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河由此向东流,运城最早叫中国。运城,古称河东,襟山带河、钟灵毓秀,条山据其南,吕梁屏其北,内有汾水、涑水流淌,外有大河萦绕。这里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早期中原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并萌生出早期黄河文明。距今4000多万年的垣曲世纪曙猿、180万年前的西侯度用火遗存、60万年前的匼河旧石器、5900年前的西阴彩陶、层出不穷的夏商周重要考古遗迹……文明薪火从这里点点燎原,闪耀着历史演进的熠熠光辉,谱写出历久弥新的恢弘史诗。悠悠华夏,在此植根。厚重史书,千秋赓续。(摘自《序言》)</p><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博物馆”,是我的一大爱好,特别是参加工作人到中年后,每到一地,空闲之余就喜欢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春节期间,恰逢其时参观了运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只有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这也是我们去博物馆的意义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到达运城博物馆大约下午一点半左右,恰逢两点有免费的讲解,于是随着讲解小姐的介绍对中华文明的历程做了一次深度邀游。</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馆《华夏寻根》:进门,两侧是两堵土墙,墙体分为多层,分别夹有瓦砾,旁边有介绍,各层代表一个文化阶段,比如说,最上面的一层,是用于农耕的,叫耕土层;第二层,是形成于近代,所以叫近代文化层;直到最后一层,为仰韶文化层,为最古老的一个文化阶段;接下来,便看到了人类最早使用火的地方——西侯度文化和其它诸如匼河文化、西庄文化等,馆里陈列着很多从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品,造型很独特,虽然以现在的目光看,做工稍显粗糙,但放在几十万年甚至百十年万年前,我们祖先能在最简陋的条件下,以最原始的方式制作出这样的陶制品,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p><p class="ql-block"> 文明的进程给运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和文物资源。据讲解小姐说运城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数量甚至超过了10个省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之称实至名归。运城博物馆基本陈列共6个历史专题展览,除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其他的还有: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专题展,运城博物馆形成了从古至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展示。这既是运城这个城市的完整展示,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具体再现。</p> <p class="ql-block"> 这颗约40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p> <p class="ql-block">西侯度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243万年。</p> <p class="ql-block"> 这枚近两米长的象牙化石,据讲解员讲,这枚象牙的长度比如今南方的大象牙齿要长很多,大约两米。这告诉我们,古河东地区曾经生活有壮硕的大象,这里有过原始森林、有宽广的水面,现在这里又是农耕文明的发祥与传承之地,正是沧海桑田造就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单耳陶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陶鬲</span>一种古代的陶制炊具,主要用于煮食和烧水。陶鬲的形状通常为侈口、圆腹,并配有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还有双耳。这种器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并在商周时期继续流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消失。陶鬲的使用方式是在其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这样可以增加受热面积,提高烹饪效率,节省时间和燃料。</p> <p class="ql-block">这款东庄村遗址出土仰韶时期的彩陶盆,在地下沉睡数千年后依然色泽鲜艳,体现了高超的制陶工艺。</p> <p class="ql-block"> 蟠(pan)螭(chi)纹铜簠(fu)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guǐ)。"(共:供,簋: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p><p class="ql-block"> 簠为古代盛载祭物的第二等盛器,是主要盛放稻、粱的方形器皿(第一等盛器为簋,主要盛放黍、稷),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秦汉绝迹。