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之际,参观山东省博物馆

昕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写:于新建 2024年2月12日</span></p> <p class="ql-block">  利用春节假日期间,我们几位朋友相约,驱车济南到省博物馆,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早上当我们赶到博物馆时,那里已经是车辆拥挤了。在维持秩序警察指点下,我们将车辆停在了博物馆西边大润发超市的地下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博物馆广场上,已经不是前些年那样的冷冷清清,而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早早的排起了进馆的人流长队。蜿蜒起伏,弯过了几道弯,俨然就像一个天然的长龙。啊,今年是中国的龙年,眼前这幅景象已经形成了一个自然的龙跃飞舞景观。</p><p class="ql-block"> 随着这几年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对旅游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人们更多的关注着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更多的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舞剧院和文化宫等文化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今天的人流中,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家长带着老人、孩子,挈妇将雏,来感受那浓浓的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怀。我们深深地为他们的热情而感到高兴而折服!</p> 历史文化长河点滴 <p class="ql-block">  我们山东有巍巍泰山,海陆相连,山川纵横,沃野无边。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理想的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这里也是随处可见。让我们在这里信手拈来,给大家龙年的喜庆添一点乐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博物馆收藏的“铜甪端”(明)。甪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神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省博物馆收藏的双耳四足方口铜炉(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省博物馆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铜炉(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省博物馆收藏的木版年画“和气致祥”(民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在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木版年画“刘海戏金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的一对木板年画“大戳锤门神”(清版现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的木版年画“小老虎”(现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省博物馆收藏的木版年画“发福生财庄稼忙”(清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省博物馆收藏的木版年画“居家欢乐过新年”(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在山东流行的蓝印花台布。</b></p> 山东古代科技一瞥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博物馆里,各个主题内容展厅琳琅满目。如果初次来,往往是令人目不暇接,随人流光顾。时间有限,我们只有按照感兴趣的领域,有选择的浏览。</p><p class="ql-block"> 我选择性地参观了《考工记—山东古代科技展》。</p> <p class="ql-block">  《考工记》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是一部手工技术汇编而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25个工种的内容。书中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到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考工记》的出现,远比宋朝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技术名著还早了近2000年左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工艺技术类典籍,对山东古代乃至全国的制作技术发展产生过极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从早期滕州出土的“汉画石板雕刻”石碑中,就有齐鲁纺织工艺图的雕刻,印证了古代齐鲁大地纺织业的兴盛发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从滕州出土的“汉画石板雕刻”中的—纺织工艺图的拓片。</b></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的发源地,“齐纨”、“鲁缟”作为两种流行的丝织品而蜚声国内外。诗人杜甫就曾经有著名的诗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就是对当时齐国纺织业发达、市井繁荣的悉心描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春秋战国时期,齐纨鲁缟,扬名天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两汉时期的丝织业,兴旺发达。</b></p> <p class="ql-block">  山东古代的建筑业在我国的建筑业历史上,也有恢宏的建树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国最早的古长城—齐长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东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山东最早的木结构大殿—“广饶关帝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山东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石佛塔—山东济南“神通四门塔”。