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简介</i></b>🌱</p><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部片名是有些浪漫的。而影片都在平淡的去叙述,有悲痛又暗含着坚韧。贾平凹太厚重,而余华有一种通透的幽默感,梁鸿的家庭最让人感到共情,感恩苦难都是假的,我们终其一生都难以从阴影里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 必须承认,我是冲着余华老师看的这部片子。余华老师今年在互联网上人气爆棚,他的著作大部分人也拜读过一二,名气比较大,和年轻人的互动较多,看他的故事仿佛是跟一位年长的朋友聊天。而贾平凹就不一样了,在我的脑海中就是上一代人的写作者,名气大,作品富有地方特色,有时写作比较大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贾平凹主要讲述了自己在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时候,经历过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变故。尤其是其中由于一个针头,让自己染上了乙肝。他说“那时年轻,什么都想写,毕业后也是什么都写一点,到1982、1983年的时候,感觉这样不行,得找个方向。”所以他就又回到了村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华给影片增加了一些轻松的基调,他谈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爱情观,与小纸条的故事。他坐在街边的小吃店,讲述小时候炎热的夏天在太平间睡觉,感受到海涅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高考落榜,只好做牙医,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 出于对牙科医生的厌恶以及对文学的向往,果断模仿鲁迅弃医从文。当然啦,他本人无数次在讲座中说过,跟鲁迅不能比,人家是海归派,而且当时写作也是出于换工作的考虑,毕竟第一篇作品在《收获》发表后,马上就到了县文化馆上班。哈哈。</p> <p class="ql-block"> 梁鸿的片段相比前几位的口述显得女性色彩非常鲜明,谈及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我跟着她不停地流泪。她用客观、宽容的口吻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承认,读书是改变苦难的很大一条捷径。她忍不住的泪水,流进了不幸的普罗大众的心中。贾樟柯说:“这并不是一个讲述中国当代文学的纪录片。我只是希望从作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和表达力中,讲述从乡村到城市的变革与关联。优秀的作家就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里什么,他们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因为文学是最古老、便捷的表达方法,我们总是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贾平凹曾在《带灯》中写:"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我很喜欢片里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村庄,人类创造了城市。也许你从没离开过家乡,但是你每天都会回归你的家。乡愁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生活在家乡的人,存在的物,发生过的事。出门上班的你,也是一种离开,下班回家的你,也是一种回归。</p> <p class="ql-block"> 电影确实淡化了作家与文学,只是通过不同代际的作家来讲述,他们用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讲述自己的生活。离开和回归是他们的共通性,电影提及了“家族""乡愁"。在这个城市森林的时代,随父辈离开家乡,在异城长大,失掉乡音的年轻人太多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真的有乡愁吗?我们还有家族这个观念吗?我不知道,我迷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贾平凹曾在《带灯》中写:"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我很喜欢片里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村庄,人类创造了城市。也许你从没离开过家乡,但是你每天都会回归你的家。乡愁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生活在家乡的人,存在的物,发生过的事。出门上班的你,也是一种离开,下班回家的你,也是一种回归。</p> <p class="ql-block"> 我不认为一切文学都要从乡村开始,但是我同意文学的缘起在于回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