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研学记

林辰炫

<p class="ql-block">潮州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古桥之一, 全长518米, 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河中间一段石梁桥组成, 具有20个桥墩和18艘木船浮桥, 每天早装晚拆, 展现了古人与水共生、和谐建桥的智慧。</p> 广济桥介绍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span style="font-size:18px;">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古桥。</span>素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之说。</p> 广济桥的结构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横跨涵江, 曾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道。广济桥全长518米,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桥的东西两端均用石材做成桥墩, 修建成固定的桥梁, 建有24座形态各异的厅台楼阁, 故有“二十四楼、二十四样里长桥一里市”的美称。</p> 广济桥浮桥结构 <p class="ql-block">中间部分则是用18艘浮船连接成浮桥, 可以开合漾出航道, 是世界上最早的开辟式桥梁。每天早上10点半, 机动船拖着18艘浮船将其连接在石桥中间成为浮桥, 方便游人参观和过往的行人们。下午5: 30将18艘浮船拖走, 打开航道, 利渔船通过。这大概就是现代版的过河拆桥吧, 现在是气轮来拆桥, 过去只能是人工蒋福船划走把桥拆开。</p> 广济桥的文化特色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之美,不仅美在外观造型,还有其出类拔萃的文化内涵。走在广济桥上,与其说是在渡河,更确切地说是在参观一个神奇的“水上之城”。桥上由一座座亭阁组成,每一座都有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上面全是书法大师的手笔,处处尽显潮州人的文化底蕴。</p> 广济桥赞美诗歌 <p class="ql-block">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锉牛一只溜。这是粤东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歌中的”湘桥”就是广济桥。</p><p class="ql-block">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p><p class="ql-block">梅边楼阁海边山,银竹初收霁日寒。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登南州奇观》(宋)杨万里</p> 广济桥由来——民间传说 仙佛造桥 <p class="ql-block">相传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分别称桥名为“湘子桥”和“广济桥”。</p> 王源除怪石 <p class="ql-block">王源是明宣德七年主持大规模修桥的潮州知府,并在桥上建“廿四楼台”而有“江南第一桥”之誉。由于建桥需大量石料,此时传葫芦山上出有2块怪石,使潮城经常有火灾和诉讼。于是他亲自带人上山,带头砸下2块怪石,并题下了除怪石诗(此诗及“王源除怪石处”刻于石上,“文革”时被毁)。王源此一举动,不仅破除了人们对怪石的恐惧,也解决修桥的部分石料。</p> 吴府公祭水 <p class="ql-block">吴府公是清代道咸年间的潮州知府吴均,某年因韩江水涨淹上城墙,潮城危急,他在东门楼上祭水,乞求水退,但水始终没退,于是他把自己的官帽、官服投于水中,表示与城共存亡。说也奇怪,此时洪水就退了。此后,人们在东门楼设了他的神像祭祀,并在湘子桥的东桥建了“民不能忘”的牌坊。</p> 广济桥研学记总结 <p class="ql-block">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实在令人叹为观。广济桥800年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开开合合几百年, 却从未因疲惫而罢。开开合合几百年, 却从未因疲惫而罢。</p>