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中轴-首都博物馆特展

云听风水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16号。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4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分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都博物馆馆,</span>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文物类型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银器、钱币、书法、绘画、织绣、文玩等。截至2019年末,首都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248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63170件/套。<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馆藏精品有释迦牟尼佛像、青釉辟邪、三羊铜罍等。</span></p> <p class="ql-block">首博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间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有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展览共展出馆藏文物5622件。</p> <p class="ql-block">中央礼仪大厅,面积2000余平方米、高度34米,其装饰中国文化特征突出、现代气息浓郁。</p> <p class="ql-block">馆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便于观众参观、缩短参观路线,还便于安防管理。</p> <p class="ql-block">辉煌中轴,位于西区(方厅)一层B厅。这个展览是为了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也是为了给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展览分为壮美中轴、文化中轴和永恒中轴三个部分,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7家单位的53组(件)文物,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体味古人“仰天俯地、以中为尊”的中国传统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p> <p class="ql-block">华夏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探索究测时空,掌握了以测日影、观天宇来确定时间节令和空间方位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形成以“中”为美为尊的观念,并将之延伸至社会领域,发展出“以中,为尊”“象天法地”的价值观、秩序观;上天以“极星”为中心,大地以“土中”为中心,人间以“天子”为中心;“中”是看得见的秩序,“和”是价值追求,即“致中和”。这一切皆用“礼”来加以规范和实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p> <p class="ql-block">一、壮美中轴</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是由一系列建筑、历史地标、历史街道、桥梁和遗址共同构成的空间综合体。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并在20世纪实现了公共化转变。历经七百余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道路、国家礼仪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其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气魄雄伟,南北贯通。</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景沙盘,长</span>十几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宽</span>七八米。沙盘上光影变幻,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夜</span>交替,显示出中轴线不同时段的美。虚拟和现实相呼应,古画背景和自然摄影轮番呈现,美轮美奂,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在都城选择和规划建设上的“以中为尊”产生了“居中而治”——都城处国家之“中”,皇帝居都城之“中”。以“九重天子居”为轴,南北延伸,东西展拓,形成了具有“建中立极”的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与文化空间序列——都城“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所描绘的以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内容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创造与才能。</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全景微缩沙盘,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最后至钟楼、鼓楼,全长7.8公里。沿途建筑齐全,故宫内中轴线上的各大殿与门楼一一对应。沙盘两侧有很多显示屏,展示各景点建筑的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槷(nie)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陶寺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藏</p><p class="ql-block">槷表是天文工具。在远古时代,人们发现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投下影子,而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着。人们逐渐有意识地以标杆作为专用物品来观察影子的变化与时间、方位的关系,于是产生了最古老的确定方向、时刻、节气的天文仪器表。测日影的标杆称“槷”,故称之为槷表。</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龙纹石栏板</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元大都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配</p><p class="ql-block">栏板是栏杆上两根望柱之间的石板,起围护作用。一般栏板都雕刻花纹为饰,故又称华板。这块栏板上龙首扁长,灵动飘逸,是典型的元代龙纹。