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于都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集结地、出发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及其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就是从这里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纪念园入口的主题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1934米,底座边长10.18米,正面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背面镌刻着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碑文。一九三四年,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十月上、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政府等领导机关及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县域,进行集结休整待命与兵员、粮款、武器弹药的补充。十七日至二十日,中央领导机关及中央红军主力八万六千余人,先后从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靖石的渔翁埠等八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十月十八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随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东门渡口过河踏上征途。</p> <p class="ql-block"> 碑座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 "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 长征第一渡,这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的八大渡口之一,是中央红军的出发地。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万7千人分别从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三门和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长征路。中央军委、红军总部等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县城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于都河前,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送上一顶顶斗笠,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意。红军战士凝望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份份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p> <p class="ql-block"> 草鞋墙,这面满满的草鞋墙,饱含了苏区人民对自己热爱的子弟兵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当时所能做的全部,就是赶做了20万双草鞋送给即将开拔的部队。出发时据说每位战士穿一双,带两双。谁知道一走就走了一年,三双也不够,加上打仗遗失,赶路丢掉,过雪山草地的时候,都有很多战士没有鞋穿,竟是赤脚行军,作战,扛物资,抬担架,甚至冲锋,每个人脚上都起了厚厚的老茧,里面有树枝、石头,沙子,即使这样,也未能阻档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和胜利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 苏区群众夜以继日为红军赶做草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军民团结一心在于都河上搭浮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于都的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革命斗争的奋斗史,代表着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标志。于都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八万六干个生命最后凝结为八万六千颗火种,继续信仰之光的征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