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______芒山镇教师同悦共读《教育的情调》⑳

松竹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22同悦共读第19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阅读分享内容《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51~172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2.23号同悦共读第20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后记》173~177页。</span></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朱月梅</b></p><p class="ql-block">2.22《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p><p class="ql-block">探究教育现象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我一个农村老师可以一下子可以弄明白的事,我读懂的部分就是我的收获,知足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始终要对教育生活保持一颗敏感、好奇之心。 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关注课堂内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教之“学”,更关注教之“育”;关注教师工作的技术层面,更关注教师的教育机智;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独特性,以人为本。以孩子为本,关注孩子独特性,关注孩子自身体验;以教师为本,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培训,更注意提升教育智慧;最后研究者要关注和认同自己的体验。教育现象学要恢复和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即使是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也应如此。教育现象学要让成年人生成一种独有的教育机智。比知识渊博还要重要,它不是固化的“知识”,而是突发事件时瞬间的临场智慧,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融入身体的“体知”。</p><p class="ql-block">好的老师,也许天生具有教育机智;更多的老师是可以通过反思,来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赵兴珍</b></p><p class="ql-block">2月22号</p><p class="ql-block">阅读《教育的情调》最后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博彩现象学各学派之长,形成了一种对教育生活世界的体验、存在、语言、伦理、解释这五个方面的独特的人文视角。这一人文视角的独特性归根到底在于它用“心”来“看”教育。</p><p class="ql-block">所谓用心来看教育,首先就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p><p class="ql-block">其次,用“心”“看”教育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p><p class="ql-block">最后,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教学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豆文侠</b></p><p class="ql-block">2月22日阅读分享</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情调》后记</p><p class="ql-block"> 终于一本书读完了,松了一口气,甚至有点窃喜和小小的成就感。好多年没有这样静下来读一本完整的书了,上一次好像还是上师范期间读《平凡的世界》。整体来说感觉不错,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头来想一想,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后记中这样总结“教育学就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p><p class="ql-block">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教育”是教和育的相辅相成,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性的教育技能,“育人”才应该是教育的主导,我们是教育者更应该是陪伴者,我们要能看到每一个孩子,高的矮的好的差的。向每个孩子的心灵里播撒希望的种子,虽然我们并不能确保每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允许学生或者孩子参差不齐,有的很优秀,有的很普通,有的还有些力不从心。可只要是沐浴在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一定是向阳的。我们要坚信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但一定会绽放。</p><p class="ql-block"> 作为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带着这种信念去面对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或许会有不一样惊喜出现呢!</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张园利</b></p><p class="ql-block">2.22日</p><p class="ql-block">作为母亲,我没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希望”。面对孩子,不懂教育。人生初年的她被打过骂过,恐吓过,甚至被拎小鸡一样扔到门外。女儿无助的哭声在耳畔回响。那时小小的女儿一定被绝望包围吧。急脾气缺少耐心对孩子的幼年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作为老师,我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希望”。主要是学习成绩落后且学习习惯差的同学。苦口婆心,屡教不改,这时的我会把失望加绝望的情绪一股脑倒给他们。那一刻,真的觉得他们没有希望了。其实,有没有希望该由他们自己说了算。</p><p class="ql-block">从今天起学习成长,心怀感恩,做一个幸福的人,把快乐与希望播撒给孩子给学生给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朱艳茹</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高书华</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鲁洪强</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张国滨</b></p><p class="ql-block">2.22号</p><p class="ql-block"> 一位好的、机智的老师面对各种各样突发的教育情境时,会想一想孩子当时的体验,会回到教育情境本身,会发现并抓住教育时机,做出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反应。这个反应也许是有声的行动,也许只是默默的关注或静静的倾听。总之,好的老师能对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教育现象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提高成年人对生活的敏感性,让我们对生活保持一分好奇。教育现象学教会我们始终对生活、对自己的生活、对他人的生活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闫晏杰</b></p><p class="ql-block">2、22号</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它以日常生活为原点,让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敏感,保持一颗好奇之心。它驱使我们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让我们明白,对生活体验细致的描绘和教育的智慧,与来自实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的教育结论及分析,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同样的昭示力量和指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徐显武</b></p><p class="ql-block">阅读打卡第十九天</p><p class="ql-block"> 直到读到这里,才读到本书的精华所在,教育的情调在教育学现象这一章节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次“教育机智”、“反思”、“敏感性”、“体验”、“独特性”、“好奇心”等高频词在本章里进行了一次大的团圆,能够深刻理解以上高频词的真正含义,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之时,就是真正掌握教育学现象这一高深莫测的学问之日,也就拥有了教育的情调。</p><p class="ql-block"> 也可以这么说,教育的情调就是就是教育学现象这一大学问,它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性的教育技能,通过单纯的学习就可以获得,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的多重循环,然后才会有些许收获。作为一名普通老师,对于我来说,教育学现象这门大学问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想,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如果说有一种学问,让老师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么这种学问一定教育现象学。