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万宁兴隆巴厘村

挥 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走进巴厘村风景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 挥 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 (2024.2.22)</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去不了印尼的巴厘岛,而我们今天上午,和夫人骑着小电驴去到了巴厘村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 巴厘村,位于海南省兴隆农场,距石梅山庄11公里。巴厘村的风景区展示了华侨的生活和经历,包括归侨文化长廊、归侨生活区、南洋风情街、归侨根雕艺术馆和产品体验区等区域,展示了兴隆华侨农场的建设史和排华事件,以及华侨对中国工农业和国防发展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巴厘村风景区,有着一派异国风情,好似在国外旅游,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看到的是通天门,两边有神灵在守护保佑着这里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兴隆华侨农场历史从归侨文化长廊,让我们了解到了兴隆华侨农场的建设史,印尼及20个国家排华的历史事件让人触目惊心,非常痛心。在中国刚解放的年代,印度尼西亚掀起了排华的浪潮,刻意打击华人的商业经营,关掉了所有华人的商店和工厂。1959年11月18号,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洛颁布了第10号总令,把排华活动合法化,导致排华活动进一步升级,尽然灭绝人性地疯狂到:“只要杀一名华人奖励1万元,侵犯一名华人妇女奖励2万元”。由此造诚超过了30万华人遭到了印尼人的屠杀,关到监狱的人大概有50多万,上万名妇女被当街凌辱。印尼排华的历史根源主要是受西方国家的指使而排华的,这些国家尤以英国为首以及荷兰人,在此实际操作,所以说英国人、荷兰人在排华事件中同样犯下了滔天罪行。</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让我们通过文化长廊,了解到华侨归侨经历1951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首批接受了从印度尼西亚归来的700多名华人成立了集体农庄,(兴隆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13,000多人)。1960年6月归属于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归属于广东省农垦系统。主要有55,000亩橡胶园,生产优质橡胶和乳胶,有2.800 亩水稻,有562亩胡椒地,有982亩咖啡地,有1,887亩的椰树林,为中国工农业以及国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未,定居东南亚的中国侨民受到反华势力的虐待和迫害,他们被逼迫放弃祖辈经营的店铺回归祖国。一些爱国华侨冒着生命危险,从南洋带回了祖国需要的咖啡树、橡胶树、胡椒树苗及其它稀缺植物的种子,在农场开垦种植,艰苦创业。继而开发了咖啡、橡胶、药物产品的加工技艺,打破了我国橡胶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游览后终于明白,原来巴厘村的前身就是兴隆华侨农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使人仿佛来到了异国他乡。这里是以南洋21个国家、共计13482名归国华侨的文化为背景,通过南洋风俗、风味、风土人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的大融合的文的旅游景区。他们把所熟悉的印尼文化变成旅游资源 ,为中国游客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