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的复调音乐令人赞叹,是音乐长河中的瑰宝,《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最为成熟、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集,巴赫创作复调音乐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复调作品中每个声部都充满色彩,他们各自存在着却又彼此相互交融。很多人评价贝多芬奏鸣曲为钢琴“新约圣经”,而平均律可以算是钢琴“旧约 圣经”,由此可见《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卷,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这部作品分两卷,每卷24首乐曲,都以从C往上按半音关系到B为序。从C到B是12个音,每个音又都有大调与小调(即同主音大小调)两种、#C大调、#c小调、D大调、d小调……至到B大调、b小调。每首的曲名都是调名十前奏曲与赋格,如《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这曲名,已经指明了每首乐曲是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组成的。</p><p class="ql-block"> 前奏曲,也有称为序曲的,都是“开头曲”的意思。最初,前奏曲是“正式曲”之前由演奏者即兴演奏的一段音乐,没有固定的格式,也多半不能成为完整独立的一曲,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性质,后来才慢慢地成为独立的曲式。到了巴赫手里,前奏曲虽然仍保持一定的自由性质,如写法上有自由对位的、有自由赋格性的、有主调和弦性的、有托卡塔性的,等等。但同时,巴赫的前奏曲本身也都是完整的艺术品,不再是从属依附的段落。赋格,是从外文音译过来的名词。原文本意是指“追逐”。用在音乐理论中是指以模仿手法为基础写作的复调音乐。模仿的方式有好多种,如严格模仿、同向模仿、反向模仿、扩张模仿、缩小模仿等等。复调的声部可以从两个、三个到六、七个甚至更多。曲体的规模也有大有小。所以,赋格曲虽然都以模仿为基本方式,应用当中却是灵活多样的。巴赫的赋格曲,达到了巴洛克复调艺术的顶峰。技巧精美、丰富,艺术内容包罗万象。正如俄罗斯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所说:“只要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你就可以找到宗教性的、英雄气概的、忧郁的、雄伟的、哀诉的、幽默的、田园风味的、戏剧性的——各种性质的赋格曲”不然。</p> <p class="ql-block">田艺苗老师讲:巴赫代表作,你需要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 《平均律钢琴曲集》怎么会被称为“旧约全书”呢?下面,对其中的两首做点提示,都是第一集的:《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的速度一开始就很快,而且双手都是十六分音符。这样马不停蹄地奔驰了很长一段后,速度又变得更快,双手互相模仿,使原已滚滚不断的律动在双手的追逐当中,更增加了紧迫感。又过了一段,才在一个F音上有所停歇,透一口气。不过,一个不长的华彩性乐句很快又引回到开始的快速,唤起对开头的回忆,最后经渐慢,牢牢站稳在C大三和弦上。赋格是三声部的,开头主题从开始到第三小节头一个音E是主题。主题刚刚陈述完,另一声部立刻模仿,称为答题,就是高音声部,这里只引了开头的五个音,你看,这五个音和主题开头的五个音的节奏型、曲调音的走向,是完全一致的。这个答题要把整个主题模仿一遍,之后,再在第三个声部模仿主题。在主题被模仿(即答题)的同时,原来陈述主题的声部仍在进行,这仍然在进行的曲调称为副题,在上个谱例中第三小节低声部下行音阶就是副题的开始部分,后面省略了。主题、答题、副题的结合,构成了赋格曲的基础。我们可以听到,主题精巧而又亲切,副题灵活而又诙谐,它们都与前奏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D大调前奏与赋格》,前奏曲也是快速的,右手也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不同的是左手并不与之并行竞争,只是在每拍的拍点上点上一个音,这好象对右手的冲力起着一种克制作用,使之快速流动又不至偏离轨道。整曲听起来乐思敏捷,迂回曲折,恰如娓娓而谈,后来有些激动,在肯定的语气中结束。赋格是四声部的。主题,速度稳重,从容不迫,它将先后在四个声部上出现。这首赋格在后面的展开当中具有主调的因素。当四个声部汇聚成和弦式进行时,在有力的符点节奏中,产生出威严、堂皇、庄严的气氛。复调的欣赏,要注意不同旋律线的纵向结合。而赋格的欣赏,还要特别追逐各个声部间的模仿关系。复调音乐的各种趣味,都是在这对比与模仿当中产生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1 BWV846~NO.4 BWV849/钢琴 安德拉斯.席夫</p><p class="ql-block">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1 BWV 846的旋律被法国作曲家古诺用作伴奏,加以创作改编为《圣母颂(Ave Maria)》。《平均律键盘曲集》(德语: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作品号BWV 846–893,是一组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为键盘独奏乐器而创作的音乐。最初,巴赫于1722年创作了一组在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标题上写着“为使好学的音乐青年从中获益,特别是供熟悉此类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后来于1742年又创作了同样形式的第二组乐曲,但标题仅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现在,这两组作品通常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称作“平均律键盘曲集”。