然而,教育现象学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我依旧相信,在这条路一定会遇见很多同行者,路虽修远,吾众将上下求索。</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2日</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豆林华</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任慧慧</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葛家硕</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丁晓玉</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左凤娟</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左凤娟</b></p><p class="ql-block">2月22号</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摘录:</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教育现象学?</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从教育学的一个独特的人文视域来看,教育现象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如果我们能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他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我们的教育生活就会变得容易了。</p><p class="ql-block">2.教育现象学的特点:</p><p class="ql-block">①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p><p class="ql-block">②关注课堂内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p><p class="ql-block">③关注教之“学”,更关注教之“育”。</p><p class="ql-block">④关注教师工作的技术层面,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即教师的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⑤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p><p class="ql-block">3.教育现象学做什么?</p><p class="ql-block">①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②恢复和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p><p class="ql-block">③让成年人生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4.教育现象学如何做?</p><p class="ql-block">①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p><p class="ql-block">★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p><p class="ql-block">★形成反思力。</p><p class="ql-block">②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教育研究。</p><p class="ql-block">★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p><p class="ql-block">★对话式的访谈。</p><p class="ql-block">★描述性的写作。</p><p class="ql-block">感悟:梳理一下本章节的内容,再回顾前面的序言以及其他各章节的内容,感觉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这样的教育学专著值得反复品读,寒假共读,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本书通过一些教育生活体验的小故事浅显易懂地展示了什么是教育现象学,即作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最后一章节中提到,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反思有以下几种类型: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以及对鲜活体验文本的反思。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与孩子相处的生活故事,生活故事会激发我们的教育反思,通过教育反思我们会更好的理解教育生活。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在于不断的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通过不断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做出机智的行为。假以时日,把我们的教育生活体验与反思付诸于笔端,那么,一本本教育现象学专著也就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李杏红</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朱怡冰</b></p><p class="ql-block">2.22日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他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文本阅读和反思来形成教育机制,阅读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敏感性,回去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对孩子更好。教育现象学如何做呢?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形成反思力。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教育研究: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要以对话式的访谈;描述性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刘良良</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屈元元</b></p><p class="ql-block">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制的必经之路。教育生活是一种不断的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我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反思力,这种反思力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做出机智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任丽</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刘春花</b></p><p class="ql-block">2月23号</p><p class="ql-block">对《后记》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交代《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成书背景及主题:</p><p class="ql-block">2015年,范梅南教授和李树英教授合著,本书有两个主题:1.拯救“教育学”的思想,使之重新与责任、使命和情感联系起来;2.探索和提供一种对教育学反思更生活体验化的阐述。</p><p class="ql-block">二、写作本书的目的与意义:让教育工作者和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重新思考种种教育现象,从而多一点敏感,多一点机智。</p><p class="ql-block">三、阐释教育现象学的内涵:</p><p class="ql-block">所谓教育现象学就是一门追问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现象”指教育生活中具体的“情境”,情境中的交互主体发生了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时,“教育现象”就产生了。教育现象学独特的人文视角归根结底在于它用“心”来“看”教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所谓用“心”“看”教育,首先就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其次,用“心”“看”教育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最后,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感悟:用心看教育,首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倾听、观察,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感受儿童,让教育学的过程始终是“生命在场”的。</p><p class="ql-block">其次,要从生活中的具体体验出发,激发出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这是要不断修炼的!</p><p class="ql-block">最后,让我们谨记这几个教育学的有温度的词汇:爱和关心、理解和尊重、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融会贯通到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的情调也会水到渠成了!