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姑苏二千五百年 我走进了苏州博物馆

老当益壮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8日晨,在参观苏州博物馆前,我们在一家叫做“哑巴生煎”的早餐馆里,享受了一餐别有风味的苏州民间美食。</p> <p class="ql-block">  享受舌尖上美味的过程,真的是有一个幸福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是那位老师闲聊时讲的一句话,“你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先去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到了苏州,才想起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有着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姑苏古城。你一句姑苏二千五百年,我走进了苏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建于1960年,我们参观的是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它把古城苏州蕴含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博物馆精美绝伦,有人说贝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应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9000多平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建筑设计尊重历史与传统,采用白墙灰瓦的色彩,与苏州古建筑的灰白十分协调。在独特的现代建筑理念引领下,精巧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特色,又有体现现代建筑艺术的唯美风格,真是珠联璧合。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蕴含苏州人文历史的文化长廊。</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樑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式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建筑材料提升其淡雅从容的格调,真是匠心独具。贝聿铭大师说: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见着这样独具一格的大门,任隨都想进去瞧瞧,里面藏着是不是有许多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从苏州博物馆正门进来,迎面的中央大厅,可以通向博物馆的主展厅。走近圆形的感应门,似乎打开了一道走向认识姑苏历史文化宝藏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以中西文化融合为背景,将现代的简洁与传统的灵动完美地融合。白粉墙上,现出高低错落屋顶;飞檐在四面水光的映照下,划出优雅的线条;小巧水塘,映着建筑的倒影,绿意葱茏的庭院是那么诗意盎然。潇洒庭院信步走,碧波池里锦鲤游,步移景异,想不到一座典藏古迹文物的博物馆,竞是苏州园林造型中最为美丽的新秀。</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占了博物馆的五分之一空间。铺满鹅卵石的池塘,曲径通幽的小桥、让人心旷神怡的凉亭、竹林,构成一幅精心打造的极富创意的现代派山水园林画。</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水景始于主庭院北墙,与拙政园之补园相邻,补园的绿植仿佛为水景加添了一道绿盈盈的背景,与山东泰山石堆砌的片石假山,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新型造园手法,呈现出清晰的剪影轮廓和秀丽的自然山水画效果。</p> <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展区和回廊的任一窗户向外观看,都会发现,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效果,每一窗框框住的都是一幅极其美妙的江南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琳琅满目,有四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65件,古籍善夲九万多册,其藏品之丰富,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里有几件国宝级文物值得好好观赏,瑞光塔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就是其中的一件。这个叫做“塔放瑞光”的展厅,是专门展出在瑞光塔发现的珍贵文物。上图是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存放高僧舍利的宝瓶,把图放大,还能清楚看见宝瓶内那七八粒晶莹剔透的舍利。</p><p class="ql-block"> 在苏州城西南的盘门内有一座千年古塔,名叫瑞光塔。最早是三国时代的吴国孙权建了瑞光寺,公元247年又建了瑞光塔。千余年来历经多次劫难,太平天国时战火纷飞,寺院被毁殆尽,仅留下一塔孑然独立,</p><p class="ql-block"> 1978年4月12日,三个小学生利用暑假相邀去瑞光塔玩耍。当他们爬到佛塔第三层时,发现几只鸟儿在塔檐下飞来飞去,小朋友天性好玩,上树掏鸟蛋是拿手活,决计要在塔上摸出几只鸟蛋来。当他们无意之中摸到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掀开沉重的砖龛,下面是黑咕隆咚的地洞。三个小孩虽然害怕,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钻进了地洞,在暗室中发现了一个一米多高的“黑箱子”。至此,一个沉睡千年的国宝级文物重见天日。据说小朋友们为了看看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点燃了一卷珍贵的佛教经卷照明。至于民间还有许多寻找宝物的不同版本,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按照佛教的传统,塔内地下藏舍利或经典的地方叫地宫,上层藏物的地方叫天宫,瑞光塔文物发现是第三层,所以这些宝贵的文物来自瑞光塔天宫。这些文物的去处,应该是被苏州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真珠舍利宝幢和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内函,经专家们评审为国宝级文物,不允许出国展出。</p> <p class="ql-block">  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品),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制作的珍贵佛教艺术品(国宝级文物)。