</p> <p class="ql-block">蓝琉璃吻兽</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元大都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吻兽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景观审美,东方气韵</p><p class="ql-block">传统人居环境观念</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现念以“风水”理论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住、丧葬的选址和空间规划,其要领在于“乘生气”。而“生气”的特点是“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在选址与空间规划中要“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风”与“水”成为选址和空间规划的两大核心因素,所以这一传统理论被称为“风水说。“风水”理论杂糅阴阳、四神、五行、八卦等传统元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人居环境的规划和营构。</p> <p class="ql-block">清·袁江《阿房宫图》</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城市与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学、美术的重要题材,而后者也影响到前者的审美与价值取向。从东汉以后,关于历代都城的忆旧颂新的赋文成为典型的文学形式。在梁代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中,都城和单体建筑的赋文占了七卷之多。这些赋文在技术术语上是含混的,对建筑及布局的叙述也不够清晰,但是它确是诗意的;大赋文体的铺陈华丽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此类作品代不乏作且流传甚广,对都城建设理念、空间布局、审美等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宋《宣和画谱·宫室》叙论中对宫室绘画的论述</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span style="font-size: 18px;">(1215-1294)</span></p><p class="ql-block">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忽必烈将燕京改称中都;至元四年开始在旧城的东北新建中都城;至元九年改新建的中都为大都。</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span style="font-size: 18px;">(1360-1424)</span></p><p class="ql-block">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开始在北京营建宫殿、改建城池;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p><p class="ql-block">嘉靖九年(1530),圓丘坛建成,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嘉靖三十二年,拓建北京南城。</p><p class="ql-block">清高宗弘历(1711-1799)</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五年(1750),移建寿皇殿于景山北部;乾隆十六年,建景山五亭。</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迦(妙音鸟)</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元大都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北京正阳门箭楼正脊采集,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古建筑挑大脊时,由大脊两端向中间垒砌脊筒,正中一块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项目完工后,放进压胜再最后安放。此处位置叫“龙口”或“龙门”,安放压胜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口或合龙门。</p> <p class="ql-block">二、文化中軸</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经历了一个长期衍化的过程,一般由宫苑、礼仪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及其之间的城市空间等构成,发挥了都城“脊梁”的统领作用,体现了“以中为尊”的都城秩序。它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影响下,中华文明都城规划长期发展的产物。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其规模、格局与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p> <p class="ql-block">象天法地,居中而治</p><p class="ql-block">象天法地、居中而治是主导中国传统政治行为的核心理念。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由于农业发展需要准确掌握季节规律,以不误农时。先民们创造出独特的时空知识体系:观测天穹,将看似是纷繁无序的天界进行分野,四象、五宫、二十八宿构成主干,以居于北斗中的帝星——北极星为中心,井然有序地循环运转,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确立节令。“象天”也是为了“法地”——天宇有完美的秩序,主次尊卑,各居其所,以人间比附天界,那么臣下奉君就犹如满天星斗都环绕着帝星。人道遵循天道,也可以表现在空间规划上模仿天象,如择中立国、择中立都、以中为尊等,还可以表现在治国理念上的“中道而行”,如中庸、中和。将这种理念付诸都城规划和营建,就产生了传统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史记·夏本纪》中有关天子居中而治的论述</p><p class="ql-block">百里赋纳總木(青總木草可饲马);</p><p class="ql-block">二百里纳铚(千禾带穗);</p><p class="ql-block">三百里纳秸(去禾秸谷穗);</p><p class="ql-block">四百里粟(含壳曰粟,即俗语的谷);</p><p class="ql-block">五百里纳米(谷去壳曰米)。</p><p class="ql-block">侯服三等:</p><p class="ql-block">百里卿大夫邑地,再二百里男爵之国,三百里起为侯国。</p><p class="ql-block">由内而外以邑地、小国、大国安排</p> <p class="ql-block">古之中轴</p><p class="ql-block">传统中轴线是强调秩序和等级的城市空间综合体,其形成与都城规划、单一功能建筑群与空间、文化理念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都城规划理念、功能建筑群与空间的设置、工程技术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皆不尽相同。