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果老师心语】

宁博

<p class="ql-block">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p><p class="ql-block">人生的挑战是光知道不够,还要能做到。如果外界发生点变化,人就魂不守舍,甚至脱离正道,证明他的悟道是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道在心外时,才能轻易被拿走,一旦合一,就像波涛不能从江海中拔除一样,永远不会脱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中,身外之物,别人能拿走;但我们的神性品质、智慧德行、气质风骨,任何人都夺不走,因为这些已与我们成为一体。想与道合一没有捷径,只有放下“我”,以心印道,才能找回心中的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需要挑战,千锤百炼才能凡铁化精钢。挑战,是人生的“最高学府”——每一次挑战来临,既能拓宽心量,又能提升力量,随着问题的解决,淡定、稳定、安定的磁场也在心中凝聚。所以,接受挑战是生命成长的捷径。挑战来了,只有接受,才能渡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快速成长,要敢于直面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成长,就是通过品质上的弱点来觉知内心,然后把弱点化为优点。人人都有弱点,弱点就是人生的“死地”,这就像长了尾巴,让人揪住可不好受。想完善弱点,得真干,要着力在亮化品质上下功夫。其实,亮化品质就是弱化“自我”——“我”越小,天地越大,智慧越多,成长越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生命永远是不进则退,若不敢挑战自己,就会淘汰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得难的事情,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后做精湛,人就走向优秀了。人生路上,大家的起点原本差不多,但大部分人都不舍得花力气去钻研,耐不住性子去坚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谁能迎难而上,谁就先行一步;谁能坚持到底,谁的赢面就更大。想把事做成,不要在“想”上浪费时间,做到才是真实的。开始行动吧!有了第一步,后面的一切就好端端地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事中的挑战,往往不是事情的难度,而是自己的专注力。最难的修行都在最简单的事里,谁都知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就能健康,但谁能专注地坚持下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都知道,时时觉知,日日反思,天天清理,就能近道,但谁能专注地坚持下去呢?所以,能把简单的事重复做、用心做、做到极致,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球是所生命大学,在这所大学中,每个人都要经历名利理情、生老病死的挑战,能通关的都是强者。迎接挑战,要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的力量都受限于境界,只有境界提升了,力量才能增强。所以,一定要练好“实学实用、实话实说、实修实证”的真功夫,人若实干必有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最难的挑战是把握今天。若是沉迷昨天,等待明天,今天就被虚度了——而这一刻往往就是成功与蹉跎的转折点。只有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精力投入到“干实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最后才能成就自己。把握好当下,自能把握住人生。&nbsp;</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把自己理顺了,天下也大好。</p><p class="ql-block">能从效果上反思行为的正误,是自省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中,“民不畏死”是结果,“以死惧之”是手段。整句话很直白,意思就是你这个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拿死去威胁他,有什么意义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说得很无奈,因为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极少数人的宏图霸业,却赔上了天下众生的安稳生活。当百姓苦不堪言时,君王不去解决问题,反而动不动就用生杀大权去压制反对声音,这就把百姓从民不聊生,逼到了“民不畏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国家出现“民不畏死”的情况,君王心中要警钟长鸣:这是民心在呐喊,说明忍耐已到极限——上位者若让百姓没活路,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自寻生路。人都怕死,但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未来,别无选择时,他也会以命相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怕死是天性,一旦人连死都不怕了,背后必有重大变故。“民不畏死”有内外两个原因:外因是社会混乱,暴政严苛,百姓生存困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内因则是百姓的内心失去安全、失去正义、失去希望、失去方向,整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人已麻木,活着也和死了没两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活着还不如死了,另一个是活着也和死了一样——这两者,根源都在君王身上。因为,君王是国之神魂,神魂安,天下定;神魂乱,天下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提出问题,这是好事,接下来要去解决问题,不要去解决提问题的人。</p><p class="ql-block">“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提醒帝王将相,要从效果上来反思行为的正误:如果以为靠杀人能维持社会秩序、延续世间太平,从古至今,为何杀了那么多人,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呢?而且,越是苛政猛于虎,道德越败坏,民生越凋零,社稷越不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君王若懂得反思,懂得以史为鉴,这是自省的大智慧,也是一个国家的大福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旦正本清源,问题都能解决。</p><p class="ql-block">历史中,每当出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情况,统治者往往都是对着结果想办法,却忽略了产生这个后果的原因,这是本末倒置。最后,必然是越发力越费力,越费力越不讨好。实际上,“民不畏死”一定有不怕死的原因,只要找到这个根源,天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现“民不畏死”这个现象,原因不在百姓身上,而在上位者自身:一是由于治理水平不行,二是由于教化水平不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实,无论是治理身体、治理小家、治理企业、还是治理天下,都需要方法,这是术的层面。用术,能解决表面问题,但触及不了内在的根源;能解决他律的问题,但做不到让人自律。而实施教化不同,教化需要德行,这属于道的层面。人有道,术能自生,人能自化,环境能自律。而无道的话,想治理乱象,只能动用更严酷的刑罚。