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的发展历程

杨雯倩

<h3>东汉章和元年,与中国相邻的西城大月氏和安息等国为了结好汉室,不远万里把象征吉祥、威武的狮子作为礼物送到中国,很快就引起了朝野的关注,也引起了广大群众对这一瑞兽的喜爱。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礼乐志》中提到“象人”,似是史籍中最先有“狮”而且加以作“戏”,可以认为戏的表演形式是狮舞的开始。</h3> <h3>三国时期,魏国人广陵亭、侯孟康在《象人》中写道:“若今戏如虾,狮子者也。”北朝时,舞狮被当时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br></h3> <h3>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br></h3> <h3>北狮</h3> <h3>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有:“作六牙白象负释迦(佛像)······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兽名)、师(狮)子导引其前”。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将狮子作为护法驱邪的祥瑞,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加之南北朝时期佛导大兴、庙会频频举行,舞狮自然也应运而生。<br></h3> <h3>隋朝,包括舞龙舞狮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br>盛大的场面,隋代的元宵节之夜可以看到<br>它与其他拟兽舞一起欢舞。<br></h3> <h3>唐朝,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唐代《太平乐》中有《五方狮舞》,在140人高唱《太平乐》伴随下,五方舞狮(伎人扮演)由数十名“狮子郎”牵引,举行规模盛大的舞狮表演。现在看到的舞狮及造型均成形于唐代,而后代时的狮形也成为了后代狮子形象的规范,为以后舞狮中的造型奠定了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赋诗《西凉伎》,诗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舞狮子。<br></h3> <h3>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br>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br></h3> <h3>南宋时期,有多达100余人的卖艺团体,打拳、舞狮、弄枪使棒练习舞剑,还有各种杂技艺术,常在都城中的空地上进行表演,热闹非凡。宋代诸军百戏中的“七圣刀”“抹跄变阵子”“上杆板落”等杂技艺术都是受到舞狮和武术的影响而形成。舞狮不仅有成人表演的狮舞,还有儿童表演的狮子戏球舞、狮子合舞和狮子会等名目。在宋代还出现了以专门卖艺为生者,称作“路歧人”。南宗苏汉臣画的《百子嬉春图》,给人们留下了宋代儿童狮舞的宝贵资料。 <br></h3> <h3>元朝,舞狮已有迎宾的用途。<br></h3> <h3>明朝初年,广东佛山怪兽肆虐,乡农舞狮头驱之。自此,逢年过节,当地人民都有敲锣打鼓,挨家舞狮,以示消除灾害,预报吉祥。高谊认为,明代初期,广东佛山自创的南狮形成。<br></h3> <h3>南狮</h3> <h3>清朝,各地以舞狮为名组织起各种狮子堂,舞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舞狮的种类和表演形式多起来。从清代《普庆升平图》中可得出,其已为宫廷及民间各大节庆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之一。清末时期,民生穷困潦倒,苦不堪言。岭南自古便处于边缘地带,远离中心统治,成为统治的薄弱之地。在这里,起义和反抗暴动风起云涌,有许多反清人士和武林中人秘密聚集在一起,使得清朝时期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兴盛。禁止百姓习武,民间的义士们以习练舞狮表达歌舞升平为理由,实则用以强身健体,为起义作战而准备。<br></h3> <h3>明、清两代瓷器上的狮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