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者的故事

君临天下

<p class="ql-block">作者/周福来</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古城宣化,东临京津,西接晋蒙,地形地貌独特,蕴藏着丰富的土地、矿产、地上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至宣化盆地的北缘。西北高、东南低,周围由南北草帽山、狼尾巴山、烟筒山环抱。城区地势平坦。洋河是该区境内的主要河流,城西的柳川河和城东的泡沙河、龙洋河等季节性河流注入洋河,因此这里的自然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不但丰富,而且水质好、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洋河河床地带,具有宽度大、埋藏浅的特点,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基地。</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们生活朴实,为人真诚,待人热情。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隐居着一位老人,他虽是满头银发,早已年过古稀,杖朝之年,但他身着红色唐装,银丝顺滑,双眸有神不减当年之风采,他面容宽正、精神十足,反映敏捷,言语间更多的是风趣诙谐。这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大书法家殷夫先生。</p><p class="ql-block">我与殷夫先生结缘,是我的一个朋友和殷先生是老相识,偶然间他向我讲起殷先生传奇的双手书法的故事,我很惊奇,这么神吗!他越讲我越感兴趣。我就暗暗下了心思,时不时就和朋友提起这位书法老人,这位朋友也是每每讲起殷先生总是津津乐道,殷先生的生活风趣、传奇书法在我的面前一幕一幕的浮想联翩。在我没见到真人的情况下已经对殷先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终于在一次聚会上和这位朋友谈及到了,说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去看望一下这位老友,新冠疫情期间一下子就是三年,大家也都各自忙碌,我的这位友人与老爷子也是多年未见了,说应该去拜访殷先生。我一听到这话题,心想这是个绝佳时机,可是不能错过,于是决定和朋友一同前往,时间也是当即就敲定下来。其实,在拜访殷先生之前我不只是通过朋友讲述他的故事,也在网上搜寻查看了殷先生的相关资料,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这位老先生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大家了,他的成就,他的作品,他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当决定要来拜访殷先生之后的时日里,我的脑海里浮现了许多画面和场景,想象着这位书法艺术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很严厉古板,身材是不是很高大,很有派头,各种事谊是不是很讲究,见面应该怎样打招呼,怎样称呼他,很想把这一切都想好,却怎也想不好。就这样,我和我的朋友一同来到了殷老的居住地,当我们走进殷老先生家里时,看到墙上挂满了各种的书法字画,正屋摆放着一张不是很大的书案,上面放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浓浓的艺术气息,书香门第的景象一下子应入眼帘。紧接着一位个头不高、满头白发、身着普素的老者招呼我们落座喝茶,这位老先生就是殷老本人,看上去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高大身躯,特别伟岸的艺术大家的人物形象。只见他谈笑打趣,不时还照顾来宾斟茶满水。就在我们都各自落坐之后的谈话间,就这样不经意间我们走进了殷先生的人生故事里。1948年出生于河北涿鹿大堡乡司家洼,家境贫寒,父亲、祖父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每逢春节,爷爷都要背着半口袋黄米,拿着红纸,到处求人写对联。八岁的殷夫曾跟着爷爷到处求字,那种低三下四的乞求,那种一字不识的尴尬,让幼小的殷夫心中萌发了一个心愿:好好念书,练一笔好字,以后给自己家写对联,不再求人。这应该就是殷先生走向书法艺术的萌芽立志。</p><p class="ql-block">但现实中他仅上了六年学,由于家中贫穷,再也念不起书了,每天只得背上干粮上山放羊。羊出圈时,看到许多同龄大小的伙伴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他好羡慕呀。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挥舞着羊鞭到山里去。在这种环境下他仍念着写字,于是用鞭杆当笔,指天画地练习着书法。</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在谈到人的动机时指出:构成动机(即人采取某种行为内部驱动力)的有两个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殷夫不想像父辈那样斗大的字不识,他渴望读书。看到同龄人欢天喜地地在学校识字时刺激了他的求知渴望。放羊时,干粮袋里常放着小学课本,书被他翻得掉了页卷了边。他发奋:自学也得多识字。正如苏轼所说:“古之立大志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静默、孤独的时光里,殷夫像一只春蚕,寂寂地吃着知识的桑叶,希望孕育和吐出文化的丝棉。有了这样的坚毅志向,在以后他从军和从工的生涯里苦练书法就是他的一种常态。</p> <p class="ql-block">1968年殷夫入伍到承德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如鱼得水,有的放矢,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充分发挥才能,抓紧点滴时间写毛笔字。他接触到毛主席诗词,被龙飞凤舞优美的字体吸引住了。原来书法还能这样写,敬佩之余,殷夫揣摩着毛体练习起来。他焚膏继晷,宵衣旰食,不辞寒暑,沉浸在书法的境界之中。</p><p class="ql-block">1972年殷夫从部队复员到了怀来县的龙凤山石灰石矿,1974年调到宣化钢铁公司轧钢厂,1986年又调到宣化钢铁公司第二炼铁厂。在当工人期间,他仍痴迷于书法,为了有较充裕的时间,他主动要求上夜班,白天在家休息时就抓紧时间练习毛笔字。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做为练字之用。为了节省报纸,先用毛笔蘸着清水写,然后再用淡墨写,最后用浓墨写。报纸用完正面用反面。连涮笔的墨水也不浪费,用来写字。</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节,车间准备贴春联,可是无人会写,大家想到了酷爱书法的殷夫,于是让殷夫一展手脚。嘿,写得还真不错呢!从此,车间过年挂对联、职工贴对联,都求殷夫书写。