通高122.6米,是用珍珠等七宝连掇起来的,用以存放舍利的容器。</p><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瑞光塔第三层天宫发现宝幢时,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p><p class="ql-block"> 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为须弥座、佛宫、塔刹三个部分,其中佛宫最为重要。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的八棱柱形经幢,经幢中空,内置两张雕板印大隋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供奉九颗舍利的葫芦形小瓶。宝幢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可以说是综合了北宋那个时代的木雕、玉雕、描金、穿珠以及金丝银线等多种高端的工艺技术。光是珍珠一项,宝幢使用了四万余颗,表面还盘着用纯金丝编织的九条金龙。由于设计精湛,凝聚了许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实在是一件集名贵选材与精巧工艺于一身,而又十分稀有的珍贵佛教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真珠舍利宝幢自下而上,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须弥座、佛宫和塔刹。为了更好的观察这件宝物,分段将图片放大。先看须弥座,它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而这个须弥座通体描金,富丽堂皇,可分成三部分,底座、须弥海和须弥山。</p><p class="ql-block"> 底座是这座宝幢的基座,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色彩斑斓。座周的佛教人物故事、花鸟神兽无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须弥海四周八朵木雕祥云,威武霸气的“四大天王”站立云端之上;和他们相邻的云朵上,则是阿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四天女”;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立着一根海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柱之上。</p> <p class="ql-block">  须弥海上方是须弥山,山上站立着佛教传说中的“八大护法天神”。他们和须弥海的四大天王,组成了护卫佛宫的最强陣容。这些由檀香木精心雕刻的作品形态夸张,神态逼真,联想到佛教传说中神佛移山倒海的力量,佛力无边的想象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护法天神们中间护卫的即是佛宫,佛宫中心为八角形的碧地金书经幢。经幢中空,内置雕板经咒护轮和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小瓶内据说供奉了九颗舍利子。至于这些舍利子是佛祖还是那位高僧留下,笔者不得而知,待专家学者们考证研究后,或许会广而告之。</p> <p class="ql-block">  宝幢最上方的部分叫做塔刹,位于经幢的华盖上方。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塔刹顶部有一颗3.4厘米的大水晶珠,周饰银丝火焰,寓意佛光普照宇宙山川。</p><p class="ql-block"> 看完了这尊宝幢的各个细部,被众多的造型手法所征服。一件不是很大的佛教艺术品,使用了玉石雕刻、金银皮雕刻、金银丝编制、檀香木雕、水晶雕和漆雕等等诸多手法。将天王的威风八面、天女的婀娜多姿,佛祖的静穆庄严刻画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倘若说这是诗,应是神来之笔;倘若说这是画,应是精美绝伦;千年来才有如斯宝幢,应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扬光大。相传塔内曾出现五色佛光,成全了苏州博物馆瑞光重放。</p> <p class="ql-block">  “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复制品),是装“真珠舍利宝幢”的木盒。为什么叫内木函?宝幢外面套有两层盝顶木函(盒),而这件国宝级藏品是里面第二个木盒,盒的四面彩绘四大天王像,所以叫做彩绘四大天王像木函。</p><p class="ql-block"> 内层的彩绘木函,为银杏材质,四面的彩绘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带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画风。木函内有几条文字,其中内木函内璧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的文字。根据文字记载,大中祥符六年应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系公元1013年。</p><p class="ql-block"> 这个用银杏木制作的内木函,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高123厘米,宽42.5厘米,外壁绘有四大天王像。按苏州博物馆展品前的说明:四天王原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传至中国后演化成佛教中的护法天神。所绘天王面部表情生动,形象逼真,气势雄壮,笔墨渾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于变化,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遗风。</p><p class="ql-block"> 内木函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气势不凡。为我国绘画宝庫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  内木函彩绘“南方增长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画像</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样漂亮的彩绘内木函,你还想得起内木函内装有什么吗?是不是今天理解古人为何“买椟还珠”的了。</p> <p class="ql-block">  这件名叫“嵌螺甸经箱”的宋代文物,也是在瑞光塔天宫发现的。经箱盖面图案为三朵团花,中镶半圆形水晶,并点缀五彩宝石。箱周嵌有瑞花、菱形环帶花;箱身嵌缠技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孒孙满堂。经箱内装有宋代佛经刻夲,既是经卷的保管箱,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艺美术品。</p> <p class="ql-block">  宋 雕板印刷《妙华莲花经》,瑞光塔天宫内发现。