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的美丽

何彦

<p class="ql-block">  2月18号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茶花嫣红、梅花绽放,暗香涌动、春水潋滟的杭州,一路去心之所向的瓷都景德镇,快到黄山服务区,路牌上显示婺源,我顺嘴一说,记得短视频上看过“篁岭晒秋”,好美!先生提醒我查查,一查,勾起了去篁岭的念头,立刻查路线,很近。就从江湾服务区下高速,直奔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车渐行至婺源小镇,四面环山,田野平坦,小麦葱绿,油菜花金黄金黄的,春意盎然。黝黑的柏油路画着红黄蓝隔离线,醒目亮丽。路边矗立着一排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各种小吃农家菜应有尽有,酒肆的招牌霓虹闪烁,形成一条长龙,游客人头攒动,操着各种口音,好不热闹。更撩逗我的热望,狠不得抬脚就到。临近婺源篁岭小镇,四面环山,田野平坦,公路上画着红黄蓝分界线,醒目明丽。走到小镇,一座座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林立,尽情展示着各种小吃农家乐,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酒肆招牌霓虹闪烁,形成一条长龙,更撩逗我俩的激动心情,恨不得抬脚就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停好车,迫不及待购票坐缆车上山。缆车全长1228米,高度落差196米。缆车下竹林一丛一丛,葱绿茂盛,茶园矮矮壮壮,因地势而形成梯田。下了缆车,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门和玫红的玉兰花,远处半坡是梯田,褐色的田埂,绿油油的菜苗,我来的有点早,错过了创意油菜花景。我想:油菜花盛开时,茎干碧绿,花朵密密匝匝的,蝶飞蜂舞,嗡嗡的闹着、游人漫步在油菜花中,争先恐留下一张张倩影,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幽静的小路,左手拐角处正在施工修建山谷漂流,因地制宜,吸引游客,发展经济。来到篁岭古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晒场,面对着的是主席台,主席台的左边摆放着一个有年代久远的大风车,右边用竹匾装扮着丰收的氛围,上面用黄色书写着“来篁岭晒个秋”,中间一个景区工作人员,穿着70年代军绿色的军装,拿着大喇叭吆喝着“乡亲们,家家及时晾晒粮食......”哦,原来在开晒秋动员会,好有年代代入感。晒场的右边是枝叶繁茂蓊郁的古树,定睛一看,呀,树龄1000年,最年轻的也有480岁啦。左边是婺源篁岭名俗文化展示中心,大门的两边挂满粒粒饱满,金灿灿的玉米棒串。走过徽式的门楼,拐个弯,呈现在眼前的是篁岭的全景图,它坐落于婺源东部石耳山脉之中,徽式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幽静,被称为“挂在山崖上的村落”。重庆洪崖洞和它相比,太小气。</p> <p class="ql-block">  我俩先从民俗博物馆开始游览。有诗赞曰“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原来以"晒秋"闻名遐迩的篁岭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岭高500米,建于明代中叶,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地无三尺平"四面环山的篁岭,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又被称为"梯云人家"。原来这个民俗博物馆是曹家的祠堂,典型的徽式建筑,分为三个庭院,从高大门楼走进,第一个庭院是祠堂,中间是天井,便于采光通风;第二庭院是民俗文化展览;第三个庭院是学堂,体现了他们“耕读传家”的理念。整个建筑从外边看高而小,走进建筑精巧,雕梁画栋,两层小楼,三进庭院,幽静而古朴,无不体现了安徽人含蓄包容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鳙的故里。据说有户曹姓官员不知何因(估计为了躲避朝廷追捕)特地将整个家属搬迁到篁岭,如今成了篁岭最大户人家;曹姓官员在篁岭办学、造房、垦荒建造梯田,种植水稻、油菜和其它经济作物,整个篁岭不用外出就能自给自足,犹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我们走出祠堂,先从天街逛起。街上商品琳琅满目,有爆米花、烤红薯、春糖、炸红薯片、炸米皮果、柿饼等,香气扑鼻,让人只咽口水;还有各种文创饰品,让人不由得想起“天上的街市”。正当我陶醉其中,仰望天空,街道上空家家户户伸出的层次不齐的木棒是干啥的?勾起了我的兴趣。正在疑惑,来到网红打卡地,才知这是“晒秋”。</p> <p class="ql-block">  篁岭保存良好的徽式古村落格局,有原汁原味古村落风貌及民情民风,篁岭村庄的房屋结构开式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从重叠叠,甚是壮观。