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伍子胥(前526—前484年),名员,字子胥,又称申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官至吴国大夫。</h3></br><h3>世传伍子胥当年逃亡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后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国都,为报杀父之仇鞭尸楚平王。阖闾死后,伍子胥曾多次就对付越王勾践直言相谏,但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赐其自尽,九年后果如其所料,吴为越所灭。这些都表明,伍子胥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伍子胥在水利上也颇有建树。他曾先后主持开凿了两条古老的人工运河,一为胥溪,一为胥浦。</h3></br><h3> <p class="ql-block">当时,吴国的势力在今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一带,国都在吴(今江苏苏州)。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物产富饶,吴国漕运发达,国力强盛。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等一帮谋臣的辅佐下争雄称霸,吴楚连年用兵,战事不断。由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在长江中游,国都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战事便在江淮之间展开。由于军事运输的限制,吴国的进军路线只有两条:一是向东出海,沿海北上至淮河口,然后溯淮西进,打进楚国;一是北出长江,溯江西上至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县东南),到达巢湖,进入作战区。这两条路线不但迂回曲折,路途遥远,而且要时时提防江海风涛之险。此时,为了便利军运,开挖一条从苏州往西、直达今芜湖出江的水上通道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阖闾再三考虑,决定派伍子胥完成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伍子胥经过认真勘察,发现太湖西面有条荆溪东西横贯,穿过滆湖、长荡湖,注入太湖。往西去,又有一条水阳江穿过固城湖、石臼湖和丹阳湖,流入长江。今高淳县东有一段十多里长的冈阜,恰好处于荆溪和水阳江之间,如果能凿穿这段高地,打通两水,吴国军队不就可以从太湖往西经水路直抵长江了吗?于是,伍子胥在认真筹划后率部下沿荆溪开挖运河,将它和水阳江水系沟通。可是开挖成的运河由于地势原因,西高东低,水位落差悬殊,根本不利于航行,伍子胥便沿着这条不长的运河设计了五道堰坝,用以平缓水势,达到了“挽拽轻舟”的目的。这便是胥溪运河,又有堰渎之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胥溪的开挖,沟通了长江和太湖水道,在便利军事运输的同时,兼有分洪泄洪之利。伍子胥也因为胥溪的成功开挖,更加受到吴王的重用。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吴王又命他开挖了另一条人工运河——胥浦,沟通了太湖和大海,主要用于疏浚太湖的泄水道。直到今天,在江苏吴县西南,由木渎到太湖胥口,还存留有胥浦运河的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条运河的开挖成功,对当时和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将这两条运河分别名为胥溪和胥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伍子胥还曾主持苏州城的扩建工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造筑大城,城厚而崇,池广以深”,水陆八门,舟呈并驶,显示出伍子胥在城建与水利方面的杰出才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燕赵水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