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日趣谈文化拾遗

轻绾岁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即位是小宗取代大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p><p class="ql-block"> 自古大宗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或诸侯之位,而其他儿子则都是小宗,只能做低一等的诸侯或卿大夫。</p><p class="ql-block"> 朱棣文武兼备,历史称其为大帝,以靖难夺位,为藩王登基,故被称为小宗入继大宗。按血缘,朱棣最远。其他人就算觉得朱棣小宗代替大宗的做法不妥,也丝毫不敢说出来,要不然可能瞬间就会小命不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容延伸: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起兵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西楚霸王项羽无颜面对的“江东”属于哪个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词曰:至今忆项羽,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 江东指江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为中国古代地理概念。</p><p class="ql-block">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至东北流向,隋、唐以前,为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江东之称始于汉初。《史记·项羽本纪》载:“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指此地。三国时江东为孙吴根据地,故当时又称孙吴治下全部地区为江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容延伸:西楚霸王项羽,成就了一番伟业后,就沾沾自喜。自认为功高天下。不听亚父的劝告,三次放过杀刘邦的机会,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落得自刎乌江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争是楚汉争霸的终极一战,公元前202年,面对汉军的包围,项羽虽然力战至乌江边,但终因敌众我寡,无法突出重围,于是决定在乌江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临终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p><p class="ql-block"> 垓下(Gāi xià)古地名,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一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是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词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词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其豪放、婉约、抒情、细腻的特点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短诗形式出现,通常由四个句子组成,每句有五个或七个字,主要描写爱情、自然景色、友情和社会生活,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p><p class="ql-block">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p><p class="ql-block"> 宋词的主要派别包括婉约派、豪放派和花间派,其中婉约派以清新婉丽为主,豪放派以雄浑旷达为主。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金缕玉衣规格更高的“黄肠题凑”》是怎样一种奢侈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肠题凑”是古代最高等级的一种墓室。通俗地讲,就是古人在坟墓中棺椁的四周,用木条堆垒起来一圈框形围墙,这圈木围墙就叫“黄肠题凑”。”</p><p class="ql-block"> 这种围墙坚固抗压的程度,让古代盗墓贼深感困难:除非是大规模的军阀部队前来盗挖,或许能用抽丝剥茧的办法将这样的陵墓挖开,而对于民间盗墓贼来说,对这种墓葬最好的态度就是将其舍弃。对黄肠题凑这样浩大的盗墓工程,即便是盗挖一年,也未必能把这种陵墓挖开。</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圈木围墙被称为“黄肠题凑”?首先,这些木条不是来源于普通的木材,而是用侧柏的树芯做成的,侧柏的树心是黄色的,形似肠,将其剖出制成短木条,被称为“黄肠”。</p><p class="ql-block"> 那么“题凑”是什么意思呢?“题”《说文解字》解释为“额也”,《小尔雅》解释为“头也”,“题”的本义是额头的意思,如标题、题目等。“凑”是汇聚的意思。这些黄色的柏木条的摆放方式是:统一头向内、尾朝外,呈辐辏状堆垒于梓棺周围,从里面向外看,这些柏木条的头都向内凑在了一起,所以被称为“题凑”。</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707号,大葆台汉墓是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的墓冢,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它是由15880根长0.9米、截面为10厘米见方的柏木组成,每根重约8.1公斤,最重的32公斤,柏木层层垒叠,形成框形木围墙。木围墙共30层,3米高,周长42米,约122立方米。木围墙的南面正中有一个宽3.8米、高3米的门,门上装铺首衔环。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蔚为壮观,显示了2000多年前工匠高超的创造才能。</p><p class="ql-block"> “黄肠题凑”属于高级墓室,只有皇帝、诸王、公主及其配偶才能享用,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赐予使用。</p><p class="ql-block"> “黄肠题凑”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吕氏春秋∙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西汉是 “黄肠题凑”墓的鼎盛时期,现在所见到的“黄肠题凑”墓,大多是西汉时期的。</p><p class="ql-block"> 营造一具“黄肠题凑”耗费木材十分惊人,而柏木生长周期长,再生困难。所以,随着柏木资源的急剧损耗,西汉后期的“黄肠题凑”制度已经难以为继了。《后汉书·礼志》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到了东汉时期,不得不以石制的“黄肠”来代替柏木制的“黄肠”。所以,自东汉以后,“黄肠题凑”墓便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清的那拉氏家族有多强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这个那拉氏家族是清朝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皇后家族,出了六位皇后,生了三个皇帝,后宫妃嫔更是不计其数。那拉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起源于辽代,后成为清朝的满洲贵族。</p><p class="ql-block"> 那拉氏在清朝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清朝宗室中的重要支系,多位皇帝的嫡福晋都出自那拉氏。在清朝的历史上,那拉氏曾有多位皇亲国戚、贵族以及政治家、军事将领,对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那拉氏也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清朝皇室所在的满族,在明朝时期乃至后金时期称为女真族。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女真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统一建州女真以后的努尔哈赤,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后,才建立的大清王朝的雏形后金政权。而那拉氏就是海西女真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又分为叶赫那拉、辉发那拉、哈达那拉和乌拉那拉四个分支。</p><p class="ql-block"> 乌拉那拉和叶赫那拉两个分支都分别为清朝后宫贡献了三位皇后,而这六位皇后的结局却天壤之别,大为不同。乌拉那拉氏的三位皇后不是所生嫡子早早夭亡,自己也早早过世;就是年纪轻轻被逼殉葬;还有得罪皇帝,将其废黜皇后之位的。</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和爱新觉罗氏有着深仇大恨的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反倒是地位尊崇,无以复加。孝慈高皇后生下皇太极,被尊为清朝第一位皇后;孝钦显皇后即著名的慈禧太后生下同治皇帝,并且执掌晚清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更是被尊为皇太后,被民国政府以国葬礼下葬,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p><p class="ql-block">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p><p class="ql-block">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律法、文学、医学、艺术、教育、数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幸福主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主义者,是一种主张将实现个人的尊重和信任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人。