经过漫长的各历史时代的积淀,最终创造出元明清北京中轴线这一古都规划与营造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轴源流</p><p class="ql-block">都城轴线的出现与范式,完善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尤其是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故有所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比喻。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曹魏时期的邺城出现最早的中轴线建筑群,又经隋唐宋辽金时代的演变,历数千年的聚落、城市、都城建设实践为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体现象天法地、居中而治的政治哲学观、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理念的中轴线理想范式。</p> <p class="ql-block">萌芽时代</p><p class="ql-block">都城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仪礼活动中心、社会与经济管理中心,实现这些功能的活动平台或物质载体包括宫殿、库藏、宗教(礼制)建筑、衙署、民居、市场、作坊、军事设施及相应城市空间等。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国的文明进程加速,国家雏形开始出现。约公元前3000年,多地相继进入初期国家阶段。这一时代的城市聚落众多,其中一些遗址已经具备早期都城的基本内涵,是后世都城的滥觞。</p> <p class="ql-block">玉圭(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陶寺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圭是测度影长的天文工具。《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土在这里是度量的意思。在夏至这一天,槷表正北影长一尺五寸,与土圭长度相等。陶寺玉圭出土两件,一件一孔,长13.8厘米,一件两孔,长16.6厘米。二圭相重共长30.4厘米,或许反映该地当时夏至正午影长。</p> <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平粮台遗址等代表性史前聚落遗址中出现了高级建筑群、祭坛、南北贯通的大道等后世中轴线建筑元素;体现神权与王权的高级建筑群、祭坛与墓地具有庞大建筑学体量和象征意义,为后世中轴线建筑群成为古代都城的天际线奠定了基础;祭祀、礼器的出现反映了礼乐制度的萌芽,是后世中轴线作为礼制空间的先声。</p><p class="ql-block">良渚遗址平面图、陶寺遗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span>爵</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一前771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出土</p><p class="ql-block">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太庙即为其在礼制中的体现。该爵壁内、腹壁上铸有信文“母已”,应为爵主人为祭祀母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span>”所铸礼器。</p> <p class="ql-block">三代之都</p><p class="ql-block">各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与碰撞,在中原兴起了强大的政权,出现了居于强势文化地位的广域王权国家,而且王权世袭。在后续的中华文明发展中,夏、商、周被视作一个整体,代表着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这时期的都城建设,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观念的演变。君权的强化、鬼神与祖先崇拜的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使三代都城所具有的构成后世中轴线的空间元素,诸如宫殿、坛庙、市场、城门等日趋复杂和完备,结合逐渐体系化的宇宙观和政治观,理想都城理论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陶爵、陶盉</p><p class="ql-block">夏(约前2070一前16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陶爵是酒具,出现于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陪葬礼器群组是二里头文化礼器制度的重要表现。当时处在我国青铜文明的早期阶段,青铜礼器的使用尚不普遍。因此,礼器组合,往往是青钢器与陶器、漆器相配伍,青铜器单独配置成套的情形,并不多见。铜礼器与其他质料礼器搭配组合,主要是铜翻(或加铜年)与陶垂、漆觚,铜爵与陶爵、陶垂组合。</p><p class="ql-block">陶盉由浅灰色泥质陶制成,三个袋状空足,朝天流,一侧有一柄,是二里头文化典型的陶盉形制。关于盉的用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盉,调味也。”王国维在《说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即盉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白玉璜</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北京市西城区出土</p><p class="ql-block">谷纹玉璧</p><p class="ql-block">周(前1046年一前256年),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出土</p><p class="ql-block">宾祭大乙妣丙刻辞卜甲</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前1300一前1046年),股墟遗址出土,安阳博物馆画</p><p class="ql-block">宾即宾祭。根据主体与对象不同,宾祭可分为先王宾于帝、先王宾于更早的先王、王宾帝、时王宾先王、王宾先妣、王宾兄、王宾自然神、王宾尸八类等。商王为宾的主体,其中以宾祖先神最为常见,这与股人重视祖先崇拜一致。这里甲骨文中的大乙,即商汤。</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夏都遗址</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遺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建址中的“井”字形城市主于道网、宫城、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等,构成了早期都城雏形。