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元宵

杜寿兴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曰“元宵”。元宵节是一个饱含文化底蕴的节日,自隋唐以来,关于元宵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果古人有朋友圈,那么历代文人墨客会发什么文案,来描写这人间烟火呢?</p><p class="ql-block">  唐代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长安城里大放花灯,一个“合”字写出了游人与灯火融为一体的热闹景象。夜幕中,马蹄踏过处,卷起薄薄的尘土,又以“逐”字将明月拟人化,连月亮都想加入到欢庆的人流当中。尾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不知不觉到了深夜,人们仍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滴漏你慢慢地滴,不要催促游人,充分展现了元宵佳节张灯结彩的盛景和游人不忍离去的盛情。</p><p class="ql-block">  元宵这天并非所有人都是快乐的,同处唐代的白居易在《长安正月十五日》写道:“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这是诗人赴长安应试科考时所写。正月十五的长安都城,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城虽好,对于诗人来说却是异乡,加之身患疾病,此时压根没有心思加入到热闹的人群之中。明月高悬,春风拂面,面对大自然如此美好的景象,本该享受欢乐,然而万人同乐的夜里,只有诗人抱病在身,独自哀愁,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阙《青玉案·元夕》是写元宵节颇为著名的作品。辛弃疾从视觉、嗅觉、听觉上渲染灯火辉煌、烟花绚烂的元宵夜景。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显示出“那人”的与众不同。暗指词人孤高淡泊的品格。词人辛苦寻觅,蓦然惊喜。</p><p class="ql-block">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是宋代欧阳修的作品,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广为流传。去年元月夜的时候,女主人公和情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温馨而幸福。而今年“月与灯依旧”,却见不到曾经的那个人,女主人公的恋眷之情不可遏制,万般心事无人诉说,只得任凭泪湿衣衫。</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是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描绘了当时上元节做元宵卖元宵的风俗。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形似珍珠的江米用井水进行淘洗,外皮用江米磨制的米粉做成。寥寥数字,写出了“桂花核桃馅”元宵的制作过程,汤圆馅料香甜、白胖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诵,也充满着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团圆日子,也是一个浪漫的日子。重温古人笔下绝美的元宵佳句,感受人间烟火,体会古诗词中的爱恨别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