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年地名村名趣谈(三)</p><p class="ql-block">一、临洺关镇 </p><p class="ql-block"> 临洺关——历史悠久,为古驿站所在地,有传说是神鬼临明时修的城,是一五更修建起来的,所以叫“黎明关”,后演化成临洺关。 但是按志,临洺城旧为洺州,又为临洺县,盖皆以水得名,即临洺关因洺河而名。因旧城关地势平衍,在古代时,洺河、沙河、滏阳河等河水为患,故交通殊为不便,因此,南北往来多走西部,临洺镇也便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但镇名最早则始于宋代。在古代经河北到北京,共有三条道:一条道,即运河道;二京德(州)古御道;第三条便是西路了。它由邯郸北上,经临洺关,过邢台、正定、保定达北京。所以史称临洺镇“实为畿辅,北通燕涿,南达郑卫,东连齐鲁,西接秦晋”,为一都会之所。因此,它不仅屏蔽河北,更重要的还是“神畿下达滇黔楚豫”的南北冲衢之地。所以,冠以临洺关的大名也实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临洺关虽非关山险阻之地,但也不失为一冲要之所,且自古号为用武之地。它西靠太行,有黄腰岑、聪明山、娄山(即驻骅山)等,东则为诸河时常泛滥所形成的复杂地形,在明清及以前根本无复道路可言。因此,它便起着屏蔽河北的重要作用。到明朝嘉靖时,为了屏蔽北京的缘故,曾动员数千人在旧有遗址上扩建临洺镇,以备不虞,并设通判驻守。从此临洺镇初具规模,也大约从此时起,临洺镇也开始称临洺关了 </p><p class="ql-block"> 河北铺村-------据县志记载,该村叫高寨铺,是古代通讯的讯铺所在地。因位于洺河北岸,明永乐年间改为河北铺。 </p><p class="ql-block"> 河北铺村在明朝永乐年间前,村名叫高寨铺,阎王扫碑之后,改村名叫河北铺。由于该村位于洺河以北,御路从街中心南北穿插而过,又是信铺所</p> <p class="ql-block">在地,所以由此而得名“河北铺”。 </p><p class="ql-block">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西屯村。 </p><p class="ql-block">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p><p class="ql-block"> 柴凹——据传,古时候该村叫弓村,是为易阳城王子制造弓的地方。明永乐年间,有柴姓迁此居住,故称柴凹。 </p><p class="ql-block"> 洺阳村——古时候,东洺阳与西洺阳村叫箭村,是给易阳城王子制造箭的地方。明万历年间改为洺阳,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阳村。 </p><p class="ql-block"> 段庄——相传,这一代居民原来从事绸缎织造业,故名段被庄。明永乐年间,居民将村名更名为段庄。 </p><p class="ql-block"> 西滩头、东滩头、南滩头-----洺河至此河床加宽,形成大片沙滩。东西滩头位于洺河北岸边,始建于滩涂边,故称滩头。在西的称西滩头,在东的称东滩头。以前没有南滩头,1963年发洪水时把东滩头前街(南边的)田地房屋冲跌的不少,1964年东滩头前街的村民整体搬迁到东滩头村的东偏北的位置,新建了一个自然村,起名南滩头。 </p><p class="ql-block"> 北石口、南石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截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又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1924年分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两村。1958年改称南石口、北石口。 </p><p class="ql-block"> 申庄--------据查,宋元时,有柴姓居住于此,叫柴庄。明洪武中申庸任山东掖县知县时,曾过广平永年之聪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绛县留盂里迁居明山之阴,改柴庄为申庄。 </p><p class="ql-block"> 娄山——娄山,明永乐年间有马氏等人家迁此定居,位于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因村名不雅本村绅士联名向知县请示,要求更改村名,当时知县按星象二十八宿娄金狗更改名为娄山(娄狗不分)。 </p><p class="ql-block"> 三召庄 ----三召庄村南山上有泉亭寺,俗称赵王香火院,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游猎处,寺内有莲池,水流清浅,流成小河,当地群众称赵家河,清</p> <p class="ql-block">末村民打井时发现地下一块墓志亦云:头枕永洺镇,脚蹬赵家河。可见召庄得名是因为古为赵地和赵河而名赵家庄,后来演变为召庄。明初逐渐聚落成东、西、中三召庄。 </p><p class="ql-block"> 席家庄------据查,在清末有十余户席姓聚落在西召庄附近,自成一个居民点,故称席家庄,亦称席庄。现行政上归属召庄。</p><p class="ql-block"> 苗庄村------传说宋元时期,这里有七十二座庙,年长日久,神庙毁于战火,变成一片废墟。明初有贾、马、李、张等姓氏从山西和河南迁来,称庙庄,后转化为苗庄。 </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很早以前叫“庙庄”,1966年破四旧时而改为苗庄。“庙庄”的兴衰曾与一位知名皇帝联系在一起,也与一个鲜为人知的商号密切相关,更有关于寺庙的神奇传说。北宋时期,全国有佛寺4万余所。而在当时苗庄界内有大小寺庙72座。由于少数人流落在此,渐以护庙、种地为生,因而繁衍成村,遂起名叫“庙庄”。 </p><p class="ql-block"> 最早在庙庄居住的人家为贾、马两姓氏,到明朝初年已成为上百人的村庄。据传说,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从大都(北京)一路杀往南京。在广平、大名等地大肆杀掠反抗百姓,并在登上帝位后报复屠戮。那时庙庄村属广平路永年县,在被屠戮之列。朱棣的一支军队杀到庙庄,将寺院和村庄大小一百多口屠杀殆尽,反复查验后策马向西而去。庆幸的是贾家和马家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因在寺庙玩耍有幸藏于神像后而躲过一劫。这两个遗孤待军队走后,燃起锅灶烧饭吃,而那部分军队刚刚西去十多华里,观察哨站在山头往庙庄方向望去,发现一股炊烟径直冒起,马上向附近大营的朱棣禀报。朱棣吩咐亲兵拿来广平路永年县户口账簿,翻阅庙庄村的姓氏户口,推想村里余口定是贾家、马家的人,又看看远方似冒非冒的炊烟,说道:“不用杀回去,这两家人成不了事的。” 不知是永乐皇帝金口玉言,还是事情真的凑巧,自此以后,贾、马两家虽在“庙庄”居住繁衍了600余年,人丁始终没有兴旺起来,到现在贾家不过20余口,马家不过几口。用他们的话说是受皇帝“封”过的。在燕王“靖难”之役后,明政府不得不兴起移民高潮。此后,赵、张、李等氏相继或间接从山西迁到庙庄,这里又逐渐兴盛,人口增多。 </p><p class="ql-block"> 清朝中叶,“庙庄”村由本县西大屯村迁来一户姓李的。传到六世李玉田,会做买卖,十五岁便当上了掌柜,经营棉花。他先是同本县西苏村合做生意</p> <p class="ql-block">,后又同邻村施庄自家的外甥合做生意,商号都用“复兴号”,再后来自家独干时用“鼎新号”。李玉田下传两个儿子,八个孙子,这三代人勤俭敬业,崇尚文化,恪守孝道,李家因而人财两旺。“鼎新号”棉花生意越做越大,秋天在永年、鸡泽、肥乡、邯郸、沙河等县设点收购棉花,秋后到安阳以南贩卖。