</p><p class="ql-block">殷墟遺址</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商代都城迁律了10次。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出土了大量文字甲骨、青铜器等文化遺存。殷墟的范围约30平方公里,分宗庙区、王陵区、一般族邑区、手工作坊区等。</p><p class="ql-block">东周洛阳城遺址</p><p class="ql-block">周代分西周与东周。周文王作丰邑,武王建镐,丰镐统称宗周。成王时建洛邑,平王东迁洛邑为都。</p> <p class="ql-block">“与天无极”瓦当“与天毋极”瓦当</p><p class="ql-block">汉(前206-220年),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西安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汉瓦当中“无极”有七种情形,即“与天无极”“与天毋极”“与天无亟”“长生无极”“常生无极”“长乐无极”“与华无极”。“毋”假借互通为“无”。此处“无极”一语也可理解为“无限”与天文“北极”的双关含义。</p> <p class="ql-block">口泰汉都城</p><p class="ql-block">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时期。都城作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唯一性。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特点表现为:进一步模仿天象布局,儒家地位的提升使礼制观念在建筑中进一步深化,如建筑命名的儒家化倾向,宫殿位于南部、市里位于北部的前朝后市的大体格局,宫殿内部前朝后寝的格局,南郊祭天礼制理念的体现等。</p> <p class="ql-block">四神纹瓦当</p><p class="ql-block">汉(前206-220年),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西安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大约在春秋时代,古人根据天文观测,把沿着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28个不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一宿,后来又将28宿分为东、西、南、北四组,每组7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此龙、虎、雀、龟(蛇)被称为“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p> <p class="ql-block">秦咸阳城(前350﹣前206)</p><p class="ql-block">咸阳是秦的都城。史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咸阳是由一个中心城、周围许多离宫别苑构成的松散城市。其空间布局呈现出宫城分南北宫、宗庙与宫城分离而位于城外、在宫殿区出现苑囿等特点。文献记载了咸阳部分建筑象天规划,是象天设都理念的早期历史实践。</p><p class="ql-block">汉长安城(前202-25)</p><p class="ql-block">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首都。其建都从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开始,至东汉建武元年(25)。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可知,汉长安城近似方形,基本符合《考工记》中有关“旁三门”规制,但轴线位于全城偏西,且轴线两侧的建筑序列也不完整。</p><p class="ql-block">东汉洛阳城(25-190)</p><p class="ql-block">东汉都城洛阳,自建武元年(25)至初平元年(190)遭董卓焚毁,为东汉的政治中心。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可知,东汉洛阳城城垣形态不规则,城门十二座,城内两宫,两宫各有轴线。城外灵台等礼制建筑开始出现南宫轴线两侧。但城市其他重要功能空间还没有形成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献中对咸阳、长安、洛阳象天规划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p><p class="ql-block">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p><p class="ql-block">——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p><p class="ql-block">——汉末·佚名《三辅黄图》</p><p class="ql-block">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p><p class="ql-block">——东汉·班固《西都赋》</p><p class="ql-block">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p><p class="ql-block">——东汉·张衡《东京赋》</p> <p class="ql-block">中轴初现</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延续时间近四百年,建立的地方政权和割据政权数量众多,存续时间长短不一。这些政权建立的都城在布局上有创新与改变,最重要的变化是曹魏邺城出现了集中的中轴线建筑空间组合。</p> <p class="ql-block">魏晋洛阳城</p><p class="ql-block">魏晋洛阳城是三国魏、西晋政权都城,自魏文帝从邺城迁都洛阳,至西晋灭亡,共计93年。考古发现曹魏和西晋时期的洛阳,在城垣建筑方面保持了东又各日3日说,但在内外布局上,特别是修复东汉北宫时,参考了邺城布局。</p> <p class="ql-block">曹魏邺城</p><p class="ql-block">曹魏邺城是汉末曹魏政权的中心。邺城从东汉建安九年(204)至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经六国时期的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等延续为都。曹魏邺城是首次出现了单一宫城的都城,宫城正殿文昌殿、大朝正门与南城墙正门(中阳门)形成全城中轴线。真正意义上的都城中轴线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排水兽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隋唐宋辽金都城</p><p class="ql-block">隋唐至宋辽金时期,都城轴线上聚拢了越来越多的礼仪建筑,空间序列的规制日趋清晰,对全城的布局和营建起到重要的统领作用,其自身建筑形态与层次更加丰富,功能要素更加完备,景观秩序更趋恢弘。