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研读《七律.长征》中探索解读弘扬长征精神

京西墨客

<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五年十月</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p> <p class="ql-block">笺释</p><p class="ql-block">[七律]:近体七言律诗,起于初唐沈全期、宋之问。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军委命令各路红军从第一集中点开始移动。1934年10月16日,红一方面军从赣南瑞金、零都和闽西长汀、宁化出发”。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章水、萧水和湘江,进入贵州。接着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此后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过夹金山,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935年9月18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占领岷州。10月2日,占领通渭,之后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高兴地朗诵了《七律·长征》一诗。</p> <p class="ql-block">(等闲]:恰似轻松休闲。宋时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聘细浪]:"腾细浪"原作"腾烟浪",改后表意精微细致,字句更为缜密,同时显示出作者纳天入怀、视宇如芥的气度与胸怀。透迤即曲折摇曳之意,唐代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透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蒙]:乌蒙山,北临金沙,在云南禄劝县东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泥丸]:渺如弹丸,极言其小。《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泥丸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水拍"原作"浪拍","云崖"原作"悬崖"。</p> <p class="ql-block">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按,建议者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其实改为"水拍"亦与"万水千山"互重一"水字,《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浪拍"改为"水拍"则视角更为开阔,"悬崖"改为"云崖"则取势更为宏远。金沙即长江上游之金沙江,古称绳水、泸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渡桥]:桥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四川通志》谓之:"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覆板其上,栏柱皆熔铁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岷山]:岷山在四川松潘之北,有"千里岷山"之称,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峰顶终年积雪不化,又有"大雪山"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结束长途跋涉后都笑逐颜开。原作"三军一过尽开颜",改后势平节缓,更加从容不迫、稳重沉着。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有正式记载以来的第一首律诗,当然也是第一首七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曾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表明:"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这点恰恰表明毛泽东对自己诗词的要求的确十分苛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词的写作背景比较简单。红军经过一年的艰苦卓绝的转移和九死一生的斗争,终于到达了陕北,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了。到了这时候,长征基本上是胜利结束了。回忆这一年以来的千难万险,毛泽东亦是感慨万千。于是,他用饱蘸革命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带有史诗意味的律诗。</p> <p class="ql-block">首联比较乐观地说红军不怕长征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把一路的千山万水都看作旅游一样平常。这一联给全诗定了一个鲜明的基调,下面都是说怎么一个"等闲"法。</p> <p class="ql-block">颔联中所说五岭就是南岭,是自东至西横亘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五省的一系山脉,最大的五个山岭是大庾岭、骑田岭、萌诸岭、都庞岭和越城岭,故称"五岭"。乌蒙山自云南禄劝县起,东北走入贵州,至湖南止,称乌蒙山脉。这一联说的是五岭紧密相连的山岭就像翻滚的小波浪一样,而乌蒙山山脉磅礴的山体就好像滚动泥丸子。不管山脉是多么崔巍险峻,都被毛泽东"等闲"视之。</p> <p class="ql-block">颈联中的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因高山形成落差,浪高水急,波涛汹涌。红军过金沙江的时间是1935年5月,此时天气已然颇炎,诸葛亮当年写《出师表》里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词句。巧合的是当年的泸水就是后来的金沙江,同样是5月,只不过一个是农历,一个是西历,但是时间上相差不过就是个把月。《三国演义》里说蜀军渡泸水时由于水中瘴气,兵士纷纷中毒,损失不小,最后由当地老农指点,知道了趁深夜水冷毒气未发时泅渡才能安全。</p> <p class="ql-block">红军有没有遇到诸葛亮当年的问题?大概不会。但是,当时的天气已经炎热异常却是不假。据化名廉臣的陈云同志在《随军西行见闻录》回忆:"……愈下山,俞觉热。一到江边,天气更热,红军士兵莫不痛饮冷水……"当时火辣辣地热,所以"水拍云崖"才会给毛泽东以"暖"的感觉。红军过大渡河是在1935年的5、6月间。1865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挤到这里,走投无路,想用自己的人头换来手下将士的性命,最后清军背信弃义,翼王的残兵在这里被全部杀害。石达开"走麦城"的地方,红军却突破了。由于早有防备,川军泸定守军撤掉了桥板,河上只有赤裸的铁索。</p> <p class="ql-block">电影《万水千山》中有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耿彪、杨成武部飞夺泸定桥的片段。泸定桥没有桥板只有铁索,几十个敢死队战士用手脚圈住铁索,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中蚂蚁般倒悬着向对岸攀爬。这期间有的红军战士被子弹击中,掉进了泸定河湍急的水流,终于有一个战士爬到了泸定桥对岸,马上向躲藏在掩体后面的守敌投出手榴弹……这当然是绝伦的英雄壮举,也更具有史诗意味。当时的情况没有这么具有神话色彩,但是也绝对惨烈,是敢死队在其他同志的火力支援下一点一点铺桥板,终于铺到了桥的西岸。正因为如此,"飞夺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史乃至人类战争史上了不起的奇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百折不回的精神实在是惊天地,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尾联表现的是红军翻越岷山之后,豁然开朗。正如毛泽东 1958年给《忆秦娥·娄山关》作注时所言:"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篇看来,毛泽东看待长征,就好像一次狂喜的旅行,并没有什么艰难可言,不过是"等闲"。不过,当时的种种危机和困难,非置身其中我们是难以体会的,尤其是"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动容。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将士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p> <p class="ql-block">到了延安之后,毛泽东除了写诗之外,在一次报告中这样定位"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尾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恢宏、饱含深情的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英勇精神。读完这首诗后,我深受震撼和鼓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被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所感动。他们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最终战胜了敌人。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红军战士一样,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其次,我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毛泽东主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情怀。</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认为这首诗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它也鼓励我们要勇于担当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总之,《七律·长征》让我深刻认识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情怀,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