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前世今生(一)——世界之最京城墙

婉约天空

<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泛指明朝所建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明城墙特指下的京城墙是南京最靓丽的文化名片。2014年青奥会前,城墙管理部门向社会征集城墙旅游口号,最后以“老城墙,新名片”折桂夺冠。我奉献的“虎踞600年,龙蟠70里”虽没有被采用,但从此却关注起城墙。2022年1月,南京电视台甚至专题介绍了我义务宣传明城墙。受此鼓励,于是乎,我不得不多花点时间了解研究明城墙了,以不辜负宣传片所言,反正也有时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了解所得分享与众,这是我写明城墙美篇的由头。与其他城墙发烧友有所不同的是,这回我试图用更多的视角去挖掘城墙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城墙保护宣传片视频截屏</p> <p class="ql-block">长城长,长城美…</p> <p class="ql-block">  一、城,城墙,万里长城。说文解字将城的本意解读为墙,城墙古已有之,最著名的墙是长城,累计全长达21200公里,英语表达是Great wall,确实是伟大的墙。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朝是建城高潮期,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开始修筑城墙,南京作为明朝都城也就54年,修城墙花了30年,在太祖的示范引领下,朱家后人不遗余力在全国筑墙,数百年成绩显著。民间有:汉冢唐塔猪(朱)打圈之说。明清间筑墙建城有2000座之多(南大蒋赞初),长城新建8000多公里(中央电视台)。如果将墙体长度相加,累计达到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城墙依他爹模式修建,故宫几乎是南京故宫复制品,城墙是四重之外又有居庸关、张家口城墙等等,差不多有7—8重之多,颇应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坚固的长城,对防范北方部落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内鬼开门时除外)。</p> <p class="ql-block">南京与长城的渊源。长城有很多著名关隘,其中,居庸关与南京有关。1449年9月,蒙元后裔也先率瓦刺军大败明军,在太监张振的具体瞎指挥下,在距居庸关40多公里的土木堡,大明皇帝朱祁镇被瓦刺军俘虏,自南京开始的明朝从此有盛转衰,史称土木堡之变。一年后,也先放朱祁镇回京,也是走的居庸关。该关位于北京西北,是守护北京的北大门,由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所建。徐达府邸是南京夫子庙西侧瞻园,常遇春府邸在秦淮区常府街一带(路名延续),他们的墓地均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跟山海关、剑门关有的一拼,目前都称第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二、明城墙的前世。</p><p class="ql-block"> 1、概述。前世定义为明朝,今生为明墙体建好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大搞基本建设,修建了宫城(3.4公里),皇城(9公里),京城(35.267公里,京城面积41平方公里),外郭(60公里,面积230平方公里)成就了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外郭(几乎是西方同时期一个城堡国家大)。世界最大城池(西安城11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皇宫(明故宫)。世界最大城堡(聚宝门,今中华门)。明朝初年南京城大体分三个区域:城东,皇宫及周边为行政区,主要是皇帝及六部办公及家属院,如宗人府等,现在有御道街,李府街(开国功臣李文忠府邸)北安门等地名。城南,主要是商贸区,有箍桶巷,弓箭坊等地名。城北,军队驻扎地,有四所村、栅栏门等地名。明城墙修建好(1393年)后长什么样,由于当年没有也不可能留下影像资料,所以,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寻找答案。据《洪武京城图志》(明礼部撰修),官方当时记载:京城城门十三:朝阳(顺时针排列)、正阳、通济、聚宝、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钟阜、金川、神策、太平。有东西水关两处,外城门十八(略)。京城门有六座有瓮城。</p> <p class="ql-block">1927年南京明城墙照片。除城垛自然损毁,基本完整。</p> <p class="ql-block">  2、明城墙的特点。作为京城墙,南京明城墙有着鲜明特点。一是构筑不规则,皇宫不居京城正中,而是偏东南侧。京城在外郭合围的偏西位置(如图)。二是合围不成方。杨国庆先生(著作南京明代城墙)认为,明城墙是按南斗北斗天象聚合的平面布局设计的。有专家认为是宝葫芦形,有认为是壶形,甚至有人认为城墙轮廓是朱元璋侧面像(如图)。三是远近高低宽窄各不同。随着山势地形,从防卫需要出发,蜿蜒起伏。四是城门不对称,形制不统一,近半数(6座)设有瓮城。神策门由于是唯一外瓮城;解放门段有向西一段废城墙,外郭双桥门段有一段丁子墙(民谚语,南京城门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闩往里插)三处都有人称其是门闩往里插缘由者,然正解是:外郭丁子墙。此处靠近城墙,官府曾设收税关卡,卡子门有此得名,附近有丁墙地名)。五是护城河多为天然河湖,长度达31.16公里,世界第一。除东北角因连接钟山龙脉,不能切断,南京明城墙多有水相依伴。</p> <p class="ql-block">明城墙轮廓线图解者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新建皇宫是看了风水的,但由于是移山填湖所建,形成南高北低的不佳地势,弄巧成拙。而筑墙从实际出发,从防卫需要出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轮廓线形状大都是揣测或者是巧合,并无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3、明城墙地位作用。明城墙最高26米,最宽处数十米,建成时世界第一,高坚甲于海内(顾起元)。1421年,随着大明首都迁至北京,防卫重点远在北方。留都南京虽也有六部办公,但军事价值明显下降,为节省开支,陆续封闭城北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清凉门,清朝以后有开有封。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总体看,明城墙的防御功能日渐式微,战争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人。历史上发生在南京城的几次重要战争中,城墙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如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谷王、李景隆等开门投降,城墙不攻自破;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仅支撑一年,便开门降清;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虽历时2年,仍然沦陷。