</p><p class="ql-block">双凤纹砖、莲花纹方转、莲花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辽上京城、北宋东京汴梁城、金中都、南宋临安城</p> <p class="ql-block">中轴典范</p><p class="ql-block">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在元、明、清三代更是作为大一统国家的首都,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都会。北京中轴线的形成与北京都城历史的发展密切联系,经过7个世纪的累积、完善,北京中轴线呈现南北贯通、严谨有序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建设之杰作和典范。</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p><p class="ql-block">元大都是一座在旧城以外的空间进行全新规划而新建的都城。其规划和建设重视对儒家经典中有关都城规制的遵循,首先确定城市中心、城市规模、四至范围和城市轴线,在此基础上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确定宫苑、坛庙、官署等重要空间场所。元大都的营建为明代北京城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1267-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大都是元帝国的都城。蒙古语称为 Dayidu ,突厥语称为“汗八里”( Khanbaliq ),意为“大汗之居处”。</p><p class="ql-block">元大都由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环套而成,为“回”字形布局。外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城门11座。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四面各有一门。皇城东部为宫城所在,其北有御苑;西部为太液池和太子宫、隆福宫、兴圣宫等宫殿建筑。宫城位于外城南部的中轴线上,为前殿后阁格局,四面亦各设一门。中央官署原来较分散,后来集中在皇城南侧和东侧。外城齐化门内设太庙,平则门内建社稷坛,形成左祖右社格局。皇城后面的海子(积水潭)斜街、钟楼一带成为重要的商业区。</p><p class="ql-block">这一布局形成了一条南起外城丽正门,经皇城棂星门,过宫城南门(崇天门)和北门(厚载门),直至大天寿万宁寺的中心阁(今北京鼓楼北),纵贯宫城中央,全长约3.8公里的都城轴线——元大都中轴线。大内最重要的宫殿——大明殿、延春阁都居于这条轴线上,其规模远迈前代。</p> <p class="ql-block">明清都城</p><p class="ql-block">明代前期,建都地点曾几经迁变。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都。次年,朱元璋又下诏以祖籍地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至洪武八年罢中都。其后方开始大规模改建应天府的大内宫殿,洪武十一年改称南京为“京师”。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四年开始陆续兴修城垣、宫殿、衙署、坛庙等。永乐十八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从此以后,明清两代都以北京为京师。</p> <p class="ql-block">明南京</p><p class="ql-block">明南京是明代都城之一,为外城、京城、皇城、宫城四重城结构。外城有城门18座;京城又称内城,有城门13座。外城与内城均根据山川、湖泊、河流等地理条件相地构筑,而非传统方形或长方形。</p><p class="ql-block">内城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过外五龙桥即是皇城的承天门。承天门前有“T ”型广场。千步廊外两侧为中央官署——“五部六府”。皇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开四门,正南门承天门与宫城正南门午门之间还建有端门。端门前两侧宫墙外,分别建太庙、社稷坛。宫城亦开四门,前朝后寝——前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后为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等。</p><p class="ql-block">明北京城以南京城为蓝本,南京城的格局对北京城中轴线的拓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中都</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下诏在临濠(今安徽凤阳)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即南京)之制”。洪武八年,放弃建都,但相关建设并未停止。</p><p class="ql-block">中都外城呈东西扁长的长方形,周长60里余,西南隅为将凤凰嘴山包入城中,还修建了一个凸角。共开城门九座,水关十八座。南面正中为洪武门。皇城周长19里,开四门。前建中央官署,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宫城周长7里,亦开四门。圆丘、方丘南北对称,日、月二坛东西对称。鼓楼、钟楼建于宫城东西两侧。城内有街道24条、坊104个。</p><p class="ql-block">中都的建造虽模仿南京,但其时的南京尚在草创阶段,中都的建设反而为南京后续的改扩建提供了经验。</p> <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中轴线</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北京城,史料记载“北京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可知明朝初年北京中轴线的格局应如南京城。但是,北京城继承元大都,在中轴线北部规划有钟鼓楼,这是两者的不同点。至明嘉靖时期,先后改建先农坛、天地分祀及展修南城,北京中轴线整体格局基本形成。</p> <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城</p><p class="ql-block">洪武元年(1368),明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后,改建城池,放弃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处,将北城墙南缩五里。永乐十七年(1419),将南城墙向南扩展二里。改造后的北京城周长四十里,共辟九门。永乐十八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明嘉靖时期,为强化京城防卫,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筑外城。因财力不足,只展修了南郊,称外城,城垣全长二十八里,设七门。北京城遂呈"凸"字形。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外城各门瓮城,明北京城至此定型。</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御制《皇都篇》碑文拓片</p><p class="ql-block">《皇都篇》为乾隆帝御制杂言诗,主要描述北京自唐虞以来的历史沿革和在本朝富庶兴盛景象。