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街房屋依山而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落差,数百栋的徽派古民居在百米的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的排布,篁岭人把晾晒架放置在房屋的屋檐外,圆形他们用长长的木杆伸出楼屋,上置竹筛、竹盘、竹笾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层层叠叠的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式民居,而每栋楼屋前,都有晒秋的圆圆竹笾,笾中黄的菊花,金黄的南瓜片和玉米、绿的豌豆、白的芸豆、红的辣椒,土黄色的糯谷等格外醒目。有心的篁岭人则把辣椒豌豆南瓜摆成了不同的形状:福字、国旗、五角星、鱼等吉庆的图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的习俗:春晒茶叶山蕨,夏晒茄子豆角,秋晒稻谷红辣椒。数</span>百年来,篁岭人无意间创造了一处中国绝无仅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独特的民俗,“最美中国符号”,不知成就了多少画家、摄影家的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篁岭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的亮点,这里近五百米的"天街"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span>前店后坊,活脱脱一幅缩写版流动的“清明上河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里更是极佳的拍照地,随便一扣,满满的美,也极易勾起“乡愁”,所以这里有被称为“中国乡愁地”。</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循着山上的指路牌,在湿瀘瀘的山道上兜兜转转,来到花溪水街。溪水是这条街的主角,是灵魂,是眼睛。</p><p class="ql-block"> 这是“站立”在陡坡上的一条长百米的短街。一条小溪顺着山势向下流淌。它遇洼,积水成潭,潭溢成瀑;它遇石,激漩成雾、成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溪两边的防护墙顺着坡势高低参差,颇具匠心地装饰着磨盘流水和盆花。&nbsp;</span>溪两岸是石磴道,往下行多级,即有一平台,再往下行,再有平台,如此重复不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的平台建有连通两岸的桥,有石板桥、石拱桥,也有木桥,姿态各异,各具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有的平台即是商店的门口,有售旅游纪念品的,有售饮料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寻了一家咖啡吧,对着水街坐下,点了桂花酒酿丸子,一边品着美味,一边欣赏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汉服的少女们,尽享水街这份惬意与闲适。</span></p> <p class="ql-block">  溪底有三景:一是大水轮。在溪水的冲击下,大水轮悠悠地转动。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红豆杉林,有棵挂牌的红豆杉,树龄达510年。三</span>是悬浮土屋。一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约6米见方的婺源特色的土墙建筑,可是中间却是断裂开的,神奇的建筑被拦腰斩断,</span>屹立不倒,仿佛整栋房屋神奇地悬浮在空中,牛顿见了也要摸不着头脑。景区接待介绍说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存在的悬浮屋,不知真假。不过篁岭“悬浮屋”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接近傍晚,我们走上垒心桥。此桥全长300多米,离地200多米,中间有50米的玻璃桥面,极具挑战人的胆量和心理素质,故取名“垒心”。站在桥上可以一览篁岭的大地艺术——梯田花海。我想,当油菜花绽放时,千亩梯田定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携朵天上的云彩作别这座“天上的街市”。它的质朴、典雅、闲适安逸久留心间。在这里让我体验了满满的童年乡村气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了改善山里人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它已失掉了“世外桃源”的恬静,而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虽在极力营造往昔的生活情景,但少了份滋味,内心深处升起缕缕遗憾,我期待她那份固有的古朴幽静、恬适安然...... 写于2024年2月24日 汉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