</p><p class="ql-block"> 《平均律键盘曲集》被广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每一卷都包含24组前奏曲与赋格。第一组是C大调,第二组是c小调,第三组是升C大调,第四组是升c小调,等等。如此不断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调最后以一首b小调赋格结束。</p><p class="ql-block">第一首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6</p><p class="ql-block">前奏曲:“如奥林匹亚的平静与晴朗”——黎曼(Hugo Riemann,1849-1919)在这个伟大曲集的精美卷首如此评述。此曲是“音型装饰型”的曲例。以五声部的和弦连接为主体,将这些和弦进行分解。在乐曲末尾,巴赫增加七小节而成为现行的乐谱,其补笔的功效是难以言述的。</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全卷中密接合应最多的,相对于一般的赋格它缺少间插部,是“浓缩型”赋格曲的典范。全曲由五个部分发展组成。(第一小节-第十四-第十九-第二十四小节)</p><p class="ql-block">第二首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7</p><p class="ql-block">前奏曲:巴赫《符里曼小曲集》中的原曲在现行乐谱的第二十五小节终止,后半段是巴赫后来的补笔。急板(Presto),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等频繁地变化速度,造成了感情上的高潮。以整体而言,是一种粗犷的炫技风格的乐曲。</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p><p class="ql-block">第三首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8</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气氛如沐浴着盛夏的阳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升C大调乐曲,巴赫便以如此辉煌的乐曲宣布此调性的诞生。前奏曲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符里曼小曲集》原曲转用。可是根据更早的佛克尔(Jahann Nikolaus Forkel,1749-1818)抄本,跃动的后半部分可能是后来的补笔。</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加沃特舞曲风格。富于对比的主题,缺少密接和应部分,却有相当长的间插段,又有两个固定对题,与c小调的相似。</p><p class="ql-block">第四首 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49</p><p class="ql-block">前奏曲:“音乐文化所呈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乐曲”(黎曼评语)。在曲首出现的动机和出现于第五小节的动机,为各声部所模仿、变形而进行,如黎曼所言“诉说着伟大灵魂的憧憬”。</p><p class="ql-block">赋格:五声部,堂皇的“三重赋格”构造,有如巨大的大教堂。宛若痛苦呻吟的第一主题出现于低音,此主题徐徐地上升,升至绝顶时,展开了令人屏息的密接和应对位技巧,此处是此曲的最高潮,也是终止。此后是属音持续低音上的结尾部。此曲三个主题的组合,淋漓尽致地使用了一切对位法技巧。按上述的分类,此曲是“浓缩型”。</p> <p class="ql-block">巴赫 《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5 BWV850~NO.7 BWV852/钢琴 安德拉斯.席夫</p><p class="ql-block"> 第五首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0</p><p class="ql-block">前奏曲:单一音型的无休止的进行,但仔细分析可听到四声部的和声进行。第十八小节是后来的补笔。</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令人想起亨德尔风格堂堂的主题,但此曲类似法国序曲风格的附点音符节奏和三十二分音符音型的组合,并不适合做赋格主题。因此乐曲的发展是自由的,主调音乐的风格很明显。</p><p class="ql-block">第六首 d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1</p><p class="ql-block">前奏曲:即兴风格,音型装饰型。以第十四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在主音的持续低音上激烈摇动的第二部分是后来的补笔。在末尾出现的减和弦的分解所形成的半音阶经过乐句,可谓李斯特与肖邦的先声。</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最复杂的赋格之一,不但密接合应部分长大,主题的逆行也频繁出现,而且主题均伴随着固定对题。乐曲以第二十一小节为界,分成两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七首 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2</p><p class="ql-block">前奏曲:独特的曲子,可谓带有小序曲的赋格,其长度是普通前奏曲的两倍。此曲是第一卷前面十二首前奏曲之中,在《符里曼小曲集》里所没有的唯一的作品。巴赫可能是转用了其他的旧作吧。</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轻快、诙谐的乐曲。由于赋格曲的规模与前奏曲不对称,布索尼(Ferruccio Benvenuto Busoni,1866-1924)建议把此曲与第二卷同调的赋格对换。