其中“惟彼陶唐此冀方,上应帝车日开阳”句,大意是说陶唐氏(帝尧)开辟的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中心,上方正对着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位置,这意味着北京居于“土中”,符合作为帝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景山寿皇殿</p><p class="ql-block">明代寿皇殿位于景山东北,是皇家游幸休憩之地。清初,用作考察臣下射箭技艺的场所。康熙帝去世后,曾暂厝梓宫于此,后用于供奉帝后圣像。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仿圆明园安佑宫的形制,移建寿皇殿于景山北部,继续作为其类似太庙的祭祀祖先的场所。乾隆帝在碑记中特别强调,移建后的寿皇殿解决了“未择山向之正偏”的缺憾,刻意做到“中峰正午”。这表明乾隆帝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中轴线意识。</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图</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佚名画。画轴自南向北描绘了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午门、奉天门和奉天殿等。画中人的身后是华表,站在文官的位置。这种图画式样为“待漏图”刻,由待漏行为产生了待漏图画。此种以北京城为背景、带人物的明代待漏图现存有数种,图画内容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明北京中轴线上的徐显卿宦迹示意图</p><p class="ql-block">琼林登第(皇极殿殿试、礼部琼林宴)</p><p class="ql-block">中秘读书(文渊阁)</p><p class="ql-block">承明应制(皇极门东庑)</p><p class="ql-block">皇极侍班(皇极殿)</p><p class="ql-block">司礼授书(司礼监)</p><p class="ql-block">金台捧敕(皇极门)</p><p class="ql-block">楚藩持节(4门)</p><p class="ql-block">经筵进讲(文华殿)</p><p class="ql-block">步祷道行(天坛)</p><p class="ql-block">轮注起居(皇极门东房)</p><p class="ql-block">日直讲读(文华殿)</p><p class="ql-block">玉堂亲篆(翰林院)</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故宫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想</span>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span>营国匠<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大作营造技艺,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包括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span></p> <p class="ql-block">蓝琉璃花砖</p><p class="ql-block">元(1271-1368年),拆除明代城墙时发现,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琉璃是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元代琉璃构件广泛用于各种建筑。元大都外的海王庄一带曾设有琉璃窑,明清时期也设琉璃窑厂,专门烧造专供宫殿、庙宇使用的琉璃构件,地名也改称琉璃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样式雷</span></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南方匠人雷发达参与了太和殿重建工程,显示出超群的技艺。此后至清朝末年,雷氏家族有八代人作为“样子匠”,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长期担任掌案,统领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园囿等的设计,此建筑师世家被世人誉为“样式雷”。</p><p class="ql-block">“样式”或“样子”,是我国古代对器物、建筑等图样的称谓,绘制图样的人被称为“样子匠”。第七代样式雷传人雷廷昌曾说过“样式房之差,五行八作之首,案(按)规矩、例制之法绘图、烫样,上奉旨议(意),下遵堂司谕,其拟活计,自案(按)法办以成,更改由上意。”说明样式匠即建筑师。他们根据建筑工程模数化、标准化的生产与设计特点进行建筑设计,完成图纸和模型。</p> <p class="ql-block">雷廷昌像</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雷廷昌(1845-1907)是样式雷第七代传人,曾先后主持过定东陵、惠陵、圆明园、普陀峪定东陵重建、颐和园、西郊香山引水石渠、西苑、慈禧太后六旬万寿盛典等工程的设计建造。</p> <p class="ql-block">交融礼乐</p><p class="ql-block">皇家宫苑、祭祀空间、国家庆典等政治活动空间、都城管理设施等是中轴线主要的物理形态,遵循相应的礼制与典章,中轴线交融礼乐,成为中国传统文明中君权天授、礼治天下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见证物。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都城,北京尤其是其中轴线区域,也是文化多元融合的荟萃之地。</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萨满祭祀图轴</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首都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坤宁宫明间是清代皇室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此图铀给坤宁宫每天夕祭时安奉“画像神”进行祭祀时的情景。夕篆祝牌中有“纳丹岱珲”,意为“七星之祭”,作为画像棒的七个女子,或许就是“纳岱珲”,为满族先世女真诸部世代崇祀的宇宙星神,护佑宅宇与生活安泰。</p> <p class="ql-block">礼序天下</p><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中国,人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临天下。为体现皇权至尊及其合法性的来源,皇帝所在的都城、所居的宫殿,其空间布局、形制及功用等都效法天帝居所、体现“天”的意志,祭祀空间则是和“天”、祖先及其他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和象征。推而广之,整个国家都尊崇并遵照“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礼乐制度构建层级重重的秩序,最终实现终极价值“和”,即人与天地万物及整个社会达成理想状态,所谓“礼序天下而致中和”。