据传,那时往南方贩运棉花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从庙庄一直排到河南安阳城北郊,足有一百多里长,生意兴旺。 </p><p class="ql-block"> 李家有钱后置买田产,起房盖屋,成为当时“庙庄”首富。有一年春节前夕,一远方戏班来庙庄唱戏,“鼎新号”出钱先把戏台搭好。戏班主管叫马三,到这里后他背着手踱着步,从村前到村后转了一大圈,心想,虽说村里寺庙不少,但村子不大,给不了戏价咋办,便迟迟不开戏箱。当时“鼎新号”头号掌柜的看透主管的心思,没说别的,扭头吩咐管家道:“去,把那个主管叫来,领他到咱后房看看!”马三在管家带领下来到李家宅园,哈,真是大开眼界!刚才怎么没往村里头走呢?只见李家黑漆大门油亮,迎门一砖雕缠枝莲影壁气势辉煌,好富贵的门庭。整个庄园有东西南北和北二、南二六个大门,东院矗立一座二层楼房,穿过好几道过门,才来到中大院后院北屋,管家咣当一声打开门后,提起一串钥匙把二十几个红漆坐柜一一打开,只见一个个柜中盛满了白花花的银元宝。又领到里间屋,指着其中一个盛满银元的席圈,抓几把扔了扔说:“够不够唱几天?”这马三主管赶忙点头哈腰地回答:“够了,够了,马上开戏,马上开戏!”此后,“庙庄”“鼎新号”李家在冀南一带便更有名声。 “鼎新号”李家人崇尚文化,李玉田大儿子李成章就是个铜顶秀才。</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游方和尚,说“鼎新号”年内还能考上举人。李家的亲戚赵家兴奋地说道:“只要今年‘鼎新号’考上个举人,我给你盖座佛爷庙,叫它坐北朝南,顺顺当当;若考不上举人还盖座佛爷庙,让它坐东朝西,永远晒着!”结果到了年底,“鼎新号”未能考上举人,赵家果真给盖了个两间大小的佛爷庙,坐东朝西,总是叫太阳晒着。这座庙直到1967年才被拆毁。 </p><p class="ql-block"> “庙庄”因庙而有灵气。据传,有一年,赵家财主的儿子不慎掉进村南一个大水坑里,被人发现救起后,已没了呼吸。财主心急如火,听说放牛背上能活过来,就赶紧叫人帮着把儿子放在牛背上,赶着牛在村东的麦场上转圈。财主边转圈边许愿:“各位神仙,求求您了,若叫我儿子活了,我给您盖座送子菩萨庙,坐南朝北,年年香箔少不了。”说也奇怪,还未转完第三圈,财主</p> <p class="ql-block">儿子“咳”了一声,吐出些污水,醒了。因此,“庙庄”又多了一座送子菩萨庙。现在的苗庄村,有大小寺庙六座,都是近几年重修或新修的。 </p><p class="ql-block"> 施庄——据光绪二十六年《明处士施公墓碑》云:“盖闻饮水者思源,登山者麓,施庄得名以旧有施姓故。今施姓已迁居别处,而莹尚居是庄,睹视莹者,当如何感恻也。庄人公议,捐资立石,记曰:聪洺秀气,萃我施庄,人姓浑厚,风俗纯良,睽怀施姓,吊古情伤,立石垂后,地久天长。岁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苏朔越八日癸酉,施庄矜民宝地公立。”可是,一九六五年在村西南一里处又发现一块《时氏墓志铭》是唐时墓,(该墓志铭保存在县文物保管所),由此考证,施庄自唐代有时姓在此居住称时庄,后转化为施庄,明初有单、胡、张、郭、马等姓氏先后迁来,仍称施庄。 </p><p class="ql-block"> 岳庄——有岳家老坟可考,明代以前该村由岳氏居住,命村名岳儿庄,明永乐年间,李、徐、张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仍用原名,后简称岳庄。 </p><p class="ql-block"> 另据传说,岳庄村却没有一户姓岳的,大部分村民都姓李。因为据传说在很早以前这个村子叫李庄。有人问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其中有什么故事?你说对了,关于村名的来历,的确有一段故事——— </p><p class="ql-block"> 传说南宋时期的一年深秋,有一天傍晚,从李庄村外的田间小路上,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中年民妇,领着两个小男孩,一个十四五岁,一个十二三岁。