</p> <p class="ql-block">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8 BWV 853- No.14 BWV 859/ 钢琴:安德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1953- )</p><p class="ql-block">第八首 降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3</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极严肃,充满灵感。乐曲徐徐地进行,“悠长的旋律诉说高贵又伟大的情感。有时以爱的眼睛凝视我们,有时却被超越人间的痛苦袭击而叹息着”(黎曼评语)。旋律型。</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风格的主题由各声部引接而极平静徐缓地进行,使人恍如听到了遥远的十六世纪风琴音乐。但如果从作曲技法而言,此曲包含了密接和应、主题逆行、主题的增值(成倍扩大主题音的时值)、主题增值的逆行等等,使用了一般人“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实现的一切赋格技法。此前奏曲与赋格均为巴赫的最高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第九首 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4</p><p class="ql-block">前奏曲:幸福的田园气氛。近似创意曲形式。可分为明确的三个部分(第一小节-第八-第十五-第二十四小节)。第三部分是主题转入下属调的再现。</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充满活泼的气氛,跟随主题的十六分音符对题决定了此曲的性格。主题的间插较少,也缺乏密接和应。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其中一个主题减掉前几个音符,便可形成密接合应部分。</p><p class="ql-block">第十首 e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5</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温柔的旋律在持续低音上摇动。此曲风格近似巴洛克协奏曲的缓慢乐章。从《符里曼小曲集》看,此曲是经过大规模修订的。原曲的右手高音部并无小提琴风格的旋律,只是通常的和弦而已,并且缺少末段的急板部分。</p><p class="ql-block">赋格:二声部。是《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唯一的二声部赋格。虽然是赋格,有时出现的二声部却是齐奏,有时主题是转调主题,答题却并不出现转调。因此虽然是赋格,但称之为“创意曲”更为适合。</p><p class="ql-block">第十一首 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6</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以轻快的琶音进行。可谓是二声部创意曲。</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以帕斯比埃舞曲(Passepied)的节奏进行。虽非是杰作,可是后半部分的密接和应部与高潮是有魅力的。</p><p class="ql-block">第十二首 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7</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乍见只不过是一种分解和弦,但可以听到从背景里传来溢满悲愁的哀歌。是《符里曼小曲集》里的最后一首。</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沉痛的主题更适合于前奏曲。此曲在各方面看来都是特殊的。其一:半音阶型,弯曲回转的主题。其二:两个对题旋律成了完全的对照(第一对题在第三-第五小节的高音部,第二对题在第十二、十三小节的低音部)。其三:发展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间插段却大为活动了。</p><p class="ql-block">第十三首 升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8</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与升C大调一样,极明朗,富于魅力。升记号多的调性,其乐曲都是明朗的,这恐怕不是单纯的偶然。更为复杂的音型装饰型。</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类似前奏曲的赋格,可爱又优雅。主题从属音上行四度后下行,但并不进入于主音。间插段较多,有两个对题(第一对题是第三至第五小节的高音部,第二对题是第十二、十三小节的低音部)。</p><p class="ql-block">第十四首 升f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59</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有寂寞感,黎曼的比喻是“秋日阴天的原野”。形式是二声部创意曲。</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前奏曲的寂寞气氛更加浓郁而产生了紧迫感。主音至属音的进行,经过三次进退之后才勉强地达到了属音,但不久又沉入主音的主题。对题旋律是由所谓“叹息的动机”所形成的。主题之长大造成了“主题间插”的减少,又缺少密接和应部。全曲四十小节,以第二十小节为界,可分为两半。</p> <p class="ql-block">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15 BWV 860- No.19 BWV 864/钢琴 安德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1953- )</p><p class="ql-block">第十五首 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0</p><p class="ql-block">前奏曲:轻松、明朗。