但以方法对方法,以算计对算计,甚至以暴制暴、以死对死,结果怎么会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身体哪处不舒服,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消杀,甚至割除。但外用的方法只能治病症,不能去病根,病根只要还在,病症下次再现,来势可能更加凶猛。比如教育孩子,父母若不清楚孩子是自己的复印件,一味针对孩子,而不改正自己,孩子的错误又怎么会改正呢?比如管理企业,下级出现错误,一味追责惩处,而不反思自己,企业又怎么会持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万象滋生,背后都有一个无形的根源,只要把这个看不见的根找出来——是腐坏的就清理掉,是合道的就呵护好,从这个根上衍生出来的结果一定会随之变化。正本清源,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不畏死”的根本原因是生活不幸福、未来没希望、环境太残酷。所以,要从幸福感和获得感上去解决问题——一旦百姓的生活都幸福了,生意都兴隆了,生命都绽放了,谁会轻言生死呢?所以说,再顽固的疾病都有个病根在,只要弄清了病因,再对症下药,一旦正本清源,天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把自己理顺了,天下也将随之大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开篇就道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社会的危机时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要升起畏惧之心。若对此毫无畏惧,觉得这是别人的事,那接下来就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一旦大威降临,没有人能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的开篇忠告,与此处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者的意思都是说,无论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是制定规则的上位者也好,是遵守规则的黎民百姓也罢,都必须“有威可畏”,人生才能平稳。因为,个人的力量再强,在国家机器面前一文不值;国家的实力再横,在天道自然面前不值一提。如果一个人不遵守法律,不敬畏天道,不明白因果,他一直以受限的认知挑战浩瀚的宇宙,这是蚍蜉撼树,怎么可能不失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民不畏死”和“民不畏威”一样,只是现象,不要为现象苦恼,要在根上下功夫。怎么做?第七十二章中给出了两个方案:“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有形角度看,“所居”和“所生”指人的居所和生计。好的管理下,人民安居就能乐业,乐业就有民富国强。如果总是侵扰百姓生活,让人民颠沛流离,让大家看不到出路,一定会离心离德、离物离人,最后好好的国家就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无形角度讲,“所居”表示心,心是生命的居所,人的心性生生不息、浩瀚虚无,如果往心里塞满欲望,人就失去了天赋的灵性,也就丢了生命中那场玄妙的大造化。而“所生”则指从心中所生的精神,心静神才安,精神若崩溃,生命也将败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理和修心一样,都要做到:无狎和无压。所谓“无狎”指不要在横向空间上过度靠近,越是有能力获取,越要懂得留白,要给人留下余地,留下发展和变通的空间;而“无压”则指不要在纵向空间上给人压力,这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最令人生厌,越是身处上位,越要懂得敬畏,越要谦卑处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智慧蕴含着宇宙的阴阳平衡。再复杂的问题,只要穿过表象,从本质着眼,都能抽丝剥茧;再难解决的问题,只要变换角度,从反面入手,都能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上,“民不畏死”是现象,“以死惧之”是导火索,但问题的根源不在百姓身上,治理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回到本源,由管理者先做好自己——让自己敬畏天道,让自己亮化品质,让自己率先垂范。一旦把自己理顺了,天下也将随之大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越位者必受其害。</p><p class="ql-block">对“生”的向往,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人都会把“死亡”作为最恐怖的威胁手段。但殊不知,世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让人惧怕死亡,而是让人向往生存——每个生命血脉里那种对“生”的向往,才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模式已经失效,怎么办?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激发大家对“生”的向往,从“不畏死”转为“常畏死”,问题就解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原文:“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常畏死”不是说总是贪生怕死,而是指心里清楚“世间事没有如果,只有因果”,所以敬畏生命规律,珍重人身难得,始终安分守己,不敢背道而驰,不敢胡作非为——这不是懦弱,而是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通透的大智慧。如果百姓能“常畏死”,意味着君王有厚德,社会很祥和,生活很幸福,这与法律是否严苛没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从上到下,君王清静无为,百姓淳朴安乐,整个社会都会珍爱生命、珍爱亲朋、珍爱当下。这时,若有个别背道而驰的人屡教不改,那么按照王法,抓住了也可以将其诛杀。这就是“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有人说:《道德经》一直在讲“慈”,强调不要杀人,这里又说可以“杀之”,是否自相矛盾呢?其实,并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始终重视慈爱,从不推崇用重典,但对于屡教不改、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天有天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必须出重拳去整治,否则正义就得不到伸张。但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只是辅助,是最后的红线,是万不得已时才能动用的雷霆一击。真正对人起决定作用的,是须臾不离其身的良知,是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人心中对生命的眷恋激发出来。这时根本不用去逼迫,他自己就会调整自己,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绽放的快乐;感受到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这个正能量的大环境中更能得道多助——这种愿力,会成为最强大的内驱动力,促使每个人都珍爱生命,并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世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武力杀伐,而是让人向往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安!人生,是认真与看淡,也是合道与放下。万事尽心尽力,而后顺其自然。你若计较,鸡毛蒜皮也能伤你。你若坦荡,风风雨雨也不畏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