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牛爱情诗,史上首传十四行,——读彼持拉克《歌集》笔记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  《歌集》简介:被后人视为彼特拉克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却认为收集在《歌集》中的爱情诗是他一生捋不清的混乱思想与情感的写照,所以称其为“支离破碎的俗语诗”。</p><p class="ql-block"> 《歌集》共收入抒情诗366首,其中包括317首十四行诗、29首歌,此外还有20首其他种类的抒情诗;除30余首外,这些诗全都是表现诗人对劳拉爱情的作品。诗圣彼特拉克的“劳拉之恋”,成就了瑰美琦丽的抒情诗篇。</p><p class="ql-block"> 全部诗集分上下两部分:《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彼特拉克的爱情诗冲破了禁欲的藩篱,一扫中世纪诗歌中隐晦寓意、神秘象征的笔法,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向人们公开袒露自己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活动。在他的笔下,劳拉已不是中世纪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平易可亲的新时代女性。</p><p class="ql-block"> 由于彼特拉克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用写实的手法描写劳拉的美貌,因此他的诗歌格调清新,令人百读不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有一段佳话,当他的爱情诗传开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有不少人甚至也对劳拉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不辞劳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阿维农,以求一饱眼福,欣赏一下这位绝代佳人。但这时的劳拉已是中年开外的妇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丰采,使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乘兴而来,扫兴而归。</p><p class="ql-block"> 《歌集》是彼特拉克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诗人世界观中的矛盾。他一方面热烈追求现世生活中的爱请和幸福,一方面仍受中世纪宗教观念的束缚;一方面用火一样的诗句表达他炽烈的爱国热情,一方面又轻视和脱离人民。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积极的一面和时代的阶级的局限。</p> <p class="ql-block"> 作者介绍: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意大利语:Francesco Petrarca,1304年7月20日—1374年7月19日),意大利学者、诗人,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他以其十四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为“诗圣”。他与但丁、薄伽丘齐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p><p class="ql-block"> 彼特拉克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父亲是著名的法律公证人。14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新兴的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最激烈的舞台,政治派别迭起,矛盾尖锐复杂。但丁和老彼特拉克都站在白党一边,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1302年,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黑党,在教皇和法国的支持下,夺取了佛罗伦萨的政权,残酷地镇压了白党。老彼特拉克和但丁同时被流放,离乡背井,来到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特拉克在这里降生。1311年,彼特拉克随父流亡到法国,1312年侨居在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这里是当时教皇驻跸所在地,位于抒情诗的故乡普罗旺斯地区。早年动荡的生活、但丁的影响、教皇都城的中心地位、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彼特拉克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 每当他读起古罗马作家维吉尔和西塞罗的作品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憧憬着人类美好的未来和生机盎然的生活。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然而父亲则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在法学上有所成就。从1316年起,彼特拉克遵从父亲的意愿到法国的蒙特波利大学和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学习法律。但刻板的法律条文始终未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在1326年父亲去世后,便放弃法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同年,返回阿维农,进入宗教界,成为一名教士。1327年,23岁的彼特拉克已是精力旺盛、才华横溢的青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使彼特拉克终生难忘的事情。有一天,他在阿维农的一所教堂卫与一位骑士的妻子邂逅相识。这位年方20岁的少妇,仪态端庄,妩媚动人。彼特拉克一见钟情,深深堕入情网之中。从此之后,虽然岁月不断流逝,可是彼特拉克却一往情深,对劳拉的爱恋之情有增无减。从1330年起,大约有17年时间,彼特拉克基本上是在教廷供职,通过红衣主教乔万尼·科伦那的关系参与一些宗教活动。在这个时期,彼特拉克的生活比较清闲、安逸,有较充裕的时间读书和写诗,为其后来扬名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漫长的教会生活使他亲眼目睹了教会的黑暗、腐败、贪婪和虚伪,逐渐形成了人文主义世界观,从而使他在文艺复兴的舞台上捷足先登。彼特拉克性格豪放不羁,喜欢探奇览胜、游赏山川湖海。这是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清规戒律相悖的行为。因为基督教蔑视世俗生活,认为山川湖海为恶魔所造,会将人们引向歧途。彼特拉克冲破了宗教的禁锢,表现了市民阶级的情趣,热爱大自然,追求对大自然美的享受。1336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彼特拉克同自己的弟弟和另外两位朋友去攀登阿维农附近的温都克斯山。半路遇见一位老牧人,劝阻他们不要去登山。40年前,这位牧人曾登过这座山,因山势险恶,摔得遍体鳞伤。彼特拉克一笑置之,继续前进。当日下午,他们一行四人终于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峰顶。