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内元代彩塑山西太原晋祠内有从外地迁来的两组彩塑,内容为文武场伴奏乐队。每组各七人,每组队列两头各有一童子、一执印人。奏乐者各五人,像高约1.6米,皆为女性,体态修长,亭亭玉立,表情严肃认真,面部圆润,缺少起伏变化,个性雷同。乐器有笙、管、箫、铙、鼓、板、钟、琵琶等,肖似真实乐器,雕塑手法朴实自然,细腻,颇富质感。衣纹彩绘鲜艳夺目,衣纹处理简练明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庸关云台石雕掺杂了喇嘛教成分的元代雕刻,还有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图样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和西夏六种文字刻写的陀罗尼经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台始建于至元二年(1342年),峻工于至正五年。据时人欧阳玄《过街塔铭》载,此项工程是以藏族官员为主负责设计施工的。券门内外的浮雕及装饰,均源自西藏桑鸢寺及萨迦寺。券门内壁的十方佛、千佛及券顶五千曼陀罗,均具有西藏萨迦寺的风格。云台建筑在居庸关城中央,它是元代泰安寺中的遗物,台上原来有一座殿宇,不知毁于何时,现在只存柱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台子的外形非常秀丽,青石筑成的台身,顶上用白色大理石栏干环绕着。台中间五边形门洞也是用白色大理石镶面的。门洞的外缘满雕图案花纹,洞壁洞顶是至正五年(1345年)雕刻的四大天王,刀法娴熟,刻划细致入微,形象威武雄壮,战袍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元代的雕刻上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麒麟石雕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华皮厂附近出土的双凤麒麟石雕、灵芝双兽石雕、游龙戏珠石欄板等。所刻形象亦颇生动,双凤翱翔,麒麟追逐,骏马奔驰,栩栩如生。背景雕满文饰,显得华丽耀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是元代彩塑艺术的精品。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天文学上用以观察天体经纬度及四季行运的28组赤道星座。古人往往把它们与三垣结合在一起,用作天区划分的标准,星宿的变化又常被用来比喻人事。唐初每座星宿又被用不同的动物作为标帜。道教尊元始天尊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二十八宿被看作是元始天尊的侍从官,各自主持人间的不同事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皇庙内二十八宿,作为天宫中的神灵,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品格,在统一类型中,给以个性表现,既统一又有变化。例如,凡沾水字的星君像,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以寓意温和柔顺。而沾火字的星君像,则都塑成武士形象,富于威严刚烈之气。但在同一类型中又有变化,同是女性,有文静、温柔、爽朗、深沉等性格差异;同为武士装扮,而有暴怒,刚毅、威严等不同表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牛金牛,塑成中年妇女形象,表情含蓄,一副爱抚慈祥的神态;而轸水蚓,虽然也是女像,但表情外露,颇似一位未言先笑的青年女性。又如角木蛟,塑成中年男性,怒发冲冠,横眉立目,胡髭倒竖,张口疾呼,一副暴怒的神情。而柳木獐,同为男性武士装扮,但表情威而不怒,双目瞪视前下方,双唇紧闭,左手提山妖,半跏趺坐,一副刚毅威严的神情。而翼火蛇,亦为武士装扮,但袒胸、赤双足,双手擎蛇,怒发冲冠,作大声怒吼状。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除三身残破,其余均保存完好。手法细腻,刻划入微,形象个性鲜明,是元代保留至今的雕塑精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不仅对研究元代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研究星相学、二十八宿图形标帜的变化、对探讨元人的美学理想等,也都是难得的资料。翻开二十四史,查阅历代《舆服志》,像元史舆服志这样,详细记述二十八宿在仪仗旗帜上的具体形象,是仅有的,而这又可以与元代壁画、雕塑作比较研究,故应予以详细披露。二十八宿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广泛运用,宫廷仪仗队有二十八宿旗帜,彩塑、壁画中有二十八宿形象,每一宿都有一种动物为标志,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