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仅坚持13天就放弃。说明明城墙已没有设计者想象中的那么坚不可摧,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甚至美学价值却是越来越突显。</p> <p class="ql-block">  三、明城墙今生。</p><p class="ql-block"> 1、明城墙的损毁。城墙建成后,由于自然,战争及人为破坏,明城墙历经几次大的损毁,特别是明故宫,现已几乎成为废墟。</p><p class="ql-block"> (1) 明宫城皇城。在太平天国运动末年前后(1864年)已基本损毁,现仅存东华门,西华门遗址,午门遗址,明故宫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明外郭。由于民国时期建西善桥至燕子矶绕城公路(燕西线),利用明外郭作为路基,得以保存三分之一路基(20公里左右)能辨识(夹岗门至姚坊门段),其余仅有城门地名。现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政府在多年前曾专门下文,成立机构,试图打造明外郭新秦淮河百里风光带,十多年来,有几处节点改造完成(观音门景区,姚坊门景区,仙鹤门段,沧波门段,高桥门景区,上方门段等)。但似乎路径不对,节点没有体现古外郭文化特色,总体效果不太理想。</p><p class="ql-block"> (3)明城墙。到清朝末年,明城墙基本上保持初建模样,及至1950年,墙体总体完整。近代以来,在自然损毁的同时,人为损毁加速。1853年,太平军用炸药炸开仪凤门附近城墙,攻入南京,后封上,并立碑记之。1864年,湘军用炸药炸开太平门附近龙脖子段城墙,攻入天京,后封上,并立碑记之。1915年,“以工代赈”式拆墙。1928年,国民政府欲拆除太平门至神策门段城墙,遭到徐悲鸿,墨菲等人反对。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日军炸毁光华门,毁坏中山门,中华门。1954年,政府主导有序拆墙。1958年,大规模拆墙运动。时任省文化局副局长朱偰挺身护墙,在新华日报撰文,并向国家文化部反映,呼吁停止拆墙行为。60—70年代,利用城墙体挖防空洞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人为有组织的损毁结束。墙体大约拆除了三分之一长度,除中华门(文物保护),神策门(部队占用)其余瓮城几乎都拆除。13座古城门仅存四座: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清凉门,神策门(和平门)。</p> <p class="ql-block">观音门,位于长江边燕子矶旁,是外郭中唯一复建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空中鸟瞰明外郭。</p> <p class="ql-block">  2、明城墙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1)立法保护。1988年,明城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市人大发布《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1996年,颁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p><p class="ql-block"> (2)专门机构保护。1988年,成立南京城墙管理处,2014年升格为管理中心。2004年,政府出台《南京明城墙风光带总体规划和分段规划》</p><p class="ql-block"> (3)明城墙现状:全长25.1公里。查1948年地图,曾有城门22座,墙体轮廓线完整。新中国成立后有拆旧,有新建,现有城门21座,并建光华东街公交通道及若干小门通道。明城墙已成为断断续续的,受到保护的,仅存一座清朝镝楼的雄伟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有城墙示意图,红线标识为现存城墙。</p> <p class="ql-block">  3、南京明城墙牵头申遗。本世纪初的2006年,南京、西安等四城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城市加入,现有14座城市加入申遗行列。几乎是有城墙遗存的7成城市有此意愿。由于城市众多,古城墙保护水平参差不齐,使得申遗之路越走越长,南京作为带头大哥越发步履维艰…</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四、明城墙与南京。高大的城墙与南京人,特别是老城南的南京人,有着割不断的情结。童谣有“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城门地下走一遭”,孩童们在城墙下嘻戏,钻门洞,勇敢者爬城墙是几代人传承的记忆;旧时新人结婚有走富贵山、太平门讨好口彩的习俗。特别是有每年新年正月十六爬城头的习俗延续至今。城墙边商贩的小吃叫卖声,是儿时最诱人的亲切呼唤……城墙让艰难无味的生活有了乐趣,年轻人走出城门,意味着走向人生新舞台,迎接新挑战。</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城墙是古代护城法宝,却也成为制约交通,隔阻城墙内外交流的障碍。随着南京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个矛盾愈发突出,破墙通路是近期经常要面对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古老城墙在更高大的现代建筑面前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厚重,如何得到应有的尊重,如何得以更好的保护,这个课题摆在南京面前,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古老城墙下,因地处偏僻,曾经是违章搭建、垃圾乱扔之地。 2014年,借助青奥会,城墙环保护与整治,周边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市民休闲场所。护城河也清淤疏浚、绿水长流,成为美景。</p><p class="ql-block"> 还有中华门灯光秀,南京城墙微信公众号,城墙志愿者协会,城墙摄影大赛,城墙书吧,“颗粒归仓”明城墙砖征集…南京城墙已然融入南京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前城墙门征集对联,成为古城墙文化新传统。</p> <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开发与研究,相对于有650多年历史的城墙,相对于南京老城区古董铺(朱自清)一般的文化遗产,相对于历史长河,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们将一段一段去品味古城墙的历史文化与美的魅力:虎踞600年,龙蟠70里。下期:中山门再见。</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缺憾:环城墙绿道没有贯通;有绿道处没有统一标识;没有贯通段没有路标指引,给环明城墙徒步爱好者,骑行爱好者带来不佳体验。消失的城门原址没有立纪念牌与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