</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朱月梅</b></p><p class="ql-block">2.23《后记》</p><p class="ql-block">内容概括:</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是指从人文主义视角,追问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p><p class="ql-block">要做到用“心”来“看”教育。</p><p class="ql-block">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需要老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保持教育敏感性来实施教育行动;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总之,教育学就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p><p class="ql-block">阅读感悟:</p><p class="ql-block">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现代人急功近利的观念已把教育带偏了,“教书”的事做得多,“育人”的事干得少,孩子太累了,老师太累了,家长太累了。其他人可以不懂教育,但我们教育人不可以不懂。</p><p class="ql-block">“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必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灵魂”怎么塑造?我想这本书已经告诉我们答案:用“心”去塑造!用“爱”“关心”“希望”“信任”“责任感”去塑造,带着教育的情调去塑造。</p><p class="ql-block">小小的自己没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学生,只希望做那个往大海里扔海星的人。</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徐显武</b></p><p class="ql-block">阅读打卡第二十天</p><p class="ql-block"> 从后记里我明白了这样几个道理:</p><p class="ql-block">1、每一个教育对象都不是一件产品,可以被量产,都是一件孤品,无法复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作为教育着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努力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施肥浇水,静待花开。</p><p class="ql-block">2、所谓教育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孩子的学习就是一场人文体验之旅,在旅行中孩子被尊重、被接纳、被认可,然后再成长。</p><p class="ql-block">3、教育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找不到终点的马拉松,孩子的成长是参赛奖品,父母和老师都是选手,而“爱”、“教育机智”、“反思”、“实践”等词汇就是跑道上的一个个加油站,为我们接近终点提供所需能量。</p><p class="ql-block">4、教育者不是救世主,可以拯救所有孩子,但应拥有一颗救赎之心,就像海边那个不断坚持捡海星往海里扔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3日</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丁晓玉</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葛家硕</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张力丹</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张力丹</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夏子怡</b></p><p class="ql-block">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这要求我们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支配、被约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带有强制意味的教育行为大概率会被抵触。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外在行为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他们的这些生活探索也会让我们体验到丰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2.23)</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冯兴仁</b></p><p class="ql-block">2月22日打卡(教育现象学)</p><p class="ql-block">教育现象学更关注课堂的隐性方面、课堂外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教师的教育机智、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现象学彰显人文关怀、能增强教师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教育现象学要求我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并形成反思力。</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冯兴仁</b></p><p class="ql-block">2月23日打卡(后记)</p><p class="ql-block">本书注重情感、体验,反对纯技术、教条主义,提倡从人文视角,用“心”来“看”教育。要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对孩子的体验保持敏感机智,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教育学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相信,这本书将会逐渐让中国的教育更加合理化、人文化。</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左凤娟</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豆林华</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鲁洪强</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朱艳茹</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任慧慧</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闫晏杰</b></p><p class="ql-block">2、23号打卡</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情调—后记</p><p class="ql-block">所谓教育现象学就是一门追问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这里的现象指的是我们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的“情境”。</p><p class="ql-block">我们要用“心”来看教育。</p><p class="ql-block">所谓用“心”“看”教育,首先必须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p><p class="ql-block">其次,用“心”“看”教育也意味着必须承认,理智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最后,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教育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孩子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张国滨</b></p><p class="ql-block">2.23号</p><p class="ql-block"> 从教育学的焦点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和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只有通过这样的追问,成年人才会感受到儿童在有力地转变着成年人的自我感觉,感受到儿童对成年人的职业和个人生活所带来的转变。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就是进入具体的体验,理解儿童的体验,并在儿童的心灵上留下痕迹。</p><p class="ql-block"> 用“心”“看”教育真的非常重要。</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任丽</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高书华</b></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屈元元</b></p><p class="ql-block">成年人与儿童的交往中,需要老师进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即进入具体的体验,理解儿童的体验,并在儿童的心灵上留下痕迹。这就需要老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思考教育问题并实施教育行动,而且用“心”思考和行动的关键是对他的此刻的体验保持敏感。同时,还需要老师众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b>分享者:刘良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