他们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德并不是用来限制幸福,而是应该引导人们找到真正的、持久的幸福。在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时,幸福主义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幸福是最重要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只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条件和手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幸福,因为后者对于个人幸福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p><p class="ql-block"> 幸福主义这一概念,在西方历史上主要体现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资产阶级人生哲学中,例如“合理利己主义”,它体现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生活价值观。然而,如果对幸福这一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幸福主义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显得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在历史上形成过统一的国家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度在历史上从未真正统一过。</p><p class="ql-block"> 印度曾是被殖民统治最久的国家之一,几百年来,外族不断侵扰印度的领土,抢夺资源。这使得印度长期处于被视为殖民地的地位。印度的历史上从未统一过,直到英国通过武力加以统一。印度统一的过程是殖民统治的结果,因此,印度缺乏国家意识和共识。</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的历史中,无论是贵霜王朝还是孔雀王朝,都是在外族殖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度并没有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的封建历史,印度的辉煌历史是建立在外来统治者的统治之上的。这使得印度与我们对被殖民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印度人来说,被殖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耻辱感。</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居于社会等级顶端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等高种姓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与欧美白种人属于同一等级。甚至印度作为英国殖民者的维护者,自视为大英帝国的继承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句意思是一首曲子悲伤得肝肠都快要断掉了,在人世间什么地方去寻找知音呢? 此为怀才不遇或没有知心朋友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原文:一曲肝肠断,轻羽此去莫留连,更有南国花正好,莫向白苹洲上,独叹秋水寒。</p><p class="ql-block">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的《左传》。意思是:</p><p class="ql-block"> 听到或者自己弹唱完这首歌曲后,伤心惆怅满怀感觉像肝碎肠断般痛苦,感慨没有理解和懂得自己的人,没有志趣相投的人。</p><p class="ql-block"> 写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了一辈子的琴就只觅到了钟子期一个知音。后来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了,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够懂他的琴音。</p><p class="ql-block"> 唉,我看着都能感觉到俞伯牙的悲痛:一首曲子,悲伤得肝肠都快要断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沧海难为水,谁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作者是唐 · 元稹诗作《离思五首》里的诗句。此成语字面意思是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就不屑一顾了。</p><p class="ql-block"> 此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离 思 五 首</p><p class="ql-block">——唐.元稹</p><p class="ql-block">曾经沧海难为水,</p><p class="ql-block">除却巫山不是云。</p><p class="ql-block">取次花丛懒回顾,</p><p class="ql-block">半缘修道半缘君。</p><p class="ql-block"> 翻译过来意思是:“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顺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为儒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的道德理念和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学者董仲舒</p><p class="ql-block">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由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向汉武帝提出了这一建议,这一政策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其实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楚庄王最后的下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后是病死的,大业未成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p class="ql-block"> 楚庄王于前613年继任楚国王位,即位之时因楚国内部矛盾重重而选择韬光养晦,一度被人认为楚庄王只是一个沉迷酒色,不问政事的昏君。不料三年之后楚庄王一改先前昏庸面貌,开始重用伍举、苏从等贤臣,先是成功平定国内动荡,后又出兵灭亡试图入侵楚国的庸国。楚国政局不仅日渐趋于稳定,其国力也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发展状态下,楚庄王开始图霸中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91年,称霸数年的楚庄王突然身患重病。而预感到自己已命不久矣的楚庄王则在临终之前,将太子审与多位楚国重臣召至榻前逐一进行了交代。这年秋天,楚庄王病逝。之后楚国内权力矛盾便迅速激化,国力也因此迅速衰退。前589年,原与楚联盟的齐国也因晋国的进攻而舍弃楚国,楚国国势越发衰败。楚庄王好不容易得来的霸主地位衰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林七贤里的嵇康为什么要与山涛绝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嵇康与山涛绝交的原因是政见不合。</p><p class="ql-block"> 嵇康和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好友,但在东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两人的政治观点开始分歧。</p><p class="ql-block"> 山涛是东晋朝廷的支持者,而嵇康则倾向于支持民间力量,两人在政见上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山涛追随司马氏,写信向司马氏举荐嵇康,但是嵇康拒绝了,还写了针对司马氏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导致嵇康与山涛疏远,到最后真正绝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容延伸: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才华横溢的名士。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嵇康与山涛的政见分歧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个反映,他们是通过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对社会现实提出批判性思考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归隐和超脱物欲,反对当时的政治权势,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羽为什么这么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历史地位和影响 :关羽是东汉末年蜀汉势力的重要将领之一,经历了诸多战役。成为了蜀汉王朝的开拓者和建立者。 同时,关羽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忠诚、義脆、刚毅,以“刚直不阿、忠贞不二”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无数后人。在封建社会中,关羽成为了崇高的义士精神代表,受到了广泛的崇拜。他所代表的审美风格,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p><p class="ql-block">2、武功与文化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展现出的武艺高强,而且道德操守卓越,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推崇。