</b></p> 辉煌的山东革命斗争史 <p class="ql-block">  我们山东省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圣地。从建党、第一次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第二次土地革命和建国时期,都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政权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山东的两位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同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建党初期,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活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邓恩铭同志给父亲的家书手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邓恩铭同志创办的进步刊物《晨钟报》和报头章。</b></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山东一大批成员,像王统照、臧克家、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琛、胡也频、丁玲、萧军、萧红等,成就了山东左翼文化的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左翼文化,骁将云集。</b></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年轻时,就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并被我党派进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工作,为“西安事变”的善后和革命的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p> 战火中的胶东乳娘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乳山市崖子镇是八路军军工厂和抗日民主政权的所在地。为了收养八路军的孩子和烈士遗孤,在镇上办了一所育儿所,并动员和征集了当地300多名老百姓作为“乳娘”,负责养育这些孩子们,以解决八路军战士们的后顾之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乳山县崖子镇胶东育儿所旧址照片。</b></p> <p class="ql-block">  就是我们家乡的这些胶东乳娘,用她们年轻母亲的心,精心地呵护和养育着这些孩子们。在那饥寒交迫的动荡日子里,她们时时都在用鲜血、生命去养育这些孩子。无论是日寇扫荡或飞机轰炸,就是拼上性命,宁可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好他们。在这片温情而不屈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先后多年为革命养育了1223名烈士的遗孤和孩子。</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被乳娘养育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乡-那就是乳山市崖子镇育儿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崖子镇育儿所的部分烈士遗孤和孩子们。</b></p> <p class="ql-block">  自幼在家乡长大的我二姐告诉我,我家大伯母和二姐的婆婆当年都曾经做过乳娘,养育过烈士的遗孤。虽然过去了多少年,她们都是无怨无悔,心里始终还一直挂念着她们曾经养育过的孩子们。如今,岁月的磨蚀,当年的乳娘大多数都已经不在了,偶有幸存者也是接近百岁的耄耋老人。虽然有许多我们今人并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不知道她们的模样,但是她们那无私奉献的大爱,在我们心中铸就了乳山市“母爱圣地”的辉煌称号,她们那朴实和无私奉献,在我们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今天,“母爱圣地”乳山市的街景一角。</b></p> 马 石 山 十 勇 士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我们家乡的《马石山十勇士》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博物馆里“马石山十勇士”塑像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  在我儿时,经常听妈妈讲《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那时候,妈妈在栖霞学校读书和工作。深受本家大舅舅的影响,参加了抗日的革命工作,并在学校里担任了抗日青年妇女队长。</p><p class="ql-block"> 马石山在我家乡乳山县马石店乡境内,绵延在乳山、海阳、栖霞、牟平四县交界处,是八路军胶东根据地的中心地区。1942年11月,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坐镇烟台,亲自指挥,纠集青岛、烟台、莱阳等地的日伪军2万余人,在飞机、军舰的配合下,日伪军以密集的队形,从四面八方对我根据地中心区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冬季“拉网式大扫荡”。 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杀光当地老百姓,切断与党政军机关的联系,彻底摧毁胶东抗日根据地。日伪军疯狂的“三光”扫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500多名群众被日寇暴虐杀害,受伤致残者更是无法计数。</p><p class="ql-block"> 为了跳出包围圈,掩护群众突围,时任胶东军区司令的许世友下令八路军以营连为单位,开展游击战,抗日组织人员潜伏在老百姓中,都分散活动。由于指挥得当,浴血奋战,八路军主力连夜转移,与敌人擦肩而过,跳出了包围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抗战时期的许世友司令员在山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胶东抗日根据地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们。</b></p> <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气急败坏的日伪军5000余人分多路奔袭胶东,开始向马石山地区收缩,牟平、海阳、栖霞等县7000多军民被拉入“网”中。