彼特拉克凭高远眺,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罗纳河的碧波、马赛海滨的白帆,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激起了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热爱。从1338年起,彼特拉克断断续续用了四年的时间,写下了著名的叙事史诗《阿非利加》。这首诗是仿效古罗马作家维吉尔的笔法,用纯拉丁语写成的。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对第二次布匿战争作了生动的描述;战争开始时,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出动奇兵,翻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部攻入意大利,罗马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都城被围,危在旦夕。后来罗马大将西庇阿改变战术,派兵攻入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投降。彼特拉克在诗中热情地讴歌了西庇阿,称颂他功比天高,可与庞培、凯撒媲美。史诗《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蜚声诗坛,名扬遐迩。巴黎大学和罗马市政府都表示要给诗人加冕桂冠,他最后决定在罗马接受加冕。授予仪式于1341年4月8日正式举行。在这一天,彼特拉克身穿安茹王朝国王罗伯特赐给他的紫袍,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神采奕奕地来到丘彼特神殿。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致词后,便将一顶桂冠戴在他的头上。从此,彼特拉克就获得了“桂冠诗人”的荣誉。彼特拉克在一生中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把古典文化看作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一想法,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他把自己的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称之为“人学”或“人文学”,以此和“神学”相对立。他大声疾呼,要来“一个古代学术——它的语言、文学风格和道德思想的复兴”。因此,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发起者,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1347年,罗马爆发了以柯拉·迪·里恩佐为首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起义,推翻了封建政权,建立了共和国。彼特拉克闻讯欣喜若狂,拍手称快,衷心祝愿新兴的共和国永世长存。他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人,认为君主不应欺压剥削自己的臣民,而应热情地关心他们,努力办好公共事业,赈济贫困,鼓励文明。但起义不久即告失败,罗马又陷于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中。彼特拉克痛惜万分,挥笔致书罗马人,表达了自己的哀惋之情。彼特拉克一直思念的意中人劳拉,不幸于1348年在席卷欧洲的黑死病中死去。噩耗传来,彼特拉克痛不欲生,遂寄情于笔端,吟诗抒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1349年,彼特拉克与意大利另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相识。薄伽丘比他小九岁,是他的狂热崇拜者。两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友谊。1351年,彼特拉克毅然辞去教皇秘书的职务,由薄伽丘荐举,到刚刚成立的佛罗伦萨大学讲学。在这里,这两位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通力合作,相互帮助。在他们的热心支持下,一位名叫里昂古奥·彼拉多的希腊人把《荷马史诗》全部译成拉丁文。彼特拉克的后半生是在自己的祖国度过的。他行踪不定,时而出现在这个城市,时而出现在那个城市,常常为各个城邦做些外交方面的事情,希望他们能够团结起来。彼特拉克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人物,因此表现出很大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鞭挞教廷的虚伪,但又长期在教廷担任要职;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有时又认为这是邪恶;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和脱离群众;主张人类之爱,但又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1374年7月18日夜幕降临后,彼特拉克在一个名叫阿克瓦的小村庄与世长辞,享年70岁。当人们来到他的房间时,发现他的头还埋在维吉尔的手稿中。反动的教会势力对彼特拉克恨之入骨,将他暴尸示众,手段卑劣而又残忍。然而,彼特拉克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也抹煞不了的,在他死后不久,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尊称他为“文艺复兴之父”,就是最好的证明。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游历意大利时,留下了光辉的诗篇,赞美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各国”。</p> <p class="ql-block">彼特拉克《歌集》内容:</p><p class="ql-block"> 《歌集》的内容主要是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对其女友劳拉(Laura)深挚的爱情表达。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彼特拉克成就最高的抒情诗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收录了他初次遇见劳拉时内心的热烈感情,而下册则记录了劳拉去世后诗人深切的痛苦和哀伤。</p><p class="ql-block"> 上册描绘了彼特拉克在1327年遇到劳拉时的情景,那时她只有20岁,已婚三年,而彼特拉克则是23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相遇激发了他的热情,并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下册则是在劳拉去世后的二十年里,彼特拉克所抒发的深情和对她的怀念。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劳拉逝世的深深痛苦和哀伤,这些诗句充满了悲切感人之处。</p><p class="ql-block"> 除了对劳拉的爱情之外,《歌集》还包括少量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赞美祖国、呼唤和平与统一的篇章也反映了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和抱负。