卷轴装,共七卷,其中第六卷被掏鸟窝三孩子,在天宫观察箱内物品时,照明烧毁。书法端正,刻工精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经刻夲。</p> <p class="ql-block">  妙华莲华经(局部)</p> <p class="ql-block">  大隋求陀罗尼经咒图,木版画。1978年瑞光塔天宫发现“真珠舍利宝幢”,这幅经咒图是藏于宝幢内的两件古版画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幅求陀罗经咒版画为宋咸平四年(1001年),苏州軍州张去莘刊印,署有“咸平四年杭州赵宗霸雕”字样。经咒图中心绘释迦牟尼像,四周环以汉字咒文,经文圆圈形排列共27层,四角为四天王像。绘刻精良,这是随唐经咒的变夲,也是后世织造陀罗尼经咒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  走出塔放瑞光展厅,与其它展厅联结的过道上方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感觉空间封闭而又通透,始终感觉我们在现代气息强烈的文明中穿行。</p> <p class="ql-block">  休息几分钟在去下一展馆,背面的茂林修竹绿意盎然,不拍一照实在浪费了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五代铜质大金凃塔</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执壸/唐代</p><p class="ql-block"> 江阴周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壶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的典型代表,即用印模压出图案,然后贴在未上釉的胎体上,再分施不同釉色,入窑高温燒制。常见的纹饰有武士、双鸟、葡萄等,灵动醒目,颇为美观。此壹腹部贴塑两两相对树叶和胡旋舞图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黑皮陶罐 灰陶罐</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p> <p class="ql-block">  玉琮</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昆山市少卿山遗址出土。昆山市文物管理所藏品。</p> <p class="ql-block">  越式鼎/战国</p><p class="ql-block"> 这种鼎是两周时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百越地区的青铜器,一直延用到汉代。此鼎折沿,腹壁微鼓,细实足外撇。底部有烟炱痕迹,可能是作炊具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复合剑/战国</p><p class="ql-block"> 圆盘形剑首,剑柄处饰双箍,剑身中部起菱形脊,剑刄锋利。为“吴越铸剑三绝”之一,即对青铜器采用二次浇铸的方法,使用配比不同的铜料,形成韧性强,刃部锋利度高的特点。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青铜合金和铸造技术。</p> <p class="ql-block">  菱形暗格纹剑/春秋</p><p class="ql-block"> 这件兵器铸造于春秋晚期,是“吴越铸剑三绝”之一。剑身满饰双线菱形暗格纹,排列有序,极富美感。</p> <p class="ql-block">  越王州句剑/战国</p><p class="ql-block"> 剑身细长,有束腰,宽厚格,圆盘首。格两面铸有鸟虫书“勾州越王州勾/剑用作自自作用剑”铭文,州勾是勾践曾孙。圆盘形剑首同心圆由多圈薄壁凸棱组成,这种“同心圆纹”应是“吴越铸剑”三绝的技术。</p><p class="ql-block"> 苏州博物馆还有一把很有历史意义的剑,那就是吴国“吴王夫差剑”。可惜当时注意其它展品,未能親眼目睹,实是撼事。据说这把夫差自作自用的剑,在全国已经有九把被收藏了。战国时姑苏(苏州)是吴国的国都,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博物馆自已拥有一把吴王夫差的自用剑,那历史文化意义的深厚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玉璧/战国</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浒关长青砖瓦厂出土</p><p class="ql-block">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早在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时期,玉璧就是一种趋于神化的权力象征物,做成圆形,所谓“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p> <p class="ql-block">  青瓷壸/商朝</p><p class="ql-block"> 原苏州市硫酸厂出土。</p> <p class="ql-block">  苏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出土文物非常丰富。让人印象颇深的展品非常多,有一组展品出自王錫爵墓。在参观这组展品前,先了解一下王锡爵:典型的江南文人,嘉靖四十一年会试第一,殿试榜眼。万历年间累官至首辅(宰相〉,政绩不俗,力主援朝抗倭七年,把小日本赶出朝鲜。死后葬于苏州,夫妇合葬于一起,展品未见奢华,但文物价值颇高。</p> <p class="ql-block">  王锡爵墓出土一套微缩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标准样式,也是文物价值最高的一套微缩家具。央视在《国宝收藏》节目苏州篇里,由文物专家带着国宝守护人蒋欣一起,仔细欣赏了这套家具,可见其在古典家具中的历史地位。这套家具很受收藏爱好者、文物研究者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四出头官帽椅</p> <p class="ql-block">  拔步床</p> <p class="ql-block">  脸盆架</p> <p class="ql-block">  明式微型小桌及香炉、烛台。</p> <p class="ql-block">  三透雕玛瑙饰/明代</p><p class="ql-block"> 王锡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件为不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高浮雕、钻洞等技法,两面镂雕,刻画松下老者与鹿的生动形象。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刻画周详。与玛瑙肌理渾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三透雕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  银鎏金福禄寿/明代</p><p class="ql-block"> 王锡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出土时立于一面四孔兽铜上。