,所以先祖以商人的身份参与铜矿开采的可能性更大,我认为本仓先祖入云南应该是经商迁入的。我们再来推演一下已知先祖生活年代第一代君荣、第二代维臣、第三代睿敏,本仓给我的资料只有睿敏先祖有确切的年代,他1804年22岁孤身一人离家做生意,那么睿敏先祖生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有了这个确切的要素,就可以切入族谱分析了。很多寻根的宗亲未得到正确的方法,首先都是从传说的祖籍地名以及字派切入,固然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几百年世事沧桑的巨变,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能找到,但是柳树湾这样的小地名经过时代变迁,地貌变化,人口迁移,行政区划调整变更,很大可能找不到了。在寻根过程中就算是找到古老的地名,当地也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居住在此地的居民已经换了人口,不是当年的姓氏。字派更有很多不同,外迁的先祖只一人,后代根本分不清他哪个字是班行,甚至有的先祖没有用班行取名。我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不敢说完整翻阅过临江府清江县范围内的所有聂氏族谱,但是也有过初步的了解,也与当地同宗沟通过。看过很多班行诗和世系吊图,也有很多聂氏大宗支发出的外迁名单。看到本仓他们的资料后,也初步推断他们是我中华聂氏湖庄友回公后裔,族内鹏云、晓荣、开阳都有初步分析。我综合大家的讨论结果,目光聚焦到中房十四世贵川公,他生于清乾隆乙丑年九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元1745年,而贵川公之父若荼公生于康熙壬辰年四月二十八日,公元1712年,若荼公讳上佐行詥九,生两女一子,两女都出嫁在江西,一子就是贵川。若荼与贵川谱记都是葬东川府,贵川记葬紫泥坡。但是他们都没有卒年记载,显然修谱时候是根据其他渠道知道他们在东川,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侧面可以了解到他们是有后代在东川的。若荼同辈兄弟若昆娶东川余氏,若福也葬在东川府。而贵川公同辈顺珍、奇珍、恒珍殁于东川府。这些说明一个问题,同族去东川谋生的非常多,这也证明了贸易迁移的事实。为什么这么多先祖唯独认为贵川公是“君荣公”呢?这就是排除法来分析的,若昆后代是两个,而君荣公无兄弟姐妹,若福谱内没有记载后代,顺珍一子景元回祖籍生华晖,显然不是,奇珍回祖籍有传,恒珍葬东川府没有记载有后代,所以就只有贵川最接近。</p><p class="ql-block">现在比对下年龄差异。君荣公孙睿敏公生于1782年,湖庄谱贵川公生于1745年,假设贵川公是君荣公,18岁时生维臣公,维臣公就生于1763年,维臣公也是18岁生睿敏公也就是1781,这就符合东川本仓提供的睿敏公生于1782的历史史实。古人有15岁就成家生孩子的,以上推论也是成立的。年龄世代上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从名字切入,我曾和本仓讨论过,君荣公是“君”字辈还是“荣”字辈的问题,晓荣也曾走入过误区,认为是“君”字辈,谱内确实也有君字辈排班,但是相去甚远。我比对了贵川公同辈兄弟,发现很多以“荣”字取名的,比如正荣、生荣、遇荣、富荣、贵荣,都是同辈相近之人,显然君荣公是以荣字取名的。为什么谱内君荣公会记载为贵川公呢?这就要看若荼公了,出外经商应该是从他开始的,因为他生于祖籍地娶妻嫁女都是在祖籍江西,但他常年在云贵川经商,尤其是东川府,贵州是去云南的必经之路,给儿子取名“贵川”也是这个寓意,并且在当时贵川这个名字已经喊得很响亮,平时称呼也是贵川,反而正式大名“君荣”对外不为人知,这种情况湖庄很多后裔都有这种情况,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出来,可参考我中坪聂氏的寻根考。</p><p class="ql-block">最后做个总结,东川紫牛村的君荣公就是湖庄聂氏四修谱内中房十四世贵川公,本仓和我同属于中华聂氏湖庄友回公第二十一世后裔。东川紫牛坡聂氏是我江西省湖庄友回公后裔。</p><p class="ql-block">中华聂氏湖庄友回公后裔新房二十一世裔孙启君</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