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方从义,正一道道士,居龙虎山,生卒年已不可考。大约活动在元末明初,至正三年(1343年)曾到大都。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和画家。深得上层器重,但不久他又毅然南归。还是投身到大千世界中去搞他的艺术,或许由于他对人世荣华看得比较轻淡,所以心胸也较豁达,加之他广泛游历,视野开阔,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昂扬雄放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从义的山水画师法董、巨,兼学米芾和高克恭,综合各家之长,使他的山水画水墨淋漓,笔墨飞动并富有激情。《尚絅集》卷一《方壶道人山水歌》中记录他作画时的心态是:</p><p class="ql-block">归来醉吸三斗墨,净洗胸中旧荆棘。 </p><p class="ql-block">解衣盘礴反闭关,日对云林与萧瑟。 </p><p class="ql-block">尔来得名三十春,眼高四海空无人。 </p><p class="ql-block">残缯断楮落人世,夜光明月作奇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世作品有:《山阴云雪图》,作品风格近米芾、高克恭,以浓墨画山林树木,皴擦晕染并用,笔墨淹润浑融,几不见笔痕。成功地表现出天地氤氲,云雪苍茫的景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夷放棹图》,是一幅以笔见长的水墨画,树石用笔圆转战动,线条如行云流水,富有运动感。笔路非常清晰,与《山阴云雪图》的风格迥然不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高亭图》,画山峰直出云端,有栈道直达山顶,山高入云而不见其脚,只画近中景,并略去开合,造成近在咫尺、迫在眉睫之感。整幅作品笔墨如泼,气势酣畅,尽去古人成法规范,与前两幅相比,又是一种风格。颇有信手涂绘、一气呵成的效果。画上自题:醉后纵笔写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从义存世作品还有《神岳琼林图》,纸本,淡设色。画杂树溪桥,危峰矗立,山石用长披麻皴,画格接近董、巨一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皴纹行笔干涩粗放,树木用笔较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方从义的山水画,综合了董、巨、米、高及梁楷诸家的技法,加以变通,从构思立意、形象塑造,乃至笔墨的运筹,具有以情驱笔直显化机的特点,从中可窥见画家作画时不为物蔽,不为法拘的心态,而这正是元代绘画的时代特点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夏传派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在南宋画坛,曾别开生面,标领时会。但进入元代以后,两人的画风却遭到冷遇,与李、郭和董、巨传派相比,其影响要小得多。赵孟頫等人对马、夏的创作更持否定态度。故马、夏传派势单力孤,已成强弩之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元代有文字记载的学马、夏的画家主要有孙君泽、陈君佐,丁野夫、张观、张远、沈月溪等人,成绩都不大显著,传世作品也极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另有一些画家,有较大的影响,师承不沿守某一家某一派,难以归入哪一个传派,如商琦、盛懋、郭畀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琦,大德八年(1304年)以官僚子弟身份备宿卫(其父商挺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名臣),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后升任侍读官、通奉大夫。曾与赵孟頫同在朝廷任职。擅山水,师法李成、董源。创作以壁画为主。当时的宫廷、寺观、王公府宅墙壁都曾留有他的遗迹。为也先铁木尔府宅所作的壁画曾得到赵孟頫的赞许:大山崒嵂摩青天,小山平远通云烟。 商臣胸中有五壑,信手落笔分清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曾与赵孟頫一起,奉元世祖之命,为祝贺正一道士吴全节之父80寿辰作画,赵画了一幅《古木竹石图》。商琦画了一幅《卢沟风雨送别图》,商画不满三尺,但气势磅礴,场面宏伟。南望则山川回互,白云霭霭,收万里之势于咫尺之间;北顾则龙腾虎伏,风滃雾合,以喻元帝居处所在。一桥中分,有车马侍行,行人话别,整幅作品情景交融,颇耐人寻味。从中可以看出,商琦的创作态度异常严肃认真,保持了宋人精密不苟的作风。今存作品《春山图》,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另有人物画《关羽擒庞图》,不仅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表情生动,对关羽水淹七军的自然环境也尽力予以描绘,山石、苍松、汹涌的水流,也颇见功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懋,嘉兴人,约在至正间。画工世家出身,初学陈琳,后变其法,改学董、巨。擅山水、人物、花鸟,保留着更多的宋人传统。其作品颇为时人所重,他与吴镇比邻而居,求盛画者门庭若市,而吴门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懋作为画工出身的画家,在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上与一般的文人画家不同,一是他在创作上态度十分认真,不像一些文人画家主张逸笔草草;二是他的生活态度比较积极,因此作品也富有生活气息。这两方面的因素使他的山水画具有气象雄浑、繁复细密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溪山清夏图》,青绿设色,构图繁密,笔法精谨。远山主峰陡峭峻丽,烟云缭绕;中景山峦逶迤,林木丰茂;近景画流水、民居、房屋,规整富丽,人物众多。画中人物或行、或卧、或坐、或饮。千姿百态,一派升平富庶的景象,使山水画作品兼有风俗画的特点。盛懋的传世作品还有《秋林高士图》,绢本,淡设色画,近景杂木坡陀,远山高耸,烟霞锁其腰,富有滚滚卷动之势。《秋江待渡图》纸本,墨笔画,秋树芦荻,远山渡艇,画面明显分成上下两节。远山精整,近树较疏放,系由董、巨演变而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盛懋出身工匠,又不曾进入宫廷,社会地位较低,所以他的创作虽有自己的特色,但却不为士者所重,当时画史对他的记载很少,使我们难以了解他的详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