“福星”居中间,手持如意,左右分列鹤、鹿。</p> <p class="ql-block">  白玉印/明代</p><p class="ql-block"> 小玉人/明代</p><p class="ql-block"> 均系王锡爵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玉带</p><p class="ql-block"> 元-曹氏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1964年,在苏州盘门盘溪小学施工时发现元代墓葬,墓碑石刻“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元末张士诚起兵抗元,在苏州割据称吴王,统治达十二年之久。其母逝后葬于此处。六百年后其墓保存完好。民间称其为娘娘墓。</p> <p class="ql-block">  女金冠</p><p class="ql-block"> 元-曹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苏州作为江南首邑,文化传承非常深厚,藏家辈出,精品不绝。苏博自1960年建馆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襄助,瓷器类藏品已达二千余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馆藏系列。</p> <p class="ql-block">  居仁堂粉彩梅鹊纹碗,共13件,是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此套居仁堂粉彩梅鹊碗,烧制于民国时期。器物胎质精白如雪,釉色纯净,画工精巧,层次丰富,极具美感。是袁世凯第十三女袁经祯,分别于63年和65年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的。</p><p class="ql-block"> 这套瓷器是在瓷学专家郭葆昌主持下,在景德鎮烧制的,存世罕见的“洪宪瓷”。是袁世凯准备复辟称帝时使用的“御瓷”,瓷用袁居住的“居仁堂”为这套瓷器落款,据说只烧制成功三套。当了八十三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下台后,所谓的“洪宪瓷”就成了稀有之物。</p> <p class="ql-block">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国宝级文物。1956年对倾斜的虎丘塔维修时,在施工中发现。高13.5厘来,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线条流畅而又丰腴华美,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构思巧妙,渾然天成的青釉瓷碗,光洁如玉,仿如宁静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绿,有人引唐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它。</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定制入贡中原王朝的贡品。存世稀少,是越窑瓷器中精品中的精品。其烧制数量极少,且不在民间流传。后世千余年世人都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物,以至于许多人曾有这种器物是否存在的说法。直到1987年华门寺地宫打开,发现“秘色瓷”,人们才真正知道了其真实的存在。法门寺被发现的14件秘色瓷,每一件现在都是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这件从虎丘塔内发现的瓷碗,当年只是把它当作普通的越瓷,存放在庫房里,一放就是十来年。陕西华门寺地宫秘色瓷出土,一块完整的“物账碑”上,清晰地描述了秘色瓷的样貌和内涵,才引起苏博对“秘色瓷”的研究,发现当年虎丘塔内寻得的不起眼的“越瓷”,竞是稀世珍宝“梅鹊秘色瓷碗”。1995年,上海召开“国际秘色瓷研讨会”,全国各地“秘色瓷”精品云集,苏博这只梅鹊碗被专家们一致认为:五代越窑青瓷精品中的代表作,称得上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胆式瓶</p><p class="ql-block"> 元代</p><p class="ql-block"> 小唇口外卷边,细长颈,胆形瓶腹,圈足。器身满施月白釉,施釉不到底,器身有大小多块窰变红斑。是由于青蓝色釉中三价铁的青色和铜的红色合成而形成的,有如蓝天中晚霞,即所谓“钧红”。</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白地黑褐彩观音坐像</p><p class="ql-block"> 元代</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粉彩山水百鹿图鹿头尊</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仿哥釉露胎达摩立像</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青花折技花果纹盖碗</p> <p class="ql-block">  粉彩仕女弈棋图 灯笼尊</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青花镂空开光人物图碗</p> <p class="ql-block">清-白玉巧色桃榴佛手摆件</p> <p class="ql-block">  象牙雕八仙</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道家的八洞神仙,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隐居山洞,修身养性,深得道教真谛,能夠长生不老。他们各持宝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作用,被人们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清-任预松荫高士扇页</p> <p class="ql-block">  清-仿八大梅雀图及风字形澄泥砚</p> <p class="ql-block">  清-寿山石狮钮白文印面大方章</p> <p class="ql-block">  水在苏州文化中,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苏州博物馆让游客们在欣赏精品文物展之余,倘佯在山水如画的园林中,把博物馆观赏之旅,变成一次最最美好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看见鱼儿在水塘中欢歌笑语,似乎苏州博物馆的山水风物都有了灵性。走出那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博物馆,多姿多彩的姑苏文化,己在我们心中潜移默化。虽然还有那么多的精美展品没有仔细观赏,但美好的旅游,让人学到了知识,领会了快乐。</p> <p class="ql-block">  图:捷着耍 老当益壮</p><p class="ql-block"> 文:老当益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