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1354年),一峰道人,出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义子,黄叹曰:吾望子久矣!遂改姓名为黄公望。黄公望年轻时曾为浙西宪吏,掾中台察院书吏。吏在元朝属于低级办事人员,并无实权,一般要做十年以上,才能根据表现予以晋升为官。黄公望年轻时很有进取心,办事勤奋认真,但宦途坎坷,因在浙西协助章闾经理钱粮获罪入狱,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是在松江以卜算卖画维持生活,后迁居筲箕泉,往来于富春、吴兴、松江、苏州、荆溪、无锡等地。明李日华在《紫桃轩又缀》写道:黄公望初居杭之筲箕泉,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至松与曹知白友善。后归富春,年八十而终。戴表元赞其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开三教堂,说明他入全真教后,位居道教上层。另据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黄公望不仅开设三教堂,还收了徒弟。早在杭州作小吏时,黄公望就与当时道教中一些人有交往,如勾曲外史张雨,开元宫玄贤真人王寿衍等都同他交往密切。黄公望入的是志在苦行修行的全真教,为金志扬弟子。他花费很大精力于道教的修炼与传播,一是修身养性,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根本的原因是在遭受到人生的重大挫折后,精神上蒙受的创伤,需要自我调治,以稀释内心的淤痛。这是元代许多士大夫所共同的精神需求。当然,人生不能只是苦熬,还需要快乐,以山水为依托,便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可以畅神,可以卧游,可以忘记一切尘世烦恼。黄公望毕竟是受儒家传统教育成长起来的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哲学,仍然是他的处世原则,信道只是一种伪装而已,外道而内儒,这才是黄公望的本质。黄公望画山水,成为他独善其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倾毕生精力于山水画的探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道也好,投身山水怀抱也罢,都是由幻想走向实际,由激烈趋于平静,因而也是走向成熟的表现。经过磨难之后,他把人生看透了,黄公望晚年在《题李嵩骷髅纨扇》中写有这样的词: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把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还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应为一)单堠。从中可以看出黄公望经过仕途坎坷后,滋生的一种极为消极的人生态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诗词书画均有较高造诣,还是有名的元曲作家,在道教论坛还有一席之地,他的道教著作至今仍保留在《道藏》中。他的文艺创作当时就有很大影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但汰其繁皴,趋于清逸,瘦其形体,而倾向俊秀。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体上有两种规格,一种作浅绛,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少作皴纹,笔意简远。黄公望的山水画在笔墨运用上,颇有独到之处,笔法多变,侧锋、中锋交互为用;墨法多用积墨,先从淡墨起,渐用浓墨,层次分明,浑厚活脱。作画用墨甚难,淡则轻浮,重则僵死,积墨次数过多容易混浊昏暗,一次完成又容易单薄。黄作画时先用淡墨积染,然后用浓墨、焦墨,分出畦径远近,使画面生发秀润清爽之气。他善用披麻皴,笔疏墨淡,纹路清晰。有时也全不用皴法,仅是勾勒渲染,以浓墨点苔,分布其间,使作品空灵而不单薄,蕴藉中充溢着灵气。明恽向讲:观子久山色全体古淡,不作分明圭角,如旧墨色渐少黑气而意甚流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调是平和稳静,我们看他的画,从整体布局,形象塑造,以及用笔用墨,都显出冷静沉着,从容不迫的样子,皴点勾勒,严谨认真,有条不紊。形象描绘上没有特别扭曲变态的树木,也不着意突出什么主体形象,画中人物极少,偶有扁舟垂钓,也是水平如镜,气氛平和,山村、水居、小桥、流水,一切都统一在自然和谐的基调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公望作画,喜用披麻皴,笔锋重按轻拖直拉而下,线条流畅。但也有例外,如《浮峦暖翠》巨帧,赭色中间以淡青绿,松杉杂树,蓊翳掩映,树下碎石皴法皆作了字形,根脚以淡墨略皴染,再涂赭墨。大峦用长披麻皴,以青绿淡染峦头,佛阁掩映,云烟变灭,势欲飞动。钱杜称在元人中沈秀苍浑,真能笼罩一代者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