</p> <p class="ql-block"> 这件“国宝”出土于河津宋金瓷窑遗址,长方八角形,枕面出檐,前壁内凹,侧壁有气孔,平底。枕面依枕形双线勒框,框内竖书五言行草诗文“柴门掩石泉,夏日亦闻蝉,冷落花廷竹,馨香草里兰”,左右两栏剔卷叶纹。灰白胎,乳白釉,底面未施釉,有流釉痕。河津窑为何如此重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海内外博物馆收藏了一些珍贵的瓷枕,都出自于河津窑。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白瓷枕,乾隆皇帝认为是河北定窑烧制,其实出产于运城河津窑。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彩瓷枕等等,一直找不到窑址出处,而河津窑的发现,破解了这一考古谜题,为这些珍贵瓷枕找到了“根”,也为研究宋金时期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瓷器闻名遐迩,河津窑名不见经传,但亮相的刹那,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个大大的盐锥体,就进入了第三个展馆,运城池盐文化的专题展:盬(gǔ)盐春秋。《说文解字》里讲“盬,河东盐池也”,也就是说“盬”特指运城盐池,它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有4600多年的开采历史。盬盐春秋展区面积430平方米,重点展现了运城盐池形成过程以及历代对盐池的开发、管理,分为“盐池变迁”“百业俱兴”“晋商之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盐池变迁”。通过存世名碑、北宋解盐生产及储运图等文物及实物资料,辅以垦畦浇晒法、姚行简修建盐运司、修筑禁墙、潞盐生产管理场景,阐述河东盐池伴随着华夏先民从懵懂走向文明。第二部分“百业俱兴”。展示的是碑刻资料等史料,阐释自元以来,随着盐池资源开发,运城因盐运而诞生,盐业兴旺带动教育、公益、交通、水利等进步。第三部分“晋商之源”。以明代盐商大族入题,选取运城出土的盐商家族墓志,结合虞坂古盐道、蒲津渡、黄河古栈道等遗迹,阐明运城盐池开“称雄晋商五百年”的风云际会。运城盐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其实是中华文明在运城以及周边萌发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人类来自于海洋,盐是体液的重要成分,人体生物电流是依靠盐做导向,所以人的生命依赖于盐。对古代政权而言,控制了盐就维持了稳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盐的获取很不容易,而运城盐湖会有大量天然结晶的盐产生,简直就是天赐,被称为“国之大宝”,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相传的黄帝与蚩尤、炎帝的战争,研究者认为就是为了争夺盐湖的控制权;南边的中条山吹来了催生盐的风,舜帝心情愉悦,在盐池北岸畔吟唱《南风歌》:</p><p class="ql-block"> 南风之薰兮(南风缓缓地吹来了,盐湖又要产出盐了),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我的百姓可以不用发愁了);南风之时兮(南风来得恰当哦),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的百姓财富又要增加了)。中华文明为什么会以运城为中心?因为盐湖的存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在中国古代很长时间内,国家的都城设立要么就在盐湖边,要么就在池盐可以足量运达供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块镁盐结晶前看了许久,美的不可方物</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馆《地灵人杰》:共分“千秋关圣” “重臣名相” “学苑文坛”“艺林俊彦” “名门望族”五大部分从运城载入史册的2500余名人中选取24位包括这位司马光砸缸的宋代名相的河东先贤做重点展示,我觉得这个展示名人有点少啦,河东自古为繁华之地,历史悠久,俊采星驰,卧虎藏龙,岂止此24人可以代表,且不说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春秋时期有著名商人猗顿,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武将廉颇,三国名将关羽,西晋科学家裴秀,隋代教育家王通,初唐文学家王绩、王勃、王维,中唐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戏曲家关汉卿都是这里人。这里还有曾出过59位宰相、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闻喜裴氏家族。第五个展馆《土木华章》:以时代为主线展示了运城古建筑,该展区展示手法以建筑模型为主,辅以原比例的壁画复原及多媒体技术。第六个展馆《条山风云》:(条山即:中条山,是运城的标志山峰)分为“辛亥风云 革命中坚”和“革命星火 燎原河东”两个部分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在运城发生的革命历史。运城博物馆共分三层,我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完一楼,然后乘电梯上二楼,又用二十分钟粗略的看了三个展厅,三楼是特色展厅,16点已过,因赶高铁,意犹未尽。俗话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运城就是五千年文明的发源地,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从尧舜禹开始,各个朝代都在这儿留下了他们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