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缙”非我之文化遗产——缙云板龙

蜜宝贝💋

<h3> 缙云板龙的历史悠久,其原名是桥龙灯,古已有之。据清乾隆《缙云县志》记载,板龙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传奇故事。宋元时期,这一习俗在浙江一带盛行,至今已有约700多年的历史。<br> 云和板龙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同样拥有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元朝泰定元年,下街柳氏姑娘因吞食龙卵而仙化成“龙母仙娘”,云和民众为防火灾祈求龙母降服火神,逐渐形成了正月盘龙灯的习俗。<br> 在缙云,板龙舞有着不同的传说。例如,舒洪板龙相传与唐太宗李世民向泾河老龙祈雨的故事有关,老龙因降天水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人们用木板仿龙身扎灯舞龙以纪念。这一习俗后来传播到南方,并在缙云境内广泛流传,世代传承。<br>  此外,东渡镇的兆岸板龙根据《陈氏宗谱》记载,古时兆岸常有火灾,民间有“龙可带水”的说法,因此制作板龙灯,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夜进行迎龙舞灯,以祈福避灾和娱乐。</h3> <h3> 板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各节龙身分别独立制作,然后拼装。首先在松木龙板上用竹和竹丝缚扎出龙头、龙尾和龙身骨架,再在外面糊上龙纸,喷上明矾,用羊脂、颜料绘上龙鳞、祥云等。<br>龙头的大小、形状各地不一。新碧小溪村的板龙以硕大无比的龙头远近闻名。其宽为24米,高为3.8米,装上龙角,高达5米。舞龙时抬龙头的壮汉需20人,三班轮换,仅一个“大龙头”至少需要60人。龙身一般扎成圆拱形。每节龙板长约18一2.2米,宽15一20厘米,厚3一5厘米,两端帝有圆孔,用以穿插“龙栓”连接。龙甲鳞片依照箍疏密对应绘画,有菱形的,有扇形的,颜色红绿相间。龙有做成三角锥形的,也有圆弧耳朵形的,大小不等,风格各异。龙身上饰有各种神仙人物、灵禽瑞兽、山水风光等图案,并写有”大闲元宵”、“吉祥如意”等字样。龙身节数往往与各村的户口人丁规模相关,少的数十,多则上百,最多时有360节之多。每节龙身内置烛灯(现用电瓶灯)明装饰。板龙制好后,不能直接放在地上,不能让人跨越,若横穿,须从板龙度下钻过。如有人冒味跨过,必须放鞭炮、烧纸、弹龙板以示歉意。缙云各地的板龙起灯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三日晚起灯,到十七日夜结束。个别地方略有不同。每年首次舞龙,要先祭龙、开龙眼。龙身连接后还要到村口本保殿等处祭薄一香,然后在火炮轰鸣,锣鼓天和人们的呐城声中,由青壮年组成的舞龙队员扛起板龙到村甲村外迎游舞动。<br> 一般头夜游村街门头,由两盏虎头牌灯开道,锣鼓班、领珠、龙珠在前,板龙居中,大锣压阵。沿途两侧人家通常会燃放烟花火炮以示迎接,牌灯驻足映照,龙头点头致意。<br>  如有主颜欲求钱财或家吉祥安康,则龙头要面对门,整龙驻足歇息,接受主人礼品馈赠,并点头致谢。</h3> <h3>  缙云板龙彪悍粗犷,惊心动魄,气势豪壮,极具感染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