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出生于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即公元465年,原籍山东莒县东莞镇沈庄内,而出生地则是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他的代表作品就是《文心雕龙》。</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主要探讨了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5篇总论是整部作品的枢纽和理论基础;20篇文体论,每篇分别论述一种或几种文体;19篇创作论,分别论述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创作风格、写作技巧和文辞声律等;5篇批评论,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对过去的文风以及作家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作出评价,并探讨了批注的方式方法;最后一篇是全书的总序《序志》,对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做了说明。</p><p class="ql-block">此外,《文心雕龙》还详细而深入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即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同时,书中也阐述了各种文章体裁的源流,其中不乏细致、中肯、精辟的见解。这些都是《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中的批评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全面性:批评论在《文心雕龙》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涵盖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态度、方法、标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批评理论。</p><p class="ql-block">新锐性:刘勰的批评观点较为新锐和精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不仅对前人的批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还提出了许多新的批评见解和方法。</p><p class="ql-block">实用性:刘勰在批评论中强调了批评的实用性,认为批评应该服务于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历史性:刘勰在批评论中注重历史性的角度,通过对不同时代文学风气的变化和文学发展的脉络进行分析,来评价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优劣。</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中的批评论具有全面性、新锐性、实用性和历史性等特点,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刘勰的批评观点体现新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独立性,认为批评不应只是依附于创作或鉴赏,而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这种对文学批评独立性的强调,在当时是较为新颖的。</p><p class="ql-block">重视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社会功能。他主张通过文学批评来引导社会风气,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这种将文学批评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的观点,也体现了其批评观点的新锐性。</p><p class="ql-block">提出“六观”批评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六观”批评法,即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这种方法既全面又具体,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作品的优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p><p class="ql-block">倡导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刘勰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公正、客观,不应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他主张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这种对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也是其批评观点新锐性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刘勰的批评观点在独立性、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以及公正性和客观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锐性,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六观”批评法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刘勰所提出的六个观察点来全面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这六个观察点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位体:即作品的主题、体裁、结构和风格。刘勰认为,批评家应该首先关注作品的整体架构和风格,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文学规范,是否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置辞:即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词汇选择。刘勰强调批评家应注意作品的语言是否精炼、生动,词汇是否恰切、富有表现力,以及整体语言风格是否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通变:即作品的创新性和变化性。刘勰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变革和发展。批评家应关注作品是否在内容、形式或技巧上有所创新,以及这种创新是否得当、有效。</p><p class="ql-block">奇正:即作品的正统性和独特性。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既应遵循一定的文学传统和规范,又应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创意。批评家应评价作品是否在保持正统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刘勰强调批评家应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要素,以揭示其深层含义和价值。同时,还应关注作品是否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宫商:即作品的声律和音韵。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声音美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批评家应关注作品的音韵是否和谐、节奏是否得当,以及这些声律因素如何与作品的整体风格相协调。</p><p class="ql-block">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刘勰的“六观”批评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关注作品的外在形式,也深入探究其内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的优劣和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