</p> <p class="ql-block">祭祀乐舞,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多元并蓄</p><p class="ql-block">北京处于游牧、农耕和渔猎文化交汇区域,分别代表三种文化的民族相继建立的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为都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在北京都城文化,特别是中轴线这一都城文化核心空间里有集中而典型的体现。宫廷文化与宗教文化、市井文化在此和谐共融,呈现了以中轴线为代表的都城秩序所带来的和而不同、融洽共生的社会万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躍</span>跤图</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年),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躍</span>跤即摔跤。图中15名躍跤手身穿满族传统套裤,发瓣束起,其中有五组人物,两两成对,正施展扑、拉、甩、绞等技巧制服对手,另外五人聚在周围,或整理衣服,亟待上场,或细细端详。史料记载,中国秦汉时期有角抵,晋代有“相扑”。到了南宋,相扑、兔抵是摔跤发展的一个鼎盛时髦。除了用于“功夫跤”之外,民间在东四、西四、西单、日崖出现了很多供老百姓游戏休闲的“私跤”场,原跤场是当时最有名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市井喧阗(tian)</p><p class="ql-block">京城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处。从元代开始,北京中轴线上的商业空间不断变化。元大都的万宁桥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附近的钟鼓楼及积水潭一带形成了繁盛的商业区,成为“前朝后市”的后市部分。明清时期正阳门一带成为京城的商业中心,沿街两侧不仅分布有大量的店铺、传统老字号,还有戏院、茶楼等娱乐之所。</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清.徐扬绘</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月初一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罕见天象。该画卷描绘了此刻京城内官员们正前往宫中朝贺,其中礼部和钦天监的官员则在观象台上观测天象,而市井百姓在出门拜年、逛街、燃放爆竹等迎新纳吉活动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日月合璧”指日月同时升起,“五星联珠”指水、金、火、木、土五星排列成近乎直线。古人视这一天象为瑞兆,预示即将迎来“海宇晏安,年谷顺成”的盛世。画面从北京城郊开始,经过城墙、观象台、东单牌楼,直至东安门和东华门,为东西向取景,再现了在中轴线统领下其一侧城市空间的肌理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清.徐扬绘</p> <p class="ql-block">民有民享</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北京开启了从帝王之都向近现代都会转变的历程,中轴线区域的宫殿、园囿、坛庙、广场等陆续转变为公共财产,功能上随之转变为服务市民和社会的博物馆、公园、广场、教育场所等。</p> <p class="ql-block">三、永恒之轴</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轴线建筑群成为具有厚重历史价值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这种转型过程的记录者。中轴线的价值及人们对其认知都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使中轴线适用于公众化的改造与保护也始终不辍。</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后,保护人类文明遗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为。在此共识下,北京中轴线有充分理由成为中国和世界恒久的共同遗产。</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时期,为解决市政交通等问题,拆除了天安门前部分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以北京老城为中心逐步扩建首都的方针。随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开国大典的举行等,天安门广场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服务于人民的天安门广场逐步改扩建,做到继承传统布局和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两者并重。</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立面图、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p><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中心,北距天安门约463米,南距正阳门440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即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梁思成就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致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信(复制件),原件藏清华大学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发展之轴</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在近现代的公众化转变,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公众生活。从国家的各类庆典仪式到普通民众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当代中轴线空间承载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现代社会功能。融新于旧、化旧为新的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国家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都市空间。</p> <p class="ql-block">升国旗</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按照法律规定,天安门广场每日升挂国旗。</p> <p class="ql-block">国家之责</p><p class="ql-block">在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等方面,国家承担着主要责任。自1949年以来,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对于中轴线保护而言,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进入新时代以来,转入快车道。