三人来到李庄村头时,大概因为连累带饿,加上天色已晚,便住在了村头土地庙里。第二天一早,李庄的老员外李三俊去庙里上香,发现了这母子三人,不禁顿生恻隐之心,便和颜悦色地向那位民妇问道:“你们是何方人氏?因何事到此地呢?” 民妇见李员外并无歹意,想了下回答他道:“俺本河南清丰人氏,丈夫丘朋早逝,留下两个儿子,艰难度日。谁料雪上加霜,今又突遭洪灾,房倒屋塌,禾田绝收,无奈离乡背井,一路乞讨,落泊至此……” 李员外一向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看这母子三人甚为可怜,便将她们领到了家中,好饭好菜招待,等她们吃饱喝足后,李员外又对民妇说道:“我想让你留在我家,洗洗涮涮,做些杂活,这样你们的吃穿我就全管了,你们是否愿意呢?”民妇想了一下,就留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 可是没过多久,有一天李员外从外面回来,面露不悦之色,仿佛心事重重,见到那民妇后,便把她唤到房内,一本正经地说道:“初次见你时,就觉得你绝非一般民妇,后来又看你知书达礼,温柔贤淑,更令我心生疑窦。所以,我看你的身世有诈……” “啊?”李员外话未落音,民妇吃了一惊。“主人此</p> <p class="ql-block">话从何说起?”“你不要惊慌。”李员外安慰她道:“方才我上村头散步,见有几个官兵在水塘边饮马,便问他们有何公干,那个领头的说是在寻找朝廷的钦犯。我一听便犯了嘀咕,随即编了几句谎话将他们引走了。” 民妇这才长长吁了口气,然后“扑通”一下跪在了李员外的面前,道出了他们母子的真实身份———原来这民妇不是别人,正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妻子李氏,两个儿子就是岳霆和岳震。 李员外一听,连忙起身扶起李氏,道:“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受拜的应该是岳元帅呀!” </p><p class="ql-block"> 原来,大奸臣秦桧将岳飞、岳云、张宪等人陷害致死后,还要将岳家人斩尽杀绝,以防后患。所以李氏不得不拖着两个儿子,隐姓埋名,四处逃亡。 李员外得知事情真相后,觉得这既是岳飞的家眷,在这里也不安全,便给了他们三匹好马和一些盘缠,让她们母子远走高飞…… 后来,岳飞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李员外才把这件事情讲给了李庄的乡亲。乡亲们听说他们村庄原来住过英雄的家眷,都觉得十分荣耀和自豪。为了纪念此事,经大家商量并报请地方官批准后,将村名李庄改成了岳庄 </p><p class="ql-block"> 裴坡庄----据记载,该地有一琵琶潭,明初有连、白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名为裴坡庄。现在潭已废圯。村中白氏居多,连、张、李氏等次之。著名的历史人物有连鑛,村中亦有白氏祠堂、连氏祠堂等。 </p><p class="ql-block"> 苗屯——据苗氏家谱记载,明初苗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苗家屯。简称苗屯。 </p><p class="ql-block"> 北杜村 南杜村 ——据传,宋元时代,该村杜姓为大户,村名叫杜村。郭氏家谱记载:明初,郭氏兄弟二人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同时迁来的还有游氏等未更村名。后来部分人家向南迁移,有了南北村之分。位于北边的称北杜村,位于南边的称南杜村。 </p><p class="ql-block"> 七里店------该村原叫新安屯,在现村址西北二里处。宋金以后随御路的兴盛,有几户搬到御路南侧开店,越来越兴盛,明朝中期,有侯氏从本县小石山迁来居住,渐成大户,因距临洺关七里,故称七里店,发展成村落,新安屯废。</p> <p class="ql-block">待续,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