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纪元的美篇

光明纪元

<p class="ql-block">著名雕刻家:阿尼哥和刘元阿尼哥(1243-1306年),尼泊罗国(今尼泊尔)人,元代喇嘛教艺术的先驱者,幼名八鲁布。《元史·方伎传》说他善画塑及铸金为像。中统元年(1260年)尼泊罗国王命他率领民工80人来吐蕃(今西藏)造黄金浮图(塔)并由他监修,时年仅17岁。1261年浮图造成,阿尼哥请求回国。帝师八思巴念其聪敏,便将他留下,乃祝发受俱为弟子,并偕其入京朝见元世祖,从此便得到朝廷重用,任元朝诸色匠人总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朝廷中土木塑绘、铸造等事,均由他负责管理。他在元朝供职10多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作品,同时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阿尼哥有六个儿子,其中阿僧哥官至大司徒,阿述腊官至诸色匠人总管府达鲁花赤。门徒中较为出名的有搠思哥、斡节儿、八哈失、八儿卜、朵儿只等。汉人刘元是他的最出色的门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元,蓟县宝坻人。活跃在13世纪后期。初为道士,后从阿尼哥学艺,青出于蓝。以他那高超的技艺,蜚声朝野。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刘元作为宫廷御用艺术家,受到元世祖、元仁宗的特别器重和礼遇,也受到种种限制。仁宗尝勅元非有旨不许为人造他神像。后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皇帝赐两名宫女给刘元为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元画塑兼能,特长塑作,而且于梵式佛像、汉式佛像均精。文献记载,刘元生平所作雕像以道教形象居多。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个性鲜明,生动感人,闻名遐迩。受到当时和后代广大群众的称道和热爱。大部东岳庙快落成时,长春宫都提点冯道颐请刘元去塑像,因皇帝早已有旨,非经特许不准刘元私自为他人造神像,刘元左右为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达到为长春宫塑像的目的,他就装作神灵附体,三天不省人事,说胡话,非要去东岳庙,为使他康复,皇帝只得恩准。刘元去东岳庙之后,病情果然好转。同时,刘元要他的门徒和孩子向朝廷上奏章,一方面报告刘元的病情,一方面说明他要去东岳庙塑像的愿望,终于得到首肯。东岳庙主尊作仁圣帝像,气宇轩昂,有帝王风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当塑造侍臣像时,感到无从下手,便去翻阅宫廷收藏的秘书图画,当他看到唐魏征的画像时,立即有了主意,赶到庙里,一口气便塑好了仁圣帝身旁的侍臣形象,非常成功。足见刘元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肃认真,可惜他的作品没有留传下来。北京至今尚有刘元塑胡同,说明刘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元代书法总的倾向,同绘画一样尚意。但其成就,除赵孟頫、鲜于枢等少数名家外,远不如绘画。元初书坛,基本上呈现两种风貌:一种是南宋末期放纵恣肆书风的亚流;一种是北方金国奇险骠悍书风的延续,但都是宋人书所谓"尚意"的体现。与两宋书坛相比,元初书坛几乎没有一位风格独具的书家。只有当赵孟頫步入政坛,施展他的影响时,元代书坛才真正出现了转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反宋人书法崇尚险怪的流弊,号召恢复晋唐清隽流便的书风,并且身体力行,创造了匀净平顺的新书体,使他成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大书家,在某些方面超唐迈宋,为书坛树起了一块新的丰碑。在他的影响下,元初书坛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书家,如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虞集、柯九思、周伯琦、饶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书家中,有的是赵孟頫的朋友,有的则是晚辈,他的书法风格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师法魏晋与唐。共同创造了元代书法新风,清新典雅。元代后期,一方面由于学赵者日多,弃源从流,艺术上的探索精神相对减弱,书坛日趋平庸,前期书法家们的多彩多姿的局面逐渐被单一的风格所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不满足趋于定型化的单调局面,有意避开赵书的工稳秀媚,回过头去从黄、米书中汲取营养,于欹侧、险劲、放纵、古拙等方面另辟蹊径,开尚趣新风,此风先是在冯子振书中首见端倪,继有杨维桢、宋克等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虽不如习赵者势力大,但另辟蹊径之功,永不可没,为明代书坛尚趣一派树立了旗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