然而,这些诗歌在整个作品中占据较小的比例,主要的焦点还是在于彼特拉克对劳拉的爱情及其相关的心灵体验。</p> <p class="ql-block">彼特拉克歌集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彼特拉克歌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情感表达:《歌集》是彼特拉克个人情感的记录,通过对爱而不得恋人的劳拉的爱情进行抒发,展现了彼特拉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深深执着。</p><p class="ql-block">二、文学传统的影响:《歌集》继承了法国普罗旺斯抒情诗和但丁“温柔的新体”诗的传统,为后来的抒情诗提供了新的范式和形式。</p><p class="ql-block">三、文化价值:《歌集》不仅是彼特拉克个人的作品,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四、社会反映:《歌集》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是彼特拉克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如阿维尼翁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彼特拉克思想和创作的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五、文学创新:《歌集》还体现了彼特拉克对于抒情诗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彼特拉克十四诗体”的形成,这种新型的抒情诗形式后来被许多其他诗人采用。</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彼特拉克歌集》是一部具有深厚情感内涵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p><p class="ql-block">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p><p class="ql-block">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配合。</p> <p class="ql-block">彼特拉克歌集的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彼特拉克歌集》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1、爱情的赞美:《歌集》的主要内容是对诗人彼特拉克的女友劳拉的爱情赞美,包括对其美貌和个性的描述。彼特拉克通过对劳拉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人性化和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幸福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2、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彼特拉克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主义思潮,他在诗中对爱情、自然、国家等方面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3、自然意象的应用:诗人彼特拉克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意象,如太阳、彩虹、星星、微风、流波、朝霞、树林等,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使得作品中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衬托。</p><p class="ql-block"> 4、创新的诗体:《歌集》中包含了彼特拉克创新的诗体——十四行诗, 这种诗体的应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5、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彼特拉克在作品中巧妙地将抒发感情与描绘自然美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美与人物情感的相互映照。</p><p class="ql-block"> 6、冲破禁欲主义束缚:彼特拉克的爱情诗打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束缚,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使得劳拉这一角色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7、清新脱俗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彼特拉克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劳拉的美貌,使得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彼特拉克的《歌集》与我国史诗比较:</span></p><p class="ql-block"> 彼特拉克的《歌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情感、内省和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而简洁的诗歌风格。</p><p class="ql-block"> 若将彼特拉克的《歌集》与我国的诗歌相比较,可以发现其在某些方面与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歌流派和诗人有一定的相似性。</p><p class="ql-block"> 首先,彼特拉克的诗歌注重情感表达,这与我国古代的抒情诗有相似之处。例如,我国古代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等,都有大量的抒情诗,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抒发。</p><p class="ql-block"> 其次,彼特拉克的诗歌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描绘和感悟,这与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他们的作品都以自然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此外,彼特拉克的诗歌还强调内省和自我探索,这与我国古代的哲理诗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我国古代的哲理诗人如白居易、苏轼等,他们的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洞察。</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彼特拉克的《歌集》与我国古代的抒情诗、田园诗和哲理诗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情感、自然和内省等主题。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两者在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  2024.2.23于煌上煌悟禅芸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