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识途

<p class="ql-block">  火树银花不夜天,神州大地舞翩跹。人们欢度春节余兴未尽,在阵阵鞭炮声中又迎来了新一年的月圆夜——元宵佳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和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元节,是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p> <p class="ql-block">  元夕是元宵节的别名,旧又称农历正月十五日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因古称夜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夕、元宵节。这一天晚举行灯会,家家张灯结彩,又称灯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故亦称小过年。</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或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敬,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朝起,元宵张灯即为法定之事。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我国法定节日。</p> <p class="ql-block">吃元宵</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上图是马良社工站的工作人员在元宵节前夕到艾店村委会开展“欢乐元宵节·居民齐团圆”活动,社工为孤寡老人、幼儿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送上热腾腾的汤圆共同分享。</p> <p class="ql-block">闹花灯</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p> <p class="ql-block">  闹花灯最盛莫过于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猜灯谜</p><p class="ql-block">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舞龙灯</p><p class="ql-block">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踩高跷</p><p class="ql-block">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狮子</p><p class="ql-block">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狮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划旱船</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我们这儿叫彩莲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门、祭户</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p><p class="ql-block">逐鼠</p><p class="ql-block">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p><p class="ql-block">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送孩儿灯</p><p class="ql-block">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北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p> <p class="ql-block">迎紫姑</p><p class="ql-block">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百病</p><p class="ql-block">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p><p class="ql-block">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天灯</p><p class="ql-block"> 这天,人们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情人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欧阳修曾在《生查子.元夕》中写到“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佳句。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有可口的食物,有各种观赏游艺活动,引无数墨客骚人诗兴大发,为之吟诗作赋。</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夜</p><p class="ql-block"> 苏味道</p><p class="ql-block">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p><p class="ql-block">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p><p class="ql-block">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格。</p><p class="ql-block">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p> <p class="ql-block"> 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p><p class="ql-block"> 宝马雕车香满路。</p><p class="ql-block">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p><p class="ql-block">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p><p class="ql-block">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p><p class="ql-block">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 生查子.元夕</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p><p class="ql-block">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p><p class="ql-block">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p><p class="ql-block">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p class="ql-block">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p> <p class="ql-block"> 上元夜六首.其一</p><p class="ql-block"> 崔液</p><p class="ql-block">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p><p class="ql-block">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夜灯</p><p class="ql-block"> 张祜</p><p class="ql-block">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p><p class="ql-block">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p> <p class="ql-block"> 元夕无月.其二</p><p class="ql-block"> 丘逢甲</p><p class="ql-block"> 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p><p class="ql-block">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p> <p class="ql-block"> 京都元夕</p><p class="ql-block"> 元好问</p><p class="ql-block">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p><p class="ql-block">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p> <p class="ql-block"> 汴京元夕</p><p class="ql-block"> 李梦阳</p><p class="ql-block">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p><p class="ql-block">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p> <p class="ql-block"> 上元竹枝词</p><p class="ql-block"> 符曾 </p><p class="ql-block">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p><p class="ql-block">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值此佳节,以此文祝您元宵节快乐,幸福安康,万事如意!</b></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文编辑:识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