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年

心有灵兮

<p class="ql-block">  离春节还有近两个月时,大姑子就打电话邀请我们今年去她家过节,说娘家和夫家两边的兄弟姊妹都去她家,20个人热闹,我们爽快答应下来。一是大姑子在镇医院上班,居住在之前上班的计生站3楼,楼旁有一近百平的大平台与她家互通,他们搭了顶棚,买了节能大灶,蜂窝煤灶,再则计生站撤消后空了不少房间,吃住都不是事;二是自从公公过世后,婆婆也到了城里,乡下老家的房屋日渐凋敝不宜居住,兄妹几个几年了也没有在春节团聚过;三是老家有大年初一早饭后到墓地祭拜先祖的风俗,而大姑子所在镇离老家也就20多分钟的车程比较便捷,几下合计,如此团聚甚好。</p> <p class="ql-block">  忙忙碌碌中年越来越近,城里的年味铺天盖地的蔓延开来,商场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菜市场人头攒动。按如今的生活水平,啥好吃的平时都买得到,用不着大量囤货,但中国人对年的重视还是得在买买买上,不置办些年货心里不踏实。而南方的菜市场最热闹的还是加工香肠火腿肠的摊位,每个顾客带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肉排成长龙。听说沙龙路金嗓子菜市场某香肠加工点得半夜两点左右就去排队等候取号,还得见肉才给号,晚了有肉也不给,生意太好雇了人也忙不过来,所以就限号。朋友说他半夜三点去排队取的都是20几号了。风评那么高原本还打算也去加工点来尝尝味儿,朋友那样一说吓得我赶紧灭了这个念头,大冬天的大半夜的,除了被窝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最好梦里也不要有肉香!</p><p class="ql-block"> 出得门来街上人流车流明显增加,堵车也是常态了,于是我们有事到市中心也就很少开车去而选择公交。腊月中旬,人行道上的灯笼一树树亮起来,在茫茫夜色下摇曳出红彤彤的节日氛围,小区的灯饰月儿弯弯星星闪烁,一片祥和,门上的红灯笼挺着圆滚滚的大肚子,乐呵呵的迎来送往。</p><p class="ql-block"> 铁路春运大数据统计连续十数天每天输送旅客上千万人次,还不包括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的,这些数据让国外不少媒体不可置信,直呼中国不愧是基建狂魔,那样大的人流量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导致交通瘫痪,也不解中国人为什么春节非要回家过年。不解就正确了,谁叫咱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承呢?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联合国都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节日,从“封闭性”嬗变为“公共性”,中国春节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强势崛起,中国元素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年不再只是一个时间计量单位,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中国人的农历新年是举国同庆盛大空前的大聚会,它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提供情感交流的契机。它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新的一年的展望,它代表着希望和梦想,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美满。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的游子总会想方设法,舟车劳顿顶风冒雪奔赴那个叫老家的地方,哪怕只是住上三五两日,身体和灵魂也都有了归属,疲倦和烦忧在一声新年快乐的祝福中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到了一定年纪,好像发觉对年的期盼没有小时候那样急切了,其实这也是人到中年后多了一份千帆过尽的淡定从容罢。</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物资匮乏,就盼着赶紧过大年。现在回想在乡下生活的十几年,那是穷快乐真满足。每年到冬天就想听长辈们说哪天哪天要冬至了,我们不懂节气,只晓得到冬至了就开始杀年猪,离过年不远了,离穿新衣服也快了,就总是等啊盼啊!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还不用干活,小孩的心思很简单,小孩的快乐很纯粹。那时的乡下一般到年底都会请裁缝师傅到家里给一家子做衣服,如果不请就将布料送到师傅家做好了去取。有一年妈妈买了布料送到师傅家,记得师傅姓卢,在我们村一个叫大石的地方住,离我家大约40分钟左右的路程,可直到腊月29师傅都没带信叫去取衣服,我和妹妹急了,跑到他家去问却大门紧闭,我俩就在他家附近一块很大很平的石头上边玩边等他回来,石头周围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苗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偶尔早开的几枝油菜花在一大片绿叶中格外抢眼,田埂地头的胡豆花穿着紫色的衣服,风一吹就摇头晃脑眨巴眨巴着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像在嘲笑我们,气得我们掐了好多棵胡豆尖当毽子踢。 </p><p class="ql-block"> 暮色茫茫,三两群鸟儿在头顶叽叽喳喳呼啦啦飞到附近的竹林,也没见师傅回来,趁着夜未黑尽我俩垂头丧气回了家,那年没穿上新衣服,也就没怎么去给亲戚拜年,但在家该吃的嘎嘎一块没落下,妈妈炸的麻花米花等小吃,一咬一口嘎嘣脆,似乎所有的怨气都化解在吃上了。 </p><p class="ql-block"> 二姑子一家从北京回来先到我们所在的城市,腊月二十八爱人先送她一家到大姑子家,返回来二十九我们一家再前去。