他的文化形象也因此变得格外丰满。 关羽这个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军事才能,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正义和超越凡俗的高度。关羽还是戏曲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列为戏曲中的“四大名角”之一,而他所饰演的形象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之一。</p><p class="ql-block">3、关羽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羽这个形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即勇气和正义,而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义和勇气,是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崇这种代表“刚直不阿、忠贞不二”的正义和勇气的精神风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孔明灯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明灯也被称为天灯、许愿灯、祈天灯或文灯,是一种源自中国的古老手工艺品。在古代,它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相传,诸葛孔明在一次交战中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制作了一种会飘浮的纸灯笼,最后成功被解救,于是人们将这种灯笼称为“孔明灯”。&nbsp;</p><p class="ql-block">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个部分,主要由竹篾、铁丝、纸质灯罩和固体蜡组成。孔明灯和热气球运作基于同一物理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这使得它们能够成功地升空。</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清明节和七夕节等放孔明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民间习俗。人们主要用它来祈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蜀国的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蜀国建立者——刘备(字玄德)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国建立者。他与张飞、关羽在桃园结义,白手起家。</p><p class="ql-block">2、西乡侯——张飞(字翼德)。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p><p class="ql-block">3、汉寿亭侯——关羽(字云长)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在《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关羽被称作“美髯公”,不仅文韬武略,还忠义感天。</p><p class="ql-block">4、卧龙——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等多面人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家之一,其智谋和才能被誉为“卧龙之才”。</p><p class="ql-block">5、常胜将军——赵云(字子龙)。他以其勇敢、忠诚、机智和善良的个性,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敬。</p><p class="ql-block">6、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字公嗣)。他是刘备的儿子,蜀国后主。幼年时多遭难,幸被赵云两次相救。刘禅无帝王之相,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且不辨是非,听信谗言,猜忌忠良,落得个投降魏国、父辈基业尽毁的下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四大才子是哪四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唐伯虎。唐伯虎,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以其绘画和书法闻名。</p><p class="ql-block">2、祝枝山。祝枝山,字希哲,号枝山,因其左手六指,自号枝指生,是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明朝狂草第一人”。</p><p class="ql-block">3、文征明。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通晓各科绘画之艺,人称“四绝全才”。</p><p class="ql-block">4、徐祯卿。徐祯卿,字昌谷,又字昌国,是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诗歌和书法成就著称,被誉为“吴中诗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嗣同绝命诗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答:</p><p class="ql-block"> 谭嗣同临死前的一首诗是《狱中题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p><p class="ql-block">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p><p class="ql-block">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p><p class="ql-block">译文:第一句的意思是,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东汉志士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的意思是,也希望战友们能如东汉忠臣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p><p class="ql-block">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海褰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晚清官员谭继洵之子。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p><p class="ql-block">维新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保卫战为什么叫淞沪会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吴淞口和上海(沪)打的,所以叫淞沪会战。</p><p class="ql-block"> 自1937年8月13日开战到1937.11.12结束的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p><p class="ql-block"> 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爱》的人物简单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1847年首次出版。人物简单分析:</p><p class="ql-block">1.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p><p class="ql-block">2.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p><p class="ql-block">3.舅母里德太太她性格固执,刻薄,冷酷。</p><p class="ql-block">4.好友海伦彭斯的心胸纯洁澄澈、满满当当、热情奔放。</p><p class="ql-block">5.表兄圣约翰.里弗斯是一个能看清楚自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释延伸:小说《简·爱》中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该优秀小说被多次改编成舞剧、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剧有哪些种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内的剧种有:京剧、川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辽剧、臧剧、沪剧、淮剧等。</p><p class="ql-block"> 其中居首位的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京剧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逐渐加大,观众锐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谜语:“首先要虚心请教”猜一个元代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元好问</p><p class="ql-block">谜面:首先要虚心请教 (打一个元代人名)谜底:元好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太原秀容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就出于其笔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问答皆投稿头条评为优质,故分享友们以娱节日愉快。🌸</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