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2011年夏天活动小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编辑于 2011-7-16 10:3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引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在中国某段历史时期,出现了这么一个特殊群体,有人给他(她)们起了个蛮响亮的专用名词"知识青年";而若干年后,在这个群体中又出现一种思潮,人们又把这种思潮冠为"知青情结"。而我们这"知识青年"的一份子,自已能说清自已的"情结"为何物?把封存在心底的那段磋砣岁月里的激情、迷惘、求索、奋斗,悲与喜、得与失......等等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揉合在一起,那日夜萦绕于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思几经沉淀,急欲释出,每个人就认定自已有"知青情结",又凭这"情结"去寻找有相同"情结"的志同道合者,于是这么一帮"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聚于这异国他乡华盛顿地区的知哥知姐们,"情不自禁"地为交朋友、找乐子、写历史、做好事而携手共组大家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摘自李翔《知青情结续友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上周先生从报上看见一则华盛顿中国知青7月9日开展活动的通知,通知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虽已不年轻但心还是火热,哪怕夏日炎炎,却挡不住我们去一趟公园。大家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唱唱跳跳、嘻嘻闹闹、重温一下童年的活泼,享受一下少年时的欢乐。让火辣辣的太阳一边凉快去吧!......希望旧友前来叙叙,也欢迎新知前来相聚。来者都是客,图的是人多热气腾腾,高高兴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当过知青的我们在异国他乡能与一帮有过相同青春经历的人相遇无疑是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做好准备,让YY送我们到指定地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公园,分了好多活动区域。会长和副会长早就来了,正在开始挂 “华盛顿中国知青协会”会标。这个协会已名声斐然,全球皆知。黑龙江北大荒北京知青赠送的“天下知青是一家”的锦旗已经挂好。来得早的朋友摆出了 “蔬菜秀”——有大苋菜、大丝瓜、豆苗、四川人喜欢的扎尔根,还有向日葵苗等好多不知名的蔬菜或菜秧。会长很热情地招呼了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人们陆陆续续地来了,都带来自己做的各种精美食品,这是一次野炊聚餐活动。新朋老友开始聚餐也开始了畅谈交流。我们虽是新面孔,却也毫无拘束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蔬菜秀”处围着一大群人,主人正把蔬菜分送给大家。我们也分享了她的扎尔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聚餐后,知哥知姐热闹的活动开始了。首先是蔬菜组举行的抽奖活动,分别设有一二三等奖,大家纷纷抽奖试运气。(最后一个奖主持人看见小EMMA在场,让她来给抽,小EMMA出不开,平时的活泼不知藏到哪去了,根本不敢露脸。)接着是超级水平的健身操、太极拳表演,汉先生在太极拳队伍中悠然舞拳。还有集体民舞和小合唱等团体表演。之后个人自由演唱开始,这是知哥知姐们最活泼最可爱的时刻了。主持人是老林和老马,轻松幽默的主持把活动引向知青年代的回忆中。知姐知哥们唱的是“奶奶养了两只鸡呀,什么鸡,什么鸡,大母鸡和大公鸡呀,大母鸡、大公鸡。一只白天忙下蛋,一只清早喔喔啼......",有人唱“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早上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就嘎嘎嘎的叫......”,还有人唱电影《青松岭》赶大车的插曲、社员都是向阳花等乡村歌曲,凡是能想起的有关人民公社的歌都唱完了。唱完广阔天地又开始唱童年时代,“让我们荡起双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声从这批人的心窝里飞出,因为我们都是伴着这歌声成长起来的呀!一知哥拉着一知姐说:“朋友们,你们刚唱的歌,知道是谁教你们的吗?是我们呀!那歌是由我们俩唱响的”,大哗!知姐这才说:“那时我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 这些歌是由我们合唱团的两百多人唱响的”。原来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主持林先生表情特别丰富,他唱了一首“哈娃那的孩子”。说这首歌是当年为了讨好非州一个小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知哥知姐们争着唱了好些文革中的歌曲,如“万泉河水”、“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等,唱完文革歌曲又从五十年代一直唱到当今。这群人中精英太多,个个身手不凡,好些人甚至赛过专业。知哥知姐倾情发挥,无比尽兴,希先生也加入了唱歌的队伍中。气氛好活跃,人们好开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在爷爷奶奶尽情参与活动的时候,小EMMA也他乡遇故知,与一位知青奶奶的小狗狗大半天形影不离。那位知青奶奶就是主持人、副会长林先生的美丽太太张玉煊。与我同年龄,有两个女儿,来美国已经三十六年了。林太太与EMMA玩了好几个钟头,好有缘分。分别时,大家互相留了电话,EMMA请张奶奶来我们家玩,张奶奶也说:“你想奶奶就给我打电话吧,奶奶家房子好大,你来玩吧!”林太太告诉我们,这帮知青都是能人,才华横溢,充满爱心,在美国打拼出了自己的天地。他们开展了好多有影响的活动,名声在华盛顿国会山庄打响,为国内抗震救灾等捐了很多钱和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回家后细看了网上与他们相关的报道和他们自己的网页。他们在诗里说:为了那不平凡的过去,我们永远年轻!那些网页和报道让人重新拾起知青年代的语言,让人重温上山下乡的感觉。他们戏称自己的组织名为“花生屯”(华盛顿音),主要编者名为“一枝青”(一知青),图片和文字极富中国农村广阔天地乡土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这是一群与我们同龄的优秀知青朋友;这是一群智商情商很高、事业成就卓著的精英;这是一群正在以幽默、和谐、快乐的方式把中国知青精神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认识这样一群人,我们由衷地高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以上是转至我QQ空间的一则日记。以下是日记中的一些评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