北京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法律层面到具体的修缮项目,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交通图,1979年</p> <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我与中轴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脊梁,支撑和规范着这座古城的生长,也在每一代北京人、无数的旅人以及她的向往者那里留下了多样而斑斓的印记,在互为底色、彼此观照中,共写生生不息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挑选的一些老照片、老物件,都是些与中轴线有关的故事的记录和见证——原来我们与中轴线如此之亲密!我们希望您也来说说自己与中轴线的故事……这是一个开放的展项,您收藏的与中轴线有关的老物件、老照片也可以在这里展示、分享,让这个展览也可以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人民之树</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王朝时代结束。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北京中轴线建筑群逐步走向公众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中心轴,对其现代城市空间扩展继续发挥着统领作用,在体现历史文化价值与实现人民民主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传承之轴</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在经历近现代的功能与性质转变后,已经真正融入于现代生活、回归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传承发展其精神内涵的同时,其所为不可移动文物,又具有物质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如何守护传承历史文脉,永久留下历史记忆,是北京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进程中的一道“必答题”。围绕着这一主题,北京市不仅积极出台政策,以中轴线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而且,在中轴线价值推广、公众参与等方面也积极探索,以使中轴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风采。</p> <p class="ql-block">公众参与</p><p class="ql-block">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充分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提高参与度,政府制订行动计划,协调各方关系,在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后,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才真正成为公众事务。</p> <p class="ql-block">北京建都简史与中轴线发展</p> <p class="ql-block">不同轴线各美其美</p><p class="ql-block">设定城市轴线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常用方法,在各历史阶段世界城市案例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世界遗产比较研究框架——遗产类型、遗产所属区域、遗产年代和遗产主题出发,把北京中轴线放在世界文明的视野内,展示其代表性与杰出性。主要通过与中华文明圈内具有中轴线的历史城市,以及其他不同文明的历史城镇与中心进行比较,来突出北京中轴线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比较视野下的北京中轴线</p><p class="ql-block">展厅用互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堪培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路易斯岛、巴西利亚、</span>华盛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彼得堡、巴黎、</span>首尔、京都、新德里等多个城市的中轴线示意图,虽然远不如北京的中轴线宏大壮阔,但也让人看到了不同轴线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大洋洲澳大利亚堪培拉</p><p class="ql-block">非洲塞内加尔圣路易斯岛</p><p class="ql-block">美洲巴西巴西利亚</p><p class="ql-block">美洲美国华盛顿</p><p class="ql-block">欧洲俄罗斯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欧洲法国巴黎</p><p class="ql-block">亚洲韩国汉阳城遗址(今首尔)</p><p class="ql-block">亚洲日本平安京遗址(今京都)</p><p class="ql-block">亚洲印度新德里</p> <p class="ql-block">我在中轴线上——中轴线景点虚拟打卡拍照。展厅出口处排队站在绿幕前,以中轴线的某个景点为背景拍照留念,像真的去了一趟中轴线一样。</p> <p class="ql-block">仰视天、俯画地,几千年间古人擘画的理想都城秩序体现在北京中轴线。</p><p class="ql-block">自金海陵王于1153年迁都燕京(称中都),北京已有870年的建都史。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从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营建开始,历代踵事增华,终成皇皇巨制,匠心藻思,是处可见。她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国家庆典的仪式性空间,与城市管理设施、商业街市等多元的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与老城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因而北京中轴线申遗就成了带动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纲”——纲举而目张。</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的今天,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与保护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加入到中轴线保护的行列中,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赢局面正在形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