一般场镇都是以路为市,临街商铺大都将物品摆到人行道上,人们只能在马路上行走,而路边到处停着各地牌照的车,人多车多路窄,比在城市开车更加小心翼翼,好在平安抵达。大姑子家的小虎围着我们摇头摆尾,见过小虎几次,没想到它还记得我们。小虎是只土狗,但因长得毛绒绒的虎头虎脑便得此名,家里从3岁到90岁老老少少20个人唠嗑打牌,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夜是祥和的,大家磕着瓜子花生,围着火炉天南地北的嗨;乡村的夜是灵动的,远处噼啪零落的鞭炮声和烟花在空中呼啸尖叫的爆裂声,五颜六色的烟花隐约可见。上蹿下跳的小虎有时会被突然的爆竹声吓得一顿,对着窗外不重不痒的叫几声后又满屋子晃荡。大姑子说平日里小虎住在底楼的车库很少上楼,看来它也知道过年上楼凑热闹。弘一法师说:“相逢的意义在于照亮彼此”,而春节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相逢团聚,互相温暖,彼此照亮,然后各自安暖前行。</p> <p class="ql-block">  除夕这一天是一年的重头戏,简单吃过早餐后,我和大姑子就为午餐忙碌开了,烹炸煮蒸,鸡鸭鱼虾,两个灶台各司其职,20个人围着两张大圆桌推杯换盏,年正式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10几度的天气,午后阳光温润,风微不寒。午饭后大家邀约上街玩乐,买回几大箱烟花爆竹晚上燃放。</p><p class="ql-block"> 南方相对于北方的饮食做法来说更精致,晚饭得早早开始准备。小年轻些围炉煮茶,青春该有的样子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虎趴在桌子边看我们这些老革命冲洗切剁食材,伸长脖子总以为我们会扔给它一块什么吃的。粗养的小虎就是好,不挑食,对吃的来者不拒。准备期间,小年轻们时不时过来投喂我们一个烤得香甜的桂圆,一截烤得软糯的香蕉,喂一小杯馥郁的红茶,生活的乐趣,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因为二姑子一家在北京生活20几年,已接受了北方的饮食习惯,所以年30的饺子是得安排上的,然而川渝的热辣滚烫他们也念念不忘,所以晚饭就是南北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饺子有着“更岁交子”的意思,而所在地域在更岁交子时更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当然现在很多地方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或只能在限定区域燃放,而农村乡镇暂时不受限。离新年还有几个小时,大妹夫提议去歌厅嗨歌,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前往。三岁的小侄儿奶声奶气的“小燕子,穿花衣”,70多岁的罗叔(大妹夫父亲)一曲高亢激昂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除了我这个乐盲,其余的麦霸都闪亮登场,大展歌喉!临近12点大家虽然意犹未尽但还得赶紧撤场迎接下一场欢庆。12点,整个小镇被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炸响,烟花绚烂,小镇沸腾!我舞动烟花,旋转着雀跃着欢喜着,手执烟火谋生,心怀诗意谋爱,那一刻觉得自己正无限接近那无与伦比的青春年少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新年初一的太阳起了个大早,阳光空气和心情都是新的了!早餐后去到老家给故去的公公及其他亲人烧纸点香燃烛,希望他们在那边过得快乐,也福佑他们的子孙后代幸福安康!之后就是走亲访友,互相拜访。</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所居城市的地域因素,餐饮文化这一块一直做得热气腾腾,万州烤鱼,格格,面条,重庆火锅,大小餐厅在春节期间基本不打烊,食客爆满。这个春节我们不是在吃的路上,就是在计划着吃的路上。想到这点,我暗暗掐了一下腰上的肉肉,是多了啊,爱人悄悄揶揄我要出现双下巴了,“每逢佳节胖三斤”,哼,“我幸福肥呗,吃饱了才有力气减,不像你光吃不长,营养喂了狗”!</p> <p class="ql-block">  近几日,我把抖音成功刷成甘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火,陕北奔放磅礴的横山老腰鼓及恢宏热烈的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和广东舞狮小妹的专场了,看得让人血脉偾张。而我所在城市这一块文化相对还是单薄了些。当然也有舞狮玩牛的划彩船打莲花闹的,但总觉得还是差那么点激情四射。“世间安得双全法”,现在拥有即是美好,这么一想,心里多少平衡。</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过往都会止于繁华,掩于岁月。谁的指尖都会染上风霜。活是一点一点的干,路是一步一步的走,年味也一分一分的淡去。汽笛声声慢,愁绪万千长,他乡的兄弟姊妹恨别离两眼觞。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暮年的感受,后知后觉中有些东西消失了才觉得弥足珍贵。在消逝的同时我们又总是对未来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希冀!</p><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也是妈妈78岁的生日,我用一些青脆的文字熬煮成岁月的浓汤敬给妈妈,希望妈妈以后的日子幸福安康,醇浓美味!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新年也即将谢幕。岁月缝花时间煮雨,唯热爱,可观山河壮丽;唯情怀,可渡人间薄暖。新的一年里我们仍满怀热爱,将生活活成一束光,来年的年我们仍充满期待,相聚和别离都是爱!</p><p class="ql-block"> 2024.2.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