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南阳府署,也叫南阳府衙、南阳知府衙门,尽管府衙的大门并不是特别威仪、壮观,但当跨过大门步入府衙的那一刻,古代衙门的宏大规模就在眼前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阳府署景区便看到仪门。仪门形制同大门,唯前坡内侧檐部采用木构卷棚。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p> <p class="ql-block">仪门之后便是大堂,它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堂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p> <p class="ql-block">大堂之后的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穿过二堂大门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燕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的衙门大都秉承着“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这一理念,南阳府衙也是如此。府衙坐北朝南,建筑呈中轴对称分布,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堂后寝,规格严谨,将我国古代传统礼制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游览府衙的时候,不难发现,每座房子上都以许多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做装饰。不要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装饰哦,它们被称为五脊六兽,是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特有的装饰,同时也具有吉祥安定、主持正义、消除邪恶的寓意。等级不同,小兽的数量、排列都是有所不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刻、一楹一联,都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和古代官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即郡署。</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南阳府衙还有一段关于慈禧的传说呢。据说,清代道光年间,年幼的慈禧跟随父亲一起来到南阳府衙。因和当时的知府家是亲戚关系,慈禧就住在府衙的内宅中。</p> <p class="ql-block">慈禧进宫,后来被封为慈禧太后。她并没有忘记在南阳的这段生活,亲笔写下了“福寿”两个字赠送给南阳府衙。“福寿”碑就在府衙的格格房院内。有机会到府衙游览的话,不要忘了参观下慈禧御书的这块碑哦。</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在金正大三年(1226年)于南阳设申州(刺史治),为州署。</p> <p class="ql-block">在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申州为南阳府,为府署。但元代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当时的府署有正堂、后堂,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按旧时规制,地方官署大堂前皆立有戒石碑,上刻戒石铭,作为官员箴规,并建亭保护。</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属所属机构,元代不详,明清基本相同,主要有:同知通判属:同知、通判都是知府的佐官。元明清南阳府均设有同知。通判元代称判官,明代改称通判,清代因之,与同知分掌巡捕、粮运、河防与农田水利、屯田等事。</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p> <p class="ql-block">注:部份文字来自景区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