白天敌人采取梳篦战术,逢山逢村必搜必烧,连荒庵野庙都不放过。晚上,日伪军野地宿营,在要道山口处拉起铁蒺藜,挂上铃铛,每隔三五十步就燃起一堆火,以防止根据地军民突围。当时,妈妈和我大姨她们一家人也都被包围在里面,处境十分危险。据妈妈回忆,那时候,马石山上到处都是野火,遍地都是被杀戮的尸体,到处是被驱赶的人群,大家乱作一团,沿着山沟相互搀扶依靠,漫无目标的躲藏逃难。</p><p class="ql-block"> 当时,胶东军区5旅13团三营7连2排6班,在班长王殿元的带领下,赴东海军分区执行完任务返回,正好途经马石山此地。当得知有不少群众和地方干部被日伪军包围在马石山下,班长果断决定:“留下来,救群众!”</p><p class="ql-block"> 他们利用日伪军的人困马乏,大多数都宿营了,只有一些游动哨在站岗。他们悄悄的干掉了几个烤火的哨兵,扑灭了日军的火堆,硬是把日军的包围网撕开一个小口子,掩护群众往外跑。看到了八路军来了,生存的希望来了,老百姓争先恐后的往外跑,场面十分混乱。王班长他们尽量安抚百姓,不要出声,不要慌乱,大家尽量往外跑。当听说在一些山沟沟里还有许多人时,他们先后三次冲进包围圈,解救更多的老百姓。这时,“十勇士”在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还有一个群众没有救出来,我们就是没有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第四次冲进包围圈时,天色已渐亮,朦胧中被日军发现,黑压压的一片包围了上来。在激烈的拼杀中,有四位战士先后牺牲。为了掩护没突围出去的群众,把敌人吸引到自己这一边来,王殿元等人没有突围,而是且战且退,义无反顾地向老百姓突围的反方向马石山主峰南侧而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油画《浴血奋战》</b></p> <p class="ql-block">  24日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依托一道石墙和几处天然岩石顽强地坚守,与四面攻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打退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最后,他们子弹打光了,砸坏枪支,用石头与敌人拼杀。在日军冲上来的最后关头,王殿元班长与仅有的两个战士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的一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被围的上千名老乡们得救了,而王殿元班长等10位战士却长眠在马石山上,当地的老百姓给他们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p><p class="ql-block"> 在大“扫荡”结束后,许世友司令员得知,整个马石山地区有6000余名群众被解救而免遭敌人屠杀,军区16团、17团为掩护群众脱险,有4个连几乎全部阵亡,共540余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 在胶东军区反“扫荡”总结大会上,许世友司令员听了各单位的汇报后,表扬了13团,号召全区部队向13团“十勇士”学习。并宣布:</p><p class="ql-block"> “13团损失了一个班,救出了千余名群众的生命,要大力宣扬‘十勇士’精神,再给13团补足兵源一千人。”极大的振奋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p><p class="ql-block"> 过去听妈妈讲“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时,我总是遗憾不知道这十位勇士的名字,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他们是: </p><p class="ql-block"><b> 胶东军区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10名战士——班长王殿元,战士赵亭茂、王文礼、李 贵、杨德培、李武斋、官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马石山十勇士生前的珍贵照片。</b></p> <p class="ql-block">  回忆过去这一段历史,妈妈总是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马石山十勇士,就没有我和你大姨一家人的今天,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的幸福,你们千万千万、世世代代都不要忘记他们啊!”</p><p class="ql-block"> 胶东著名的人民作家峻青先生也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回忆,在谈到写《马石山上》的时候,他说,“我是含着眼泪写的。真的,如果没有这十勇士,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也活不到今天,当时就死在马石山上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在马石山主峰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建起“马石山十勇士纪念堂”。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典礼期间,“马石山十勇士”作为第一英模方队的旗帜,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党和人民的检阅。</p><p class="ql-block"> 此时,使我想起了北京大阅兵典礼 上,一位从胶东根据地走出来的、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军人张玉华老将军,当他受到检阅时,他一直高高的举手敬礼,他在向天安门、在向“马石山十勇士”旗帜、在向所有为新中国而献身的战友们致敬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张玉华少将。</b></p> <p class="ql-block">  巍巍的马石山啊,你永远不会忘记这伟大的十勇士啊!</p><p class="ql-block"> 壮烈的马石山十勇士啊,我们会永远感激你们不忘人民的初心,感谢你们为了我们而英勇献身的赤诚!</p><p class="ql-block"> 马石山有知,我们永远怀念你们!</p> 后     记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离开省博物馆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站在广场上抬头望去,参观的人流,仍然不见减少,前面看不到队伍的头,后面看不到队伍的尾……人们参观的热情仍然是那样的饱满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爱这里的人们,更热爱为人们建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