根据弗格尔抄本,第十三小节以后似是后来之补笔。</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6/8拍子。舞曲风格的轻快作品。活泼的回音风格的音型和富于跳跃的音型所组成的特殊主题,有力地规范了此曲的性格。多次使用主题逆行和密接和应技法。</p><p class="ql-block">第十六首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1</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令人联想到巴赫初期的圣咏组曲(Choral Partita),似乎有些不自然的虚荣感,一般的评价并不高。旋律型。</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非杰出的乐曲,不过赋格曲的结构是非常明确的。主题的两个动机在节奏上、旋律上成为对照,其对题旋律是由两个动机的逆行所组成。</p><p class="ql-block">第十七首 降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2</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有沉思气氛。此曲有些乐谱版本是起因于霍夫迈斯特版(Hofmeister)的错误被忽略而继续错下去的,因此选择版本要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乐思、主题形态均与前奏曲相似。对题旋律虽不是固定的,但与主题成为对照的十六分音符动机奔驰于全曲,支持乐曲的发展。主题间插少,缺乏复调音乐的紧张感。</p><p class="ql-block">第十八首 降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3</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严格地发展的三声部创意曲。精致的主题运作,在终止之前激烈高扬的减七和弦悲壮的表情,调性之美等,都是此曲的魅力。</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全卷中情绪最丰富的一首,充溢着真挚的表情,发展得极为自然而美妙,几乎使人忘却了赋格曲的严格结构,尤其是用主题动机构成的间插段非常有魅力。主题有两个对题旋律,主题是属调的转调主题,故答题当然是主调。</p><p class="ql-block">第十九首 A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4</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与f小调前奏曲一样,三个主题的种种组合构成的三声部创意曲。</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拍子是少用的9/8拍子,主题起音是孤单的单音。曲首即出现密接和应部分、在中间突然出现十六分音符音群等,都是此曲明显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No.20 BWV 865- No.23 BWV 868/钢琴:安德拉斯·席夫(András Schiff,1953- )</p><p class="ql-block">第二十首 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5</p><p class="ql-block">前奏曲:粗野的炫技风格,常被指责为缺乏旋律美与和声的深度。</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与降E大调前奏曲一样显得特别,其长大而极为复杂的对位技法,在此曲集中是不寻常的。结尾的持续低音是无法使用钢琴演奏的。这样的持续低音,除非管风琴难于为力。此曲可能是较其他各曲更早期的作品,大概是威玛时代巴赫为某种目的而作的。</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首 降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6</p><p class="ql-block">前奏曲:生动活泼。轻巧地跳动的分解和弦,炫技风格的快速句型。至于厚重的和弦之对照与推移情景是漂亮的。</p><p class="ql-block">赋格;三声部。后人最喜爱的乐曲之一,其魅力在于快乐的舞曲风格主题,声部群始终保持透明而温柔地进行发展,主题有两个固定对题旋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首 降b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7</p><p class="ql-block">前奏曲:极庄严,似是教堂里虔诚的祈祷。频繁地出现于全曲的持续低音,更加提高了乐曲的严肃性。终止前,推进至停留记号(Fermata)的减七和弦高扬的音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赋格:五声部。恍如十六世纪的管风琴音乐,富于宗教气氛没,因此屡屡被后人提到此曲与巴赫的受难乐有关联。频繁用密接和应技巧。</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首 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868</p><p class="ql-block">前奏曲:三声部创意曲,由于其介于降b小调与b小调两首大作品中间,故被称为“深渊中的一朵小花”。</p><p class="ql-block">赋格:四声部。主题是典型的变格主题。在一般的情形,主题开始于主音或属音,在最高或最低处有其主音。可是此曲难以主音为起音,后继的各音却只在主音上下弯曲回转而已。故依照教堂调式的变格调式,称为变格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