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南泥湾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时候,其中的延安精神是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那南泥湾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提起南泥湾,嘴边就不由自主地哼起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处, 这里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下面就让我们随着镜头,沿着展览馆的时空隧道,观摩那个年代留下的劳作实物,去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英雄的三五九旅驻防这里,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既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边区南线的安全,又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屯田垦荒,渡过经济难关。</p><p class="ql-block"> 几年之中,三五九旅的英雄健儿就把一个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反动派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十多万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一度使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情況,毛主席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1940年,朱德总司令到南泥湾视察,认为南泥湾适宜于大部队垦荒屯田,又距离延安不远,也便于保卫边区。</p><p class="ql-block"> 这样既不影响战斗任务,在生产间隙进行练兵,又能生产出粮食改善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1941年3月春季,三五九旅的指战员,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打响了向荒地要粮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初到南泥湾,迎接战士们的是一个个困难,没有房子他们就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粮食不够吃,就以野菜野果野味充饥:没有衣服穿,就自己捻毛线织毛衣;劳动没有工具,就寻找废铁自己铸造。</p><p class="ql-block"> 陕北的冬天特别的冷,尤其是夜晚更是寒气逼人,战士们冷得无法入睡,就聚集在一起,烧起火,围着火堆唱起歌跳起舞。</p><p class="ql-block"> 英雄的三五九旅指战员就是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硬是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用汗水浇出了片片肥田。</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的耕耘,1943年,他们开荒10万亩,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的奋斗目标,生产完全达到了自给。 1944年,达到了"耕一余一",战士们的生活大大改善,每人每月两斤肉,每人每天平均五钱油,五钱盐,一斤半菜,会餐能吃鸡鸭、大米、白面。</p><p class="ql-block"> 干部战士住上了平整、宽敞的窑洞,穿上了暖和的冬衣,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三五九旅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支当兵不吃公粮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南泥湾,远山郁郁葱葱,脚下禾苗青青,花海荡漾,鸟语花香,一派清新宜人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去夺取更大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