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元宵节习俗

朱天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东北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东北元宵习俗主要有送灯、撒灯、躲灯和挂灯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元宵节都使回想起这些传统的习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东北农村过元宵节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送灯是很热闹的,那时年龄虽然很小,确帮家里大人忙里忙外的。天黑前做灯,用细细的稻谷糖或者锯沬子,上面洒上洋油(煤油),搅拌均匀,用事先剪裁好的烧纸(黄纸)包上,上面扭出一个上小揪揪便于点燃,象包子一样,配好蜡烛和香,鞭炮放在筐里。天刚黑后拎着筐往祖坟地里亡故的亲人送去一盏灯。途中隔一段路点燃一盏,一直到祖坟地里点然数盏灯和蜡烛。 后来改用蜡烛,现在更先进了,用电池供电的电灯笼。东北这地,有地方是坟地集中在一起,还有的坟地在自家承包田中。入夜,千盏万盏灯点亮了荒芜的墓地荒冢,人们在墓地里燃放鞭炮,焰火,光明照亮了夜空。给故人送灯目的是,为先人照亮回家的路;祈望先人拿着灯笼,找到新生路,脱生为人,过上幸福生活。总之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撒灯也叫撒路灯,这是项独特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十五晚入夜后家家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或僻静小路上,都放置上小灯笼。过去没有小灯笼的,用柴油掺锯沫子包上一小包撒在路上点燃。村屯山沟里一片明亮,一直要燃烧到午夜。据老人说,这叫撒灯,是给那些无人管的孤魂野鬼照个亮,让他(她)们捧着灯去脱生人类。因为年久村内野鬼太多,会给村内造成不良后果,这样鬼去脱生了,村内就太平了!但也特容易引起火警。现在方便了,不管农村城市全用电池灯和电池蜡烛,从家门口,楼道口至到房前屋后点燃,很壮观,此时天人共享这叫“送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躲灯,在东北不管农村还是城市还是延续这个习俗。在正月十五这夜,是不允许嫁出去的女儿回家的。原因是这夜不许她们看到娘家的灯火,据说如果看了会对娘家大大不利,会危及父母健康,家里不平安。所以这一天出嫁女必须回婆家过节。真是遇到特殊情况女儿必须在家时,这夜也要躲到别人家去,这叫躲灯。听起来很有意思的吧。另外东北元宵节当天新媳妇还要“躲灯”,过门没超过一年的媳妇,在今天不许在家里过,在天黑前要由亲戚接去躲灯,也不许回娘家,老令儿说法,十五不躲灯死公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门前挂红灯。在乡村,正月十五,家家的大门前的两边门柱上要挂一对大红灯笼。寓意是日子会过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像火炭一样红彤彤。因此不管贫富过元宵节这红灯是必须挂的。如今有的农户不仅挂灯笼也挂五星红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东北元宵节晚上都要走出家门,溜达溜达叫“走百病”,有一顺口溜叫十五十六走百病,大多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祛病延年、消灾健康。东北一般元宵节都要从十四开始,十六结束,十五是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元宵是一个传统习俗,一般多在元宵节吃。“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宵放灯的习俗,也叫放飞,在十五晚上赏灯会看到很多很多孔明灯在天上飞着,成千上万连成一片,在空中飞翔,带着人们的祈祷心愿飞向远方。金光璀璨,极为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现在更盛行的发扬和继承这个传统的节日,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燃放烟花大型活动,中央电视台为全国各民族举办元宵晚会,共庆祝全民族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奔向美好的明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闹元宵节踩高跷是重棒戏,亦作踩高蹻是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每到元宵节,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逗,一向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代: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代:苏轼,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街上买的就是现在用的各种灯,都是电池的,非常漂亮,大的就是孔明灯,电源开关打开就会产生一种气流,人们把事先写好祈祷和祝福纸条放在里面,松手放飞就会飞向空中,飞向远方,闭上眼睛双手合十而进行祈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宵节观灯,就已经是火树银花,人间犹如星海的一片繁盛的景象。点灯对于古人来说是具有驱除黑暗,带来安全与温暖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宵节十五十六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