殷夫来者不拒,挥毫泼墨,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殷夫练习书法过去一直未见过字帖,到工厂后接触到行、楷、隶、篆、草书,眼界大开。于是省吃俭用,买来各种字帖进行学习,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次吃饭时还在琢磨书法,把烟头当成咸菜塞入嘴中;还有一次包饺子,把碱面当成了盐面。当时他和爱人每月工资才二百多元,可每年买纸、墨、笔、砚、字帖、资料就花去上千元。拮据时,将仅有的自行车也给变卖换钱来购买练字用品。</p><p class="ql-block">殷夫全家住在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圆桌既是饭桌又是书桌,孩子做作业要用,他便坐在床边看书练字。练字时纸张铺展不开,就让妻子和孩子撑着纸,他在上面写字,“空心体”就是这么练成的。一次在工厂干活砸坏了右手,无法练习书法,但他不愿虚度半寸光阴,便练习用左手写字,天长日久,竟练出了左右手“双管齐下”的绝招。</p><p class="ql-block">殷夫非常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从小孩打水漂悟出了笔断意连的道理;从春天拂柔的柳枝发现了律动的美;从汽车急刹车时在柏油路上的擦痕领会到运笔的虚实得体。在去泰山、看孔庙、进北京、游故宫时,别人都忙着观景拍照,而殷夫却专注于廊柱上的楹联,摩崖上的石刻,寺庙上的匾额,石碑上的碑文,忙于看帖和拓片。他广泛涉猎于汉隶、汉简、秦篆、金文,也以王羲之、张旭、怀素等名家字帖为练习摹本,欧阳洵的《九成宫》、怀素的《自叙帖》、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旭的《古诗四帖》、柳公权的《神军策》等都成了他学习的教材。他潜心墨海,醉于纸素,广泛涉猎,博取众长。身居斗室,在瀚墨中追求洒脱灵动,在执著中拓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睡觉时,他在肚皮上划字;走路时,在凌空中划字,在街上见到好的匾额,也要在墙上用手指描摹。</p><p class="ql-block">1988年10月,殷夫参加了国际“牡丹杯”书画大赛,获鼓励奖,至此以后也是一发而不可收,奖杯奖状证书堆成了山。1992年5月5日至10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殷夫书法展”。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各大媒体对此纷纷报道。1993年殷夫的作品被编入《国际现代书法集》,该书由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收录有著名书画家黄宾虹、齐白石、林散元、千岛右卿(日本)等人之作。殷夫的书法能跻身其中,说明他的作品已得到社会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寒来暑往刻苦磨炼。如今,殷先生已成名成家,已是远近驰名的书法大家了。由于殷先生是穷苦农民出身,当兵入伍受到教育,进工厂当工人得到磨砺。所以这样一位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民艺术家,有了成就之后就一定会反哺于社会,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挺身而出。于是,在这祖国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里,每逢国家举办各种盛大活动和各类盛典的时候,殷夫老先生都要创作出多幅作品来为之纪念。</p><p class="ql-block">1997年他为香港回归创作了99幅作品;2000年为迎澳门回归展出了165幅作品;2002年为纪念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创作了68米的书法长卷;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创作了83米书法长卷;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制作了208米的书法长卷,捐献给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同时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创作了60个“法”字的10米书法长卷,为时代妇女又创作了10米的书法长卷。2009年为建国60周年创作了60米书法长卷,2010年为迎世博会创作了30米的书法长卷,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又创作了90米书法长卷,2012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18大召开又创作完成了25米书法长卷,巡回展出后捐献当地博物馆长期珍藏。他还曾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第43届世乒赛男女团体冠军等军、政、体各界书写了400多幅书法作品,另外有200多幅流入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殷夫成功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执著奋斗,卧薪尝胆、呕心沥血的付出,他终于成功了。殷夫善待自己的理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一杆狼毫,一缸清水,一砚墨香,穿越了时代的风雨,将殷夫带向成功之路。殷夫成功了!这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的放羊娃、工厂里的基层工人成功了。他被许多高等院校聘为教授,他慢慢地走出塞外宣化,不但成为国内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而且走向了世界,他的许多书法作品被外国友人珍藏。他成了世界名人。</p><p class="ql-block">在京西河北宣化,就是这位老人,今天的主人公—殷夫先生,字衣口田,号桥山墨人,一位隐居的老人,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他的成就、他的为人、他的生活姿态,感染了我。殷老的故事是说不完的,但是,文章总是要结束的。殷夫,这个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充满着阳光,童心童趣的老玩童,老书法艺术家,每天仍耕耘在他的墨海天地中,书写着他的人生传奇。这才真正是:一笔一墨一桥山,墨人双剑染白宣,一生磨砺殷夫老,国礼芳华炫江山。</p> <p class="ql-block">作者:周福来,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工民建专业,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单位曾任质量科